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媽媽培養出6位哈佛耶魯畢業生!她是怎麼做到的?

這位媽媽培養出6位哈佛耶魯畢業生!她是怎麼做到的?


如果說一個家庭培養出一個高材生會讓人感嘆,那如果培養出6個高材生,而且全是哈佛、耶魯博士那種級別的,怕是要被稱為傳奇了。


這位韓國的“傳奇”,被譽為韓國首席媽媽——全惠星。她的六名子女皆畢業於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其中的兩個兒子在奧巴馬政府中擔任副部長級職務,被《華爾街日報》譽為“震撼華盛頓特區的第二代韓裔權力精英兄弟”,他們還是美國教育部選擇的“亞裔美國人家庭教育研究對象”。


一個家庭若有多個孩子,完全有可能良莠不齊,而全惠星的四個兒子和兩個女兒年齡差距很大,優秀度上竟毫無個體差異!同樣是媽媽,差距怎麼這麼大?什麼樣的家教能至此?

就在全世界都在為她家族成就感到驚訝的時候,全惠星在接受美國哥倫比亞電視臺專題採訪時,卻透露了她非常獨到的教育理念:

“我在研究中國古代文化中受到了啟發,中國有句話‘功夫在詩外’,運用到我的教育方法中就是功夫在‘學’外。”

好一個“功夫在學外”,如果培養優等生的經驗不在學習中,那麼又在哪裡呢?

好的家長,是引導者。

在中國,我們衡量一個好媽媽最高標準,就是為孩子付出了所有。乃至許多媽媽在標榜自己的努力時,也會向孩子灌輸這樣的標準。


而全惠星說:“最好的媽媽不是為了孩子犧牲自己的媽媽,也不是愛孩子的同時也不忘了愛自己的媽媽,最好的媽媽要做孩子的引導者,不斷地學習提升,充實自己,用自己的生活態度和世界觀去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要想成為最好的引導者,父母首先要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標。全惠星大二時以全額獎學金作交換生留學美國,後又在波士頓大學獲社會學和人類學雙博士學位。畢業後在耶魯大學當教授,1972年,全惠星在美國成立了東巖文化研究所,從事文化和人類發展的研究,自任理事長。


不僅如此,全惠星在研究所的調查中發現,很多望子成龍的家長,會用一些例子來告訴孩子們做個小人物生活會如何如何不容易,人生會如何如何痛苦,以此來激勵孩子們上進。全惠星非常反對這種做法。


而她的做法是:尊重小人物,爭做大人物

這位媽媽培養出6位哈佛耶魯畢業生!她是怎麼做到的?

全惠星會教孩子們讀《林肯傳》。然後,全家開會討論讀書心得。


林肯的父親想當一個農民,所以,他就成了一個好農民。林肯想成為一個偉大的政治家,所以,他就成了一個偉大的總統。願望,決定了這對父子人生的差距。


她問孩子們:“你們希望做林肯呢?還是做林肯的父親?”孩子們當然希望做林肯,可是,又感覺辦不到。


全惠星卻說:“美國沒有更多的總統位置來讓所有人去做總統,但是,美國有眾多的議員職位,足以使得好多年輕人美夢成真。在其他行業也是一樣,都有足夠的位置在等待著成功者的到來。”她會要求孩子們瞭解大人物,爭做大人物,但她並不要求孩子們非得做哪一種類型的大人物。


全惠星認為,在人生的舞臺上,孩子們是自己劇目裡的主角,只有他們自己才最明白該做什麼,能夠做什麼。家長只起到一種引導的作用,而不是去給孩子們規定某一個人生軌道。


父母做一個引導者,足以。

好的家長,是陪伴者。

全惠星的家裡有個神奇之處:無論在家裡的哪個角落,都有學習的氛圍


請猜猜他們家有多少書桌呢?


這位媽媽培養出6位哈佛耶魯畢業生!她是怎麼做到的?


