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卜賽人是什麼樣的民族

吉卜賽人四處流浪,居無定所,永遠隨著顛簸的大篷車輾轉於四方,他們成群結隊的身影代替了國家的組織形式。在某些社會的傳統中,他們曾被視為小偷和不祥的象徵,因為“遊牧”的身份,他們得不到社會公正的對待。那麼,吉卜賽人到底是什麼樣的民族?他們來自何方,哪裡是他們的故鄉?

在世界藝術長廊中,有許多光輝燦爛的藝術形象取自吉卜賽人的原型。《巴黎聖母院》中美麗善良、命運悽慘的愛斯梅拉達;《葉塞尼亞》中能歌善舞、聰明勇敢的葉塞尼亞;《卡門》中熱情奔放、敢愛敢恨,為追求愛情不惜犧牲生命的卡門。吉卜賽人健康奔放,自由熱情的個性構成了世間一道獨特的風景。

吉卜賽人是什麼樣的民族

全世界一共有大約1200萬吉卜賽人,其中約有1000萬分布在歐洲。吉卜賽人有獨特的傳統,他們不與外族通婚。儘管吉卜賽人的人口不少,但是他們居住得比較分散,在各個國家有不同的吉卜賽人“部落”。在伊朗他們被稱為卡拉奇人;在俄羅斯被稱為留立人、波沙人;在法國被稱為波希米亞人;在巴爾幹半島諸國以及羅馬尼亞、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德國、波蘭,人們稱他們為吉卜賽人或者茨岡人。

吉卜賽人離開故土的時間大約在公元9世紀至10世紀,或者更早一些,因為從公元5世紀起,當地就有一些部族告別了家園,踏上了流浪的旅程。他們越過埃及、北非到達西班牙。但是分佈在歐亞大陸的大股吉卜賽人則主要是在12世紀至15世紀形成的。他們的遷徙路線呈波浪狀,大致有三條:一條是經伊朗北上到高加索、俄羅斯再到東歐各國;一條是經伊朗跨過阿拉伯到埃及,以後再渡過地中海到希臘,進而遍及全歐;再一條是經伊朗到阿拉伯、埃及,之後又沿北非前進,渡過直布羅陀海峽到達西班牙,再北上分佈於全歐。

15世紀後,隨著新大陸的發現和歐洲殖民者對美洲的殖民,部分吉卜賽人渡過大西洋到達中美洲,以後又逐漸分佈到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亞。亞洲的吉卜賽人則集中在印度、西伯利亞以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

吉卜賽人在流浪的過程中,自有一套謀生本領。他們有的是吟詩者,有的是僱工、鐵匠,還有的是算命師和傭人。由於當時人們對他們的身世來歷還不甚瞭解,許多歐洲人把他們稱為伊吉普坦斯人,後簡稱為吉卜賽。許多吉卜賽活動家喜歡稱自己為“羅姆”,在羅曼尼語中的意思是“人”,但是其他人還是稱自己為吉卜賽。

自從吉卜賽人14世紀出現在歐洲以後,他們就受到了各國的敵視。如同歷史上猶太人的遭遇一樣,他們受到了很多苦難。教會方面因為他們到處預言算命而視其為異端;政府方面因其到處流浪而認為其行為反社會,所以他們很快遭到了迫害。

在個別國家,他們還淪為奴隸。16世紀,吉卜賽人每到一個國家幾乎都被看作是小偷、縱火犯或者密探,在捷克斯洛伐克以及鄰近國家的邊境上,還曾經豎起標識,上面畫著吉卜賽人在絞刑架受死的場面,以此來警告吉卜賽人不得過境。

吉卜賽人是什麼樣的民族

17世紀,西班牙還對外公佈,如發現流浪的吉卜賽人,將一律處以死刑。意大利也曾制定過相關法律,將遊走的吉卜賽人一律驅逐出境。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希特勒把50萬吉卜賽人送進了集中營加以殺害。成千上萬的吉卜賽人死於德國納粹瘋狂的種族屠殺中,吉卜賽人稱之為“大毀滅”。在這次大毀滅中,他們的馬匹被槍殺,車輪被卸掉,姓名被改變,婦女被絕育,孩子被強迫給非吉卜賽人領養,由此造成吉卜賽人數量驟減。冷戰結束之後,中歐和東歐的吉卜賽人又受到了嚴重的排擠,他們的身份得不到承認,生存受到威脅。

