臨摹褚遂良《雁塔聖教序》,需要注意哪幾點?

褚遂良(596——659年),字登善,唐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也有說是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唐初名臣、是唐代遲於歐陽詢、虞世南近四十年出生的又一著名書法家,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並稱初唐四大家。

臨摹褚遂良《雁塔聖教序》,需要注意哪幾點? 從書法風格的流變上看,褚遂良書法前期古樸,有六朝風貌,後期起了變化,創造綽約婀娜的姿致。早年隸意甚濃,方整矜嚴,結體寬博,以《伊闕佛龕碑》和《孟法師碑》為代表。後期遒逸婉媚,以《雁塔聖教序碑》為代表。《雁塔聖教序碑》,又名《慈恩寺聖教序》,立於唐永徽四年(653年),共兩碑,均在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前一為唐太宗李世民撰文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簡稱“序”),21行,行42字;後一為唐高宗李治撰文的《大唐皇帝述三藏聖教序記》,20行,行40字。是碑從藝術含量上看作褚遂良畢生的書法代表。用筆方圓兼施,融入隸意,摻和行書,使人看來流麗飛動,光彩照人。

臨摹褚遂良《雁塔聖教序》,需要注意哪幾點?

書者巧妙將前人精華融為一體,在筆畫處理上粗細有變,能把瘦勁秀潤合二為一,使線條耐人尋味;結字上中宮收緊,四維放開,緊密中有舒展,落落大....一風神直追“二王”,正因如此,此碑一出,追隨眾多,成為時尚。但這卻是褚遂良自家之法。下面就學習《雁塔聖教序》應注意的幾個問題作分析:

(一)點畫

《雁塔聖教序》用筆靈活多變,方圓兼施,融中鋒、側鋒、露鋒、藏鋒等於一體,臨摹時要細緻考察其筆法要領,不放過蛛絲馬尾。
臨摹褚遂良《雁塔聖教序》,需要注意哪幾點?1、橫畫。橫畫主要有長短兩式,長橫逆人、澀行、緊收,中段上鼓形成弧線狀,富有彈性;短橫切筆人紙,鋪毫運行,輕收,線條凝練。2、豎畫。豎有長短、曲直、垂懸各式,但皆需挺拔勁健,力運末端。3、撇畫。長撇起筆不宜過重,行筆稍按,力送撇尾;短撇重頓起筆,稜角分明,短促有力。4、捺畫。古意十足,盡顯漢隸遺韻,由輕至重,一波三折。5、點畫。《雁塔聖教序》點法多樣,有斜點、圓點、豎點、垂點、挑點和各種組合點。在書寫時要充分表現出各種點法的筆勢,筆勢出,生機頓出。如斜點高峰墜石;圓點凝重圓滿;豎點則多彎頭取勢,別具姿態;垂點有如水滴,活潑靈動;挑點氣勢連貫,極富行書意趣等等。6、提畫。此畫是挑點的延長,要控制力度不使軟弱。7、折畫。大約有方折和圓轉兩種樣式,提按過渡、轉鋒換筆要自然連貫。8、鉤畫。此碑鉤法有六朝法度,形狀多變,要質樸飽滿,避免輕佻。

臨摹褚遂良《雁塔聖教序》,需要注意哪幾點?


(二)結構


在楷書的發展過程中,唐楷的“法度”,是後世無法企及的,但有一個別例,那就是褚遂良。雖然其楷書筆法和結構也有一定的規律可尋,但並不僵化和程式,其結構的端正、靈動、寬綽、遒美是另外一些唐楷大家所不具備的。臨摹褚遂良《雁塔聖教序》,需要注意哪幾點?


1、變長為扁,寬綽疏朗。褚遂良在結構上面的最大特點是打破初唐先輩字形瘦長的形態,而變為扁方結構,這為後世書風的演變埋下伏筆,“顏真卿就是在他的基礎上進一步加粗點畫,變內抵為外拓,實現了書風的根本性變革。”

2、以行人楷,呼應連貫。這是該碑一個顯眼的特色,行書筆法的滲人,加強了點畫之間的內在聯繫,通過一些連帶、遙接、頓挫等技巧,使得孤立的點畫頓時互有往來,生機盎然。從這一點看,練習此碑,為通向“二王”行書搭起了一個很好的橋樑。臨摹褚遂良《雁塔聖教序》,需要注意哪幾點?3、妍媚為主,體態多變。張懷瑞謂此碑若“美人嬋娟,不任羅綺”,從用筆和結構兩方面都有表現,所謂用筆生結構,用筆的提按、轉折換鋒等方面的靈活多變,必然導致結構的婀娜多姿。



(三)臨習時的常見弊病

1、瘦硬有餘,豐腴不足。《雁塔聖教序》的線條基調以細為主,容易讓人產生誤解,在書寫時只注重了對細線的刻畫,提多按少,從而造成線條的骨瘦如柴,缺乏彈性。臨摹褚遂良《雁塔聖教序》,需要注意哪幾點?2、勻稱有餘,突兀不足。這是由於用筆的提和按兩個動作運用不當而起,線條總是處於中間狀態,此為對“中和”審美意趣的誤解,以為所謂“中和”,就是沒有大起大落,殊不知一個字中如果沒有提按變化,沒有主次之分,這樣的字最終將毫無精神,過於平庸呆板。


3、陰柔有餘,剛強不足。臨習時被表象迷惑,只依樣畫葫蘆地寫出線形、字形,而線條內質卻沒有骨力,就是說抓到了矛盾的次要方面,沒有把握住主要方面。軟弱無力的弧線運用太多,缺乏剛性的直線穿插。圓筆多,方筆少,也是造成這一弊病的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