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加劇疊加分化潮起 危廢處理如何挺過凜冬寒意

在一系列頂層設計與專項行動的推動下,危廢處理行業迎來前所未有的“窗口期”,併成功躋身至國內投資的新熱點。業界分析普遍指出,按照每年8%的增長,2020年我國危廢產生量將達到6200萬噸。而在市場進一步打開的情況下,有技術與資金優勢的行業翹楚將得以進一步成長。

在經歷了蹣跚起步、快速發展、集中競爭後,“年近中旬”的危廢處理來到了十路口。

一方面環保趨嚴後,現代化與科技化建設造成了越來越多的危廢處理市場缺口需要填補。根據2016年頒佈的新版《國家危險廢物名錄》定義,危廢是具有腐蝕性、毒性、易燃性、反應性、感染性等一種或幾種危險特性的廢物。2016年以後,新版《國家危險廢物名錄》發佈,“兩高”司法解釋修訂,中央環保督全覆蓋……在一系列利好政策加速推進下,危廢行業自此步入黃金髮展階段。

而且,這是一個不斷釋放的市場:僅在2018年上半年,新成立的生態環境部、工信部、海關總署等密集出臺固廢汙染治理的政策,意味著危廢行業正成為環保經濟結構中的“關鍵先生”。尤其是同年5月,危廢排查範圍由“清廢2018”的長江沿線11個省擴展至全國,行動定位上升至“專項戰略”部署,危廢處理市場景氣度進一步提升,並最終徹底激發了危廢處置需求的釋放。

另一方面,相危廢市場處理產生越發明顯的供需錯配矛盾需要解決。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6年中國危廢產生量為5347萬噸,相較於2011年危廢產生量3431萬噸,年複合增長率僅為9.28%。而實際全國每年產生近1.28億噸的危廢總量,使得當年國內的危廢處置缺口超過6000萬噸。若以為廢處理量為口徑統計,近兩年我國的危廢產生量應該在8000萬噸到1億噸之間。

在危廢跨省轉移處理流程複雜的管控約束下,區域內部消化處理能力逐漸“捉襟見肘”,尤其體現經濟發達的省市地區。在珠三角地區,2018年危廢處理能力為10000萬噸/年的企業佔比高達58.4%,處理能力為1-2萬噸/年的企業佔比近17.8%,而處理能力在2萬噸/年以上的企業僅佔比則超過22.4%。但與珠三角區域類似的是,國內排行前十位的危廢處理企業,每年處理的危廢量加起來還不足全國市場的5%,剩下的市場都被小散亂的企業瓜分。而2000多家危廢處理企業平均處理規模僅為2萬噸,大部分為年處理能力1萬噸以下的小企業。


競爭加劇疊加分化潮起 危廢處理如何挺過凜冬寒意


公開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危廢行業市場規模僅734億元,至2018年,市場規模超千億,達1106億元。目前,環保行業盈利率普遍在10%左右,而危廢處理的盈利可以達到50%左右。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李金惠教授預測,我國危廢產業發展將在2030年左右出現峰值。參考美國、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危廢佔固廢比重4%以上的數據,業界往往認為我國危廢存量大概在1.2億噸。

與誘人前景相對立,危廢處理行業的高門檻、高投入以及長線利潤也對很多企業規模資質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一個技術含量、門檻較高的行業,危廢處理有完整的產業鏈條,包括運輸、處置、貯存、再處理、檢測等環節。按照目前國內市場的情況來看,處理每噸危廢至少要收3000元,平均要5000元左右,如果涉及更復雜的危廢種類,收費還要高。危廢經營許可證從審批到獲得資質,再到投入生產運營,必須等待至少三年,這樣一來,危廢處理資質就成了行業首道“門檻”。

而在各地政策規劃中不斷興建危廢處置設施,除了以滿足危廢處置市場“量”的核心需求之外,如今更多朝著提升危廢處置“質”方向開始發力。公開數據顯示,2015年至2017年共發生15起重要危廢企業併購案,已有14家上市公司跨入危廢行業,一些央企也悄然佈局危廢。當前東方園林、雅居樂和東江環保等危廢產業的大型企業正對國內整個危廢處置產業進行整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