一家8口,一共19個書桌!如果算上餐桌和茶几有時也充當了書桌的作用,算起來就更多了。


全惠星說:“不用強求他們去學,孩子們的眼裡只能看到書桌和正在學習的家人,他們就會覺得學習是我們家庭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全惠星的家裡,書桌並不僅僅是單純的裝飾傢俱,而是用於學習的特別傢俱。

其實,父母只要讓孩子們懂得學習並不是什麼特別的事情,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就等於是為孩子做了一切有關學習的事情了。如果父母能夠自然地坐在書桌前,孩子也會跟書桌親近起來的。

比起說“你學習吧”,更有用的是說“我們學習吧”。


比起現在許多在朋友圈訴苦的“陪讀媽媽”們,像這樣樹立榜樣的作用無疑會更加有效,“如果想要讓孩子們學習,要做出相應的實踐,以及表達這樣的實踐需要什麼樣的精神。


好的家長,是聆聽者。


很多家長都會抱怨:孩子一長大,就跟自己有隔閡了,什麼事情都不愛跟自己說,而他跟同學、朋友卻好像無話不談。如果遇到這種情況,父母們不要盲目悲觀,更不要去嘗試窺探孩子們的秘密,而是應該好好反思一下到底是誰的問題。


這位媽媽培養出6位哈佛耶魯畢業生!她是怎麼做到的?


全惠星認為:孩子不跟父母溝通,主要是因為他覺得跟父母溝通沒有意義。一來,父母不理解他,總是從自己的角度教育他;二來,父母不能提出建設性或者啟發性的建議。


如果跟父母說說心裡話,父母總拿自己的經驗大做文章,聽不進孩子的想法,不尊重孩子的選擇,這樣的話,哪個孩子還願意跟父母談心呢?


全惠星曾提到過這樣一個故事。


她的二兒子東柱在醫大做研究員的時候,有個財團提出了研究課題,東柱積極響應,提出了一整套企劃,但最後,研究費用卻被在他看來比自己的企劃案做得差的人得到了。東柱覺得自己的方案非常優秀,心裡很不平衡,馬上給她打來電話。


全惠星在寬慰東柱的同時,也分享了她的人生經驗:“東柱,不要認為這件事是你跟這個財團的最後一件事,要把它當做這是你們之間合作的開始。畢竟,最終的結果還沒有定下來,你還有努力的機會。去聯絡評價你研究項目的人,問清楚你的研究項目為什麼被拒絕、不足在哪裡,藉此機會再次向那個人說明你研究項目的優點吧。”


聽了媽媽的話,東柱特地從波士頓趕到華盛頓去找那個負責人,將自己研究項目的特點向他一一說明。最終,東柱得到了那個美國財團的研究費用,成功地開始了自己的第一個研究項目。而如果東柱當時沒有再做嘗試,只是一直在那裡抱怨的話,肯定就失去了一次推進研究項目的機會。


像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乃至全惠星兒女的同學們都很羨慕他們,能有一個可以傾訴和交流的母親。


尾聲


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洪蘭老師說:“母親是家庭的靈魂,當你教育一個男孩,你教育的只是這個男孩,但是當你教育一個女孩,你教育的是整個家庭和下一代。


這位媽媽培養出6位哈佛耶魯畢業生!她是怎麼做到的?


全惠星成功的家庭教育不僅影響了她的兒女,良好的家風也被她的子女延續了下去。她的孫女曾經利用暑假到南美幫助貧困兒童,並立志為海嘯遇難者家屬蓋新房。


而她的另一個孫女為了籌集艾滋病基金,向全惠星籌款,也得到了全惠星大力支持……


我們發現,全惠星最成功的教育經驗,其實是讓孩子們始終有個學習和前進的目標。


一旦這樣的習慣在內心紮根、生長,慢慢成為一種信念,他們會全心全意去實現這個目標,而為了實現目標,他們會努力增長自己的體力和才華。


這不就是最理想的學習的動力嗎?


全惠星用自己親身經歷告訴了我們:好的父母,不光要讓孩子學習,還會陪他們一同成長;不用告訴孩子做什麼,而是做給孩子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