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農分享:大部分農友認為自己種田虧了錢,那農業的利潤跑去哪了

編者按:除大宗的糧油產品外,大部分的經濟作物種植和畜牧養殖測算出來的利潤率並不低,這也是農業吸引眾多資本競相投入的重要原因。比如說,大棚菜年毛利率可達30%以上,特色水果毛利率可能超過100%,但一做起來就不是那麼回事了,山之良農曾經在農業圈做了一個小調查,75%的農人認為自己虧錢。還賣菜的生鮮電商更是隻有1%實現了盈利,3%盈虧持平,96%都是虧錢的。所以好多投資農業的老闆虧得一塌糊塗,還搞不明白怎麼“死”的。 那麼農業的利潤跑哪裡去了?

良農分享:大部分農友認為自己種田虧了錢,那農業的利潤跑去哪了

既然不賺錢,為什麼你還在堅持呢?可能每個人的人生追求不同,比如大三湘茶油的周新平連續虧8年依然堅持做農業,就是看到家鄉的孩子和老人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放棄的話對當地村民而言少了一項重要的收入來源,這種情況會導致惡性循環,越來越多的青壯年離開農村老家,但是他們又沒辦法在城市安家,留下年幼的孩子和衰老的父母相依為命。這種新農人,小編得為他點個大大的贊!

一入農業深似海,從此生活是路人。農業看似門檻很低,實則水深危險,山之良走訪過幾百個新農人,發現有的人賺得盆滿缽溢,有的人賠得傾家蕩產。虧損的絕大多數農友用紙面上算出來的利潤非常高於是奮不顧身跳了進去。所以不要因為這種測算就做決定,他只能是起一點參考作用,農業的市場波動大而且不好預測,某種程度上不亞於撞大運,“蒜你狠”“姜你軍”就是這樣。

良農分享:大部分農友認為自己種田虧了錢,那農業的利潤跑去哪了

其實在這一行呆久了,你就會發同農產品不是完全市場定價。 特別是糧食、生豬等主要農產品,因為牽涉到民以食為天這個根本穩定問題,有經濟學家開玩笑說,“一頭豬就綁架了CPI”,現實情況其實就是這樣。還新農人,尤其是那些從來沒幹過這個行的大學生農人們做成功的可能性更小,如果你做的是生態有機農業那真的要看看前人們是怎麼轉過彎來的,才可以下決心去做,這個小編也是吃了大虧的,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位大學生農友返鄉搞生態農業賺不賺錢的心得,供各位朋友參考學習。

良農分享:大部分農友認為自己種田虧了錢,那農業的利潤跑去哪了

跟這些朋友聚會時有一個對話場景令我記憶深刻,大概場景如下。

朋友:山之良農,最近農場 / 生意怎麼樣?

山之良農:呵呵,還行吧。你呢?

朋友:還可以。

“呵呵,還行/還可以”在我看來多少有點安慰朋友和自己的意思,因為在後面的討論中就可以瞭解到“大家都很難賺錢”。

當今中國的生態農業為什麼很難賺錢?引用一段典型的山之良農與朋友之間的對話情景或許有啟發:

朋友:您這香菇多少錢一斤?

山之良農:300元一斤?

良農分享:大部分農友認為自己種田虧了錢,那農業的利潤跑去哪了

朋友:這麼貴?市場上才賣70元每斤,還都很大個漂亮。

山之良農:因為我們是生態種植,生產中不使用任何農藥化肥激素......(此處省略很多字)

朋友聽到的是“......”

朋友:你這個太貴了,還不漂亮。

很明顯這個對話有點象“雞對鴨講,對石彈琴(據說對牛彈琴是有效果的)”,朋友其實是沒有有效接收到山之良農想要表達的意思,這就直接造成了消費障礙,為山之良農的銷售提出了嚴峻挑戰--要麼放棄銷售,要麼把價格降低到市場水準以下,而這就意味著可能是比成本還要低很多的價格。

“太貴了,不漂亮”好像較好總結了目前國內生態農業所面臨的困境:朋友的認識決定了市場的需求。

良農分享:大部分農友認為自己種田虧了錢,那農業的利潤跑去哪了

為什麼會貴?以我自己7年一線耕作的經驗總結如下:

1、農產品價格的參照對比價就低:在中國,人們骨子裡農產品就是個低賤的東西,一個美國“蘋果”(蘋果手機)幾千大洋可以有人排隊購買,而一個累積了耕耘者幾百個日子精心呵護、勞累的一個上好紅蘋果幾元就會被人認為“太貴了”;另一方面,一些使用過量化肥、農藥、生長劑等等催出來的農產品由於產量驚人而可以把價格壓得很低。

2、不漂亮:如果按照死扣生態種植方式做出來的農產品長時間(因為沒有化肥生長劑等催促,生長期更長。)在田野間自然成長,受盡風吹雨打,歷經蟲擾病纏,再加上土壤條件及光照、溫度溼度等小氣候條件,同一棵樹上的蘋果都會有不同的狀態,留下自然雕刻的痕跡時必然的事情;而另一方面,無節制使用農藥、植物生長激素等催長的農產品可以變得象工廠標準件一樣”整齊漂亮“。

所以國內死扣生態種植的農友們多難賺錢,至少我所瞭解的朋友都差不多,包括一些大的有機種植企業。

良農分享:大部分農友認為自己種田虧了錢,那農業的利潤跑去哪了

西方農業很好地解決了國內農產品“太貴”和“不漂亮”的問題:

1、朋友普遍認為國外的天空藍、水清潔、人講信用、有人性,政府有法制,所以這些農產品是安全的;

2、因為以上原因,價格高一些也是“不貴”的,進口農產品這個標籤本身就代表了是“高價格”;

3、進口農產品都是標準化的,如同汽車的零件,非常整齊漂亮。

當然目前也出現了進口農產品比國內同類農產品價格還要低的現象,這對國內農產品更是一種極大殺傷。

為什麼會這樣呢?

