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教育”時代,誰能比肩新東方、好未來?

“AI+教育”時代,誰能比肩新東方、好未來?


“90%的人工智能項目都是偽AI。”前阿里巴巴集團執行副總裁、嘉御基金創始人衛哲的論斷確實給人“語出驚人”的感覺。

但是,無論真AI,還是偽AI,“AI+”時代撲面而來。與此同時,伴隨“AI+”時代的到來,相關領域、相關行業必然出現“彎道超車”的局面。

那麼,在培訓教育領域,繼新東方、好未來之後,誰有可能成為下一個教育行業的巨頭?

事實上,對於這個問題,新東方、好未來早已用行動給出答案——共同投資乂學教育-松鼠AI智適應教育。

據稱,松鼠AI成功開發了國內第一個擁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以高級算法為核心的智適應學習引擎,並與SRI、CMU、中科院在“AI+教育”開展深度合作,致力於利用人工智能老師為學生提供更加全面、個性化的教育。

尤為值得關注的是,松鼠AI採用“智適應學習系統”+“線下無人課堂”相結合的服務模式,致力於通過AI技術改造傳統教育,針對學生特點提供個性化輔導。

既然得到新東方、好未來的“高看”,乂學教育-松鼠AI自然當仁不讓地試圖成為國內“AI+教育”的引領者。這從其連續舉辦AI智適應教育峰會——AIAED大會可見一斑。


“AI+教育”時代,誰能比肩新東方、好未來?



AIAED大會以“在全球普及人工智能教育,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對教育的改變和發展,為了人類更好的教育公平性和教育成果做出貢獻”為宗旨。自2018年4月以來,AIAED大會已經在中國召開了兩次,在業內獲得巨大反響。5月23日-24日,第三屆AIAED大會將在北京舉行。

據稱,第一次由松鼠AI發起,Knewton、ALEKS、新東方、好未來等教育機構,以及華平資本、高瓴資本、經緯中國、SIG、景林投資、國科嘉和等60多家風投機構均有參與。在“主題演講”、“圓桌論壇”等環節中,來自中美歐等世界級學術領域的專家進行激情的演講和思想碰撞,第一次大規模宣傳和普及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場景的落地實踐。

第二次AIAED大會在2018年11月召開,由松鼠AI聯合雷鋒網以及IEEE(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教育工程和自適應教育標準工作組共同舉辦。卡耐基梅隆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Tom Mitchell教授、阿里達摩院首席外籍專家也是美國三院院士Michael Jordan等前來演講。第二次大會的人數多達3000人次,並吸引了淡馬錫、GeneralAtlantic、凱雷等100多家資產規模總計近萬億的投資機構參與盛會。

5月23日至24日,第三屆AIAED大會主辦方為乂學教育-松鼠AI智適應教育、IEEE教育工程和自適應教育標準工作組、中國自動化學會、新東方、好未來等教育機構,將為眾人帶來最前沿的人工智能技術、教育理念以及最新的商業模式,預計參會人數將多達5000人。

在一年半的時間內,乂學教育-松鼠AI連續舉辦三屆AIAED大會,對於其確立“AI+教育”的行業地位可謂舉足輕重。

與以往各類教育峰會“坐而論道”不同,第三屆AIAED大會將向全球徵集有關人工智能教育技術、教育理論的相關論文,主要包括人工智能算法、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的應用、教育數據挖掘、多模態綜合學習行為分析和情感計算、自然語言處理和語義分析的應用、人工智能與學習工程的交互、IEEE自適應教學系統標準、圖像識別在教育中的應用等方向。很顯然,乂學教育-松鼠AI此舉的目的在於為AI教育正名。


“AI+教育”時代,誰能比肩新東方、好未來?



這些論文將交由來自全球人工智能、心理學、教育學等領域的50多名專家組成的學術委員會進行評審,機器學習教父Tom Mitchell,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計算機、心理學系教授Ken Koedinger,斯坦福國際研究中心(SRI International) 教育中心主任Marie Bienkowsk、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朱廷劭等人均會以客觀公正的態度來審閱並作出評價,並將其中優秀的論文分享給參會者。這是中國首個在“AI+教育”領域收錄全球技術論文的會議,從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全球“AI+教育”從業者對於中國AI技術實力的認可。

此外,第三屆AIAED大會也將會為“AI+教育”的創業者和投資者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此次大會不僅有來自海外的智適應獨角獸企業如Knewton、ALEKS、RealizeIT等列席,新東方、好未來、作業幫、VIPKID、猿輔導等眾多國內教育機構也將紛紛參加。紅杉資本、高瓴資本、金沙江創投、IDG、深創投、達晨創投、雲峰資本、今日資本等投資機構以及百度、騰訊等互聯網巨頭均對此表示強烈關注。

無論是海外,還是中國,“AI+教育”的浪潮此起彼伏,蘊藏著一個數以千億級的藍海市場。據CNNIC數據預測,到2020年“AI+教育”將帶來3000億的龐大市場規模。隨著機器學習、圖像識別、情緒識別技術、智能搜素等人工智能技術的演進,能夠洞察學生的學習過程,提供因材施教的AI智適應教育技術成為顛覆傳統教育的主要力量。目前,國內宣稱推出AI智適應教育產品的企業已多達60餘家。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以及各路資本的參與,未來將會出現哪些現象級的教育產品?如何平衡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教育的公平性和效率問題在未來如何得以完美解決?以上諸多問題,或許將在第三屆AIAED大會上找到答案。

附:第三屆AIAED大會學術委員會部分確認評委名單:

Tom Mitchell

松鼠AI首席AI科學家、機器學習教父、卡耐基梅隆大學教授、計算機系主任

Ken Koedinger

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計算機、心理學系教授、 LearnLab研究室主任

Li Deng

Citadel首席AI科學家,曾擔任微軟首席AI科學家

Marie Bienkowski

斯坦福國際研究中心(SRIInternational) 教育中心主任

邢波

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教授,卡耐基梅隆大學機器學習和醫療中心主任

Robby Robson博士

IEEE Standards Association、Eduworks公司CEO、IEEE委員會成員、前IEEE學習技術標準委員會主席

Paul Kim

斯坦福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CTO

Bob Sottilare

IEEE AIS Standard自適應教學系統工作組主席

Carsten Ullrich

德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教育技術實驗室副主任

Steve Reise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心理系教授、高級定量方法培訓項目聯合主任

Andy Li

美國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of Florida) 電子和計算機工程學院教授

胡祥恩

美國孟菲斯大學心理學、計算機工程、計算機科學系教授,華中師範大學心理學院院長

Kang Lee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of Toronto)應用心理學和人類發展系教授

Lin Zhou

IBM Watson Education項目總監

黃榮懷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智慧學習研究院院長,長江學者

餘新國

華中師範大學國家數字化學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張敏靈

東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盧宇

北師大教育學部副教授,高精尖中心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

朱廷劭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

曹東璞

加拿大滑鐵盧大學)認知自動駕駛實驗室主任、機械和機電工程系的副教授

張坤

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CarnegieMellon University) 副教授

馬文超

美國阿拉巴馬大學(Universityof Alabama)教育研究副教授

沈俊

澳大利亞臥龍崗大學(Universityof Wollongong)工程與信息科學學院副教授

Andy Song

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計算機和信息技術學院高級講師

朱飛達

新加坡管理大學信息系統學院助理教授

郭伯丞

臺灣大學(NationalTaiwan University)心理學副教授

王偉軍

華中師範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