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安利:《葉落無痕》,心的寧靜

威爾是位退伍軍人,他曾經常做惡夢,這樣的人物背景很好理解,完全可以想象。他必定上過戰場,以美國在世界的姿態,四處派兵應戰並不稀奇,威爾的命運並不比別的軍人更特殊,他的視野裡充斥過血雨與炮轟是大概率事件。

好的電影並不直接向觀眾揭示人物的背景與過往經歷,而是需要觀者從電影劇情的呈現中去想象、去感受、去領會。

電影開篇的那些養眼畫面可以振救觀眾對平淡劇情產生的厭悶感,這其實是一種誤解,當目光陷入以森林之境為主的畫面裡時,產生的不僅僅是觀感上的舒適,更重要的是一種心靈上的平靜。 你不得不信,只有自然界的美好才能最直接的修復人類的心靈,產生真正的寧靜。人只有在寧靜時,才能獲得絕對又真實的愉悅。 所以,威爾與女兒在森林裡自建的營地中的那些日常生活細節,看著並不覺單調,反而非常吸引我,那是最真實的生存。 珍惜每一樣獲之不易的食物及生活物品,採用最基礎的生活方式,活著。每當看到這樣的生活場景時,內心會情不自禁產生想要靜下來的心情,認真看著劇中人物的活動,對一切嘈雜頓感厭倦。 十分理解威爾被迫迴歸社會生活時,對屋內的電視及電話感到的不適,將之藏匿。細細觀察劇情中威爾的神情,他看人看物的神態,他在屋子裡獨處時的無助感,能令觀者察覺到他對於氛圍與聲響的敏感與恐懼。 在社會生活裡他顯得那般不安、彷徨、無助、冷淡、厭煩。可是現代文明社會根本無法真正理解他,文明體系不允許任何人類脫離社會管束,於是他們要求威爾帶著女兒迴歸社會過正常人的生活,但是這個男人的社會性已崩壞,他一心只想迴歸自然,尋求真正的存活感,只想做好呼吸、覓食、睡眠這些生存必需的事,無力再應付社會生活要求他做的除基本生存之外的其他事務,他實在沒有能力與人建立額外的關係。

他帶著女兒再次逃脫了社會。 這個徹底的佛系男人哪怕自己因機緣已經身處於森林裡的定居人群中時,也無法安寧下來,他只想孤獨存活。然而女兒湯姆與他想的不一樣。 女孩已步入少年期,對一切新奇的事物都感興趣,這大概也是人的天性,當然人類還有另一種天性,就是抱團取暖。她在社區中,在林中群居中都感受到了這一點,她喜歡人們在一起時對彼此的關注與溫暖,她的思想體系正在建設中,父親那崩壞的體系明顯是已經無法給予她心靈養分了,更別說類似原始般的生活是那麼艱苦,如果有更好的選擇為什麼不留下,而要去森林深處隱世呢。 但是,什麼是更好的選擇卻因人不同。 對湯姆這樣正在青春期的女孩來說還是迴歸人類社會更好一些,成長能有保證,至少能吃飽穿暖,對世界沒有一定的認識,尤其是對人沒有認識,那就是對自己從哪裡來又要往哪裡去沒有認識,對這個哲學問題沒有過思考及解決,活著跟動物又有什麼區別呢。 而對威爾來說卻是避世隱居更好,他對社會極度的厭倦,他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同時也清楚自己不能剝奪女兒的選擇權,因為像他這樣追求隱居的人是最明白人最終都是孤獨的,誰也不可能真正留住誰。所以他放手,與女兒相擁默泣,告別而去。

電影最後那個情節很感人。湯姆學那位長居森林的年長女人所為,在森林裡的一棵樹上掛上裝著食物、用品的布袋,留給那位一人孤獨隱居於森林的人兒以補給,雖未明示,但觀者能從湯姆那留戀與牽掛的神情中看出來,那很可能是給威爾的。 父女倆就只能從這樣樹掛交接補給袋的儀式中產生聯繫與牽掛了。 像威爾選擇的存活形態,最終不過就是為了達到心如止水,靈魂靜寂,這樣才能令他脫離心靈痛苦,擺脫掉惡夢。現代人都有痛苦,也都遇到過夜不能寐的情形,如果想達到威爾追求的存活效果,是否必須像威爾一樣也去自然界隱居呢? 當然不盡然吧。 威爾的選擇不過是為了能帶給他真正的心靈的寧靜,沒有了人聲的嘈雜,自然也就避免了心靈的嘈雜,而人在社會中行走是不可能避開人聲的,所以威爾選擇了避世隱居。常人辦不到這一點,但是追求那種心境以求能夜夜好寐是可以探討的。 威爾追求的心靈寧靜,從某種意義來說,其實就是無慾無求,只是基本的活著,無牽無掛,只是一個人孤獨的存在著,心靈寧靜大概就是這樣的一種心理狀態吧。 無論你去不去隱居,只要心境上能避開人聲,不受干擾,那心靈上的寧靜也能有某種程度的達成。我想告訴那位朋友,你需要做的,就是將心靈上附著的往日汙垢、沉染,祛除,抱定人終將孤獨,並都有歸途的信念,無慾無求,無牽無掛,你自然就會睡得好了。但說歸說,能做到的,無幾人,大家都只是盡力活下去罷了。

電影安利:《葉落無痕》,心的寧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