良農分享:大部分農友認為自己種田虧了錢,那農業的利潤跑去哪了

下面這段對話給了我一些啟發:

2014年10月中旬,袁隆平院士的“超級稻”畝產量通過國家驗收:

“百畝片平均畝產達1026.7公斤,再創世界紀錄!”

“畝產超過壹千公斤!那種糧一定能賺錢了。”

陳才明先生(袁隆平院士的學生和助手):“那不一定這樣,能不能達到這種產量跟種子、種植技術息息相關,同一個種子同一片土地不同的人來種就有不同的結果。”

“同一個種子同一片土地不同的人來種就有不同的結果”算是道出了國內農業跟西方農業的差別。

工業社會本來就是西方世界樹立的標杆:標準化、規模化、數據化、法制化,這“四化”是我對工業社會的特色總結。從技術上來講“標準化、數據化、規模化”是特色。

良農分享:大部分農友認為自己種田虧了錢,那農業的利潤跑去哪了

西方的農業技術也離不開“標準化、數據化、規模化”的範疇。因為這些原因,人工操作相對比較簡單,化肥農藥使用效率大大提高,物流運輸中損耗大大降低,產品保存更加精細從而能保持原味......。這種工業化操作能夠滿足工業社會人口眾多、需求旺盛的要求。

中國的農業為什麼不賺錢?

生產效率低下,需要對生產者進行長期工業化思維改造,降低生產成本(生產效率低、生產損耗大)需要探索一種行之有效的生產組織模式,讓生產者進行最高效的農業生產活動;

中國的生態農業為什不賺錢?

朋友的生態文明還未真正形成,商業誠信體系需要架構。“生態”的概念在大眾中開始傳播才三四年時間的光景,需要一個過程來形成。

良農分享:大部分農友認為自己種田虧了錢,那農業的利潤跑去哪了

一個曾經是湘西雪峰深山裡的明星龍頭農產品加工企業因為一車貨轟然倒下,這家企業在懷化深山裡的這家農產品加工企業多年前就引進了一套高標準烘乾設備,加工幹蔬菜,烘乾品質很好:香港、部隊都來採購。“一車能賺好幾萬,。但是後來有一車產品到香港,農藥殘留檢測不合格,全部不合格,丟掉了。之後也不敢再向部隊供應。你跟農民講要保證質量,但是等於白搭。後來就不做了。”老闆講起這故事有些無奈。

無獨有偶,有位朋友聊起新加坡客商在山東種大蒜的事情:給農民種子和定金,結果收大蒜的時節大部分大蒜都被農民賣給別人了。

7年來在農業圈聽到的失敗故事不少,幾百萬幾千萬甚至上億投資農業打水漂……

良農分享:大部分農友認為自己種田虧了錢,那農業的利潤跑去哪了

我對農業的成本做了個簡單總結:

一、人工成本=工資/功效

當功效越高的時候人工成本越低。有一個故事供大家參考:一農場僱六人打大棚六天打了一畝大棚,後來農場主自己親自與兩個職工上陣,三天打了一畝大棚。一個細節可以參考-一堆木頭從一個地點搬到另一個地點,選擇一條最近的路線就可以提高效率,但是農民不一定會選擇最近路線……

農業有個特點,就是用功時間不穩定,豐產期和播種期用工量很大,而平日管理用功會非常少,這個比例可以達到50:1甚至更高;用工時間不連續,可能是早上需要一個小時卻要午夜再用一個小時。

二、損耗

產品直接損耗:譬如選揀產品,譬如產品打包不嚴整造成損耗。

懶散對待操作規程,造成歉收或者絕收:種植食用菌的過程做個例子,接種時不講究衛生,造成種子汙染,半個月後發現做的菌棒全部感染雜菌死亡,絕收,之前的所有投入全部白費,還可能造成一年顆粒無收。

良農分享:大部分農友認為自己種田虧了錢,那農業的利潤跑去哪了

農業的風險大,風險在哪裡?人工是最大潛在風險:功效低提高成本;工作;僱員工作質量低,造成損耗;農民不按規程生產,產品質量低,吃不了兜著走。

對於生態農業,我一直認為中國傳統的“自給自足”小農模式是自然生態農業的典範,歷經了幾千年的積累沉澱,是世界生態農業的鼻祖(當然我們需要為這種傳統加入一些現代的元素進去,讓它打上時代烙印,就像我們的祖宗在每個不同時代都會為這種模式加入一些新的元素進去一樣)。這些意識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為更多的人們所接受,而國內生態農業的春天也應該是隨著這種意識的形成而到來。(文:楊宗強 編輯:山之良農 僅供各位農友學習參考)

良農分享:大部分農友認為自己種田虧了錢,那農業的利潤跑去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