幾個世紀過去了,滄海桑田,風雲變幻,可是吉卜賽人卻依然如舊,沒有多大的變化,他們沒有固定的職業,沒有固定的住所,依然四處流浪,以補鍋、占卜、編簍筐、打鐵等活動為生。

匈牙利吉卜賽人傳統舞蹈。

吉卜賽人來自哪裡

關於吉卜賽人的來源,歷史上傳說甚多。吉卜賽人的故鄉到底是哪裡這個問題曾經引發過學術界的爭議。

從人類學看,吉卜賽人平均身高為1.65米,頭型較長,毛髮濃黑或暗褐;皮膚光滑,呈暗褐或明褐色。其中臉型端正、鼻樑高窄、眉清目秀者血緣較純。一般認為其典型特徵是頭部線條粗獷、下頜突出。吉卜賽人所使用的語言是他們在流動過程中形成的吉卜賽語,屬印歐語系的新印度語,與印度西北地區的達爾汀庫方言相近。此外,他們也講所在國的語言,甚至能講多國語言。

也有一些學者利用科學的方法來檢驗吉卜賽人的歸屬。澳大利亞一所大學的科學家曾經進行過一項研究,他們選取來自14個不同吉卜賽“部落”的275個人作為研究對象,這些人相互沒有血緣關係。研究者檢查了他們的Y染色體和線粒體DNA。它們含有被稱為“單倍組”的突變類型。

結果,科學家發現來自所有14個地區的樣本Y染色體都含有單倍組VI-68,其數量佔所有樣本的44.8%。對於線粒體DNA有類似的發現:26.5%的男性都攜帶有單倍組M。這些人在單倍組上表現出的差異性非常小。這一結論說明,儘管吉卜賽人有不同的部落,他們仍然是一個單一的民族。而且,單倍組VI-68和單倍組M都是亞洲人特有的,因此吉卜賽人應該是亞洲人種。

波蘭演員寶拉·納格麗扮演的吉卜賽女郎。

18世紀以前,大多數人認為他們是埃及人,吉卜賽人自己的傳說也如此。據說在公元1世紀時,羅馬帝國的奴隸主統治者為鎮壓基督教、處死耶穌,命令埃及的一位鐵匠打製釘十字架的釘子,埃及鐵匠不願做,從而受到羅馬統治者的懲罰,被趕出埃及。一大批信仰基督教和同情耶穌的埃及窮人也跟著這位鐵匠離開埃及而流落在世界各地,這些人就形成最初的吉卜賽人。

18世紀時,歐洲一些學者認為吉卜賽人並不屬於埃及人種,而是印度人種,是10世紀阿拉伯人入侵印度時被迫逃離的印度人的後裔。故歐洲的一些學者根據吉卜賽人的語言、生活方式和毛髮膚色等推斷他們不是埃及人而是印度人。例如,在印度東北部,自古以來生活著一個叫做杜姆的低種姓,他們世代以做清道夫、劊子手、為人算命、看手相、編草蓆、賣藝、打鐵和偷竊為生,其生活方式與吉卜賽人極為相似。

又如,近東的吉卜賽人自稱“佐託”(或“旨託”),與印度旁遮普邦的“枷託”的名稱相近;德國的吉卜賽人自稱“辛德”,與印度河流域的辛迪族名稱相近;託烏爾斯丹的吉卜賽人自稱“莫爾丹尼”,與印度河流域的其爾丹族名稱相近,等等。這些為吉卜賽人是印度人後裔提供了良好的佐證。

吉卜賽人得不到承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的身份問題。人類學家和語言學家在吉卜賽人是否是一個單一的民族這個問題上爭執不休,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確定吉卜賽人是一個單一的民族,而不是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的,這將有助於保障他們的合法權利。

流浪於歐洲各地的吉卜賽人面對現實的挑戰,他們開始組織起來,保衛自己的合法權利和利益。從20世紀60年代起,各種類型的吉卜賽組織陸續出現,他們開展了多種形式的鬥爭,要求所在國承認其平等的政治經濟地位。1994年5月,第一屆歐洲聯盟吉卜賽人大會在西班牙召開。來自25個國家的250名代表一致呼籲西歐各國政府採取措施,使吉卜賽人擺脫歐洲賤民的地位,會議還要求歐洲聯盟國家明確立法,把吉卜賽人作為一個民族來公正地加以對待。

世界在飛速地發展著,但是這一切彷彿和吉卜賽人關係不大。他們在種種強大的敵視和排斥下,繼續遭受著迫害甚至被同化的危險,但是,無論這個世界怎麼變化,吉卜賽人的自由天性和流浪精神歷久彌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