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最重要的習俗之一“貼春聯”從何時興起,又是從何時開始盛行

春節是華夏最重要的節日之一,與清明、端午、中秋並稱華人四大節日,過春節的習俗歷史悠久,從漢武帝時期朝廷就下令以農曆的寅月(一月)為正月,正月初一是新年的開端,稱做元旦日,這個習俗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春節最重要的習俗之一“貼春聯”從何時興起,又是從何時開始盛行

豬年大吉

到了民國時期,政府採用公元紀年,以公曆的一月一日為新年的開始,而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也沿用公元紀年法,以一月一日為元旦,而傳統的農曆新年則被稱為春節,雖然元旦也是我們的法定假日,但是國人最看重的依然是春節。

因為春節而興起的春運,號稱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季節性遷徒活動,據說今年會達到30億人次,相當於每天幫每個德國人搬一次家。

春節最重要的習俗之一“貼春聯”從何時興起,又是從何時開始盛行

春運

春節的習俗有很多,神州大地到處都洋溢著節日的氣氛,從廟會、燈會、舞龍舞獅到唱戲、扭秧歌、跳廣場舞等各式各樣,而最能體現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個人覺得以春聯為最。

春聯,漢朝時期叫做“桃符”, 據《淮南子》說,這種“桃符是用一寸寬、七八寸長的桃木做的,在桃木板上寫上神荼、鬱壘二神的名字,懸掛在門兩旁。

隨著造紙術的改進,人們漸漸用代表吉慶紅色的紙張來替代桃木板,寫上“神荼、鬱壘”二字張貼在大門旁邊。

春節最重要的習俗之一“貼春聯”從何時興起,又是從何時開始盛行

門神

唐朝貞觀名將秦瓊與尉遲恭英勇善戰威名赫赫,據說太宗皇帝因為憂思恐懼夜不能寐,秦瓊與尉遲恭主動要求站立在皇宮門口守衛,後來皇帝命畫師將二人全身甲冑的樣子繪畫下來,張貼在門上,後來流傳到民間,二人遂代替神荼、鬱壘的門神位置,成為中國最家喻戶曉的門神。

唐朝後期,雕版印刷術開始盛行起來,所以門神老爺的畫像也跟著走俏起來,宋朝王安石就有詩說道“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說明當時過年貼對聯(門神)已經成為一種習俗。

春節最重要的習俗之一“貼春聯”從何時興起,又是從何時開始盛行

春聯

後蜀皇帝孟昶曾經在大年命人寫過一副對聯“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張貼在皇宮裡,是史書中記載最早的春聯。而世界紀錄協會收錄的最早的春聯則是敦煌遺書中唐人劉丘子在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撰寫的春聯叫做“三陽始布,四序初開”,比後蜀時期的記錄又提前了240多年。

不過毫無疑問,唐朝律詩的發展為春聯提供了基礎的格律保障,律詩的頷聯與頸聯一般都要求對仗工整,所以對聯的對仗工整這個條件基本可以確定是在唐朝以後才興起的文化類活動。

春節最重要的習俗之一“貼春聯”從何時興起,又是從何時開始盛行

明太祖像

到了明朝時期,貼春聯的習俗才全國性的流傳開來,據說洪武皇帝朱元璋雖然沒上過什麼學,但是非常喜歡對聯,定都南京以後,命令城內居民每年春節都要貼春聯以示慶祝,即使家中有老人去世了,也要貼上顏色不同的春聯(白、綠、黃三色),叫做“丁憂聯”。所以從明朝時起,春節貼春聯的習俗就流傳下來了,幾百年下來,其中也流傳下了許多經典的春聯句子。

比如通用型的“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

還有做生意的“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

還有祝福型的“春風春雨風調雨順,愛國愛民國泰民安”;

還有神仙的專用聯,比如灶王爺的“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等等。

參考資料:《淮南子》漢劉安著;《敦煌遺書》(卷號為斯坦因061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