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來了!央行降準釋放1.5萬億,這對今年的經濟市場有何影響?

作者:李康研報(likangyanbao)

等來了!央行降準釋放1.5萬億,這對今年的經濟市場有何影響?

昨天發生的一個重要事件是總理訪問中國銀行普惠金融部、中國工商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人民銀行在總理宣佈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後不久在其網站上宣佈下調存款準備金率:為進一步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優化流動性結構,降低融資成本,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將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下調1個百分點,其中2019年1月15日和2019年1月25日分別下調0.5個百分點。同時,2019年第一季度到期的MLF將不再續期。這種安排基本上可以對沖春節前現金投資造成的流動性波動,幫助金融機構繼續加大對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當前,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運行在合理區間。中國人民銀行將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適度的緊張,避免洪水,注意定向調控,保持合理的和充足的流動性,保持合理增長的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的規模,穩定宏觀槓桿率,考慮內部和外部平衡,為高質量發展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

常用社交平臺,分析了醫藥類公司,李康研報,提問交流。一、三、五公司,二、四、六讀書學習,七行業策略。
等來了!央行降準釋放1.5萬億,這對今年的經濟市場有何影響?

中國金融市場對總理上午的"全面下調存款準備金率"的消息反應迅速。大宗商品市場也出現上漲,黑貨連續兩天反彈,主筋合約影響3500點;而國債正處於尾聲,大幅回落,主合約收盤下跌0.22%。這種反應表明市場交易方向向"政策刺激"邏輯轉變。就在兩天前,市場正盯著PMI數據,交易"基本面繼續惡化"的故事。而央行的正式公告,無疑這一點的選擇超出了金融市場的預期。傳統上,國務院開會部署計劃,中央銀行幾天後宣佈。昨天,總理提到央行宣佈的步伐比預期的要快,相隔幾個小時。

全面降準意欲何為?

從央行的公告中可以看出,此次下調的官方定位更多的是一種"套期保值"性質(停止後續的MLF)。同時,明確強調不應進行"漫灌"。進一步的具體刺激政策可能很快出臺。PMI數據的迅速下滑,必然伴隨著更快、更強勁的政策對沖組合。這些組合可能包括但不限於以下選項(可能性從高到低):1)加快減稅和降低費用。2)推動發行地方債,支持地方基礎設施建設。(三)進一步放寬房地產調控。(四)進一步打開引導銀行向中小企業投資信貸的窗口。5)重啟影子銀行。

包括直接刺激房地產在內的"大水漫灌"總體刺激方案仍然不太可能成為政策選擇。除了明顯的副作用外,這種刺激的邊際效應已經滑入了"流動性陷阱"。本文中列出的策略選項實際上是前三個。今天全面降準對沖MLF實際上是第4條的含義。全面削減的目的很明確:對沖經濟增長的下行壓力。與MLF相比,直接降低RRR對商業銀行來說,最直接的好處是降低商業銀行獲得資金的成本。MLF要求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支付利息,這屬於資本成本,而RRR的減少屬於零成本。降低RRR的選擇更符合"降低成本"的要求。理論上,如果商業銀行的資本成本較低,其投入企業的資本成本也會下降。央行此舉旨在降低存款準備金率,以取代MLF,最終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從而支持經濟增長。

影響幾何?

實際情況如何?我認為這與理論所暗示的可能相差甚遠。主要原因是,信貸的產生,即從銀行流入實體經濟以支持經濟增長的最終資金流,不僅取決於銀行擁有多少資金,還取決於實體經濟的放貸意願和能力。這就是"馬喝水嗎?"換言之,如果實體經濟缺乏賺錢效應,即使商業銀行有更多的錢,實體經濟的放貸意願也可能不如政策假設的那麼強烈。如果實體不貸款,那麼向商業銀行釋放流動性就變成了一個"流動性陷阱",也就是說,貨幣將在銀行系統中流通,而不是進入實體經濟以支持經濟增長。對於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來說,僅僅依靠製造業來實現信貸創造是不可能的。房地產和基礎設施,尤其是前者,一直是信貸創造的中心。現在,在規範房地產市場、向銀行體系放水的背景下,我們實際上已經失去了一個主要的信貸創造媒介。

等來了!央行降準釋放1.5萬億,這對今年的經濟市場有何影響?

此外,考慮到影子銀行的倒閉,另一種從銀行流向實體經濟的流動性渠道也處於崩潰狀態。總的來說,資金很難從銀行流向實體。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回到房地產和影子銀行這兩個關鍵問題上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按鈴。雖然管理層的意圖非常明確,他們希望通過有針對性的貨幣寬鬆來支持小微企業,但是這些企業缺乏投資回報。首先,它們的放貸意願和能力不夠強。其次,出於風險控制的考慮,銀行不太可能大規模放貸。這就是所謂的普惠金融的困境。因此,我得出這樣的結論:對經濟基本面壓力會持續下去,中國將不得不放鬆監管房地產(已部分放鬆,將繼續增加),甚至在極端的情況下,不得不re-allow影子銀行"回來",儘管他們兩人將帶來新的金融風險,但這種風險將繼續與經濟增長。面對下滑的"最大風險",短期內變得可以承受,或者必須承受。

總結來說

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對經濟的影響可能非常有限,因為信貸傳導機制不暢,資金難以進入實體經濟支撐增長。但對資本市場來說,可以形成效益。尤其是對於大宗商品,可能存在"短期效應",因為定價邏輯規定大宗商品更傾向於"樂觀狀態"交易,而股票交易則是"樂觀狀態",著眼於未來。洪水仍然是一個不太可能的選擇,因為風險遠大於收益。因此,雖然我們可以預期房地產監管的放鬆,但這並不意味著房價將回到15/16的軌道。記住,當前提發生變化時,所有結論都必須相應地改變。這被稱為"從發展的角度看待問題"。

我是李康,感謝您的瀏覽轉發。李康研報,既要讀萬卷書,也能行萬里路,還將尋風口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