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力而為,由心而發才快樂

盡力而為,由心而發才快樂

很多人因過度追求完美而擔憂和焦慮。這和他們自身的能力、條件與收入無關,主要源於對自己的不確定,以及害怕別人的否定拒絕。

小微是一名世界五百強公司之一的高管。她收入可觀,社會地位穩固,愛人出身名門,孩子聰明伶俐,一切看上去都很完美。可她卻說,自己經常從夢中醒來,覺得心很空,非常不安,有種莫名的擔心和恐懼。


▷ 她到底在焦慮什麼呢?

仔細探究,是對自己的不確定和不自信,過度追求完美。她總愛與別人比較,一會兒自得,一會兒自卑,於是越比越沒有信心。

她生怕別人發現她,其實沒有看起來那麼好,生怕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有朝一日會煙消雲散。

因此,她拼命工作,努力使自己看起來更完美。在外人看來,她是許多人眼裡的完美女神,愛人帥,孩子棒。但只有她自己知道,自己其實非常敏感、脆弱、易怒,和身邊人常有摩擦,愛人常發火,孩子愛哭鬧。

她覺得孤單、焦慮、無助。

盡力而為,由心而發才快樂


▷ 追求完美的目的,不是為了他人的肯定和褒獎

人需要保持一定水平的焦慮。這種焦慮可以產生能量,促使我們改變現狀、追求卓越。正是那些不斷追求完美的人,讓我們這個世界也變得更加完美。

如果你追求完美的目的,是做一個精益求精的人,一個負責的人,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這是一種對生命品質和價值的追求,讓自己的人生過得精美和不粗糙,值得誇讚。

但如果你追求完美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讚賞,那就會充滿焦慮,使你精疲力盡,因為結果沒有掌握在自己手裡。

焦慮是由不確定性和不能把控而產生,如果我們把不確定的部分確定,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可以把控的地方,焦慮的使命就完成了。

一個人如果把把控權交給他人,便是打開了焦慮的按鈕。記住,這個開關其實一直在你手裡。

盡力而為,由心而發才快樂


▷ 壓力越大,成果並不會越大

而許多人認為,人無壓力輕飄飄,井沒壓力不出油。他們覺得壓力大,成果就大。其實,人需要壓力,但更需要平衡。

心理學家對壓力和效率的研究中發現,壓力和效率的關係是一個倒U形曲線,適度的壓力(焦慮)水平能使效率達到最高;當你沒有什麼壓力,也就沒有努力的動力,生活就會陷入比較無聊的狀態;當你壓力過大,就會形成過度焦慮,

最後只剩壓力而沒有了動力。

盡力而為,由心而發才快樂


而上面故事中的小微,為了把事情做到盡善盡美,她非常忙碌,一直忙到丟了自己,也忘了家庭,這就失去了平衡。

當焦慮帶來的是動力時,完美做事和生活會充滿幹勁,不知疲倦;當焦慮帶來的是壓力時,就會心煩氣躁,疲憊無力。

如果我們能夠每天給自己一段靜觀的時間去回顧和反思,就很容易發現和覺察自己是否失衡,也就能夠及時調整。而生活中有太多的人,早已和自己的思想、身體失聯,直到生病住院才發現自己失衡已久。

盡力而為,由心而發才快樂


▷完成比完美重要,完成就是一種完美

心理科學建議,不管你在做什麼,如果方向沒有太大的問題,最重要的是首先保證完成所需要的步驟,然後再不斷地完善,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把事情做好,而不是做不好別人會怎麼看。許多人學習、生活、做事,一切為了追求完美,但過程中反而經常拖延。


過度追求完美的背後,一定是恐懼作祟。完美有不同的層級,問心無愧、竭盡全力了,就是一種完美;完成比完美重要,完成本身也是一種完美。

對於上面故事中的小微來說,當她知道自己追求完美主要是為了討得他人的肯定、認可,所以導致身心疲憊時,她學會了不再那麼執著地去追求完美。


最重要的是,她發現人要做由心而發的事情才會真正快樂。至於所做的每件事,完成比完美重要,只要盡力而為,就給自己打滿分。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太多的人過於關心別人的要求,卻從未關懷過自已。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即使偶爾做錯事、說錯話,那也是完整自己的一部分。

這時候,我們需要的是在難過的時候關懷自己,而不是責難自己。苛責,並不會讓事情變得更好。接受完整的自己,不再苛求完美。

在放縱和自律之間,找到成長的平衡,不是縱容放棄、也不是自我挫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