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摸經濟學大師的靈魂

觸摸經濟學大師的靈魂


《話經濟學人》中提到的幾位經濟學大師。

觸摸經濟學大師的靈魂


■《話經濟學人》

出版社:東方出版中心

劉英團

“經濟學並不枯燥深奧,也從來不曾脫離生活。”在經濟學家中,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工商大學教授梁小民堪稱最不務正業的“雜家”——看書“胡思亂想”,思考“天馬行空”,研究“白話連篇”。他還最擅長以講故事的方式,深入淺出地講述經濟學常識。

寓言、武俠、歷史,甚至各種段子,都被他信手拈來,用經濟學視角詮釋的妙趣橫生。枯燥深奧的經濟學愣是被他“硬生生”地寫成暢銷書,譬如其新著《話經濟學人》,就不是一部嚴肅的學術專著,他對那些“按規範介紹經濟學家(也)沒有興趣”。所以,他力求把知識性與趣味性結合在一起,通過對約翰·洛克、亞當·斯密、約翰·穆勒、路德維希·海因裡希·艾德勒·馮·米塞斯、蘭格、哈里·S·杜魯門、米爾頓·弗蘭德曼等經濟學家的人生經歷、經濟學貢獻的深刻解讀,使得我們在與經濟學家的輕鬆對話中,提升對於經濟學及社會人生的認知。

讓經濟學回歸生活

懂點經濟學是一種生活態度,一者生活無處不經濟,人們不論做什麼都會“算計”,或謂經濟上的考量。二者經濟學是一門“顯學”,它所要關注的問題不是極端的“非此即彼”,而是“多一點”還是“少一點”的比較,也就是對“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的權衡。

1970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薩繆爾森說過:“學經濟學並非能夠讓你變成天才,但如果不學經濟學,命運就很可能會與你格格不入。我們不是為了學經濟學而學經濟學,而是為了它給我們的啟發。”著名法律經濟學家熊秉元甚至在《效益的的源泉:捕捉生活中的經濟學身影》的“序言”中建議,在高中、初中的課程裡,都值得加入經濟學的科目。他認為,在現代社會中,經濟活動已經成為主導的力量,人的衣食住行乃至於工作家庭,都和經濟活動息息相關。

人之所以是理性人,不是因為他們真的理解複雜的經濟學理論,而是因為他們本能地會按照經濟學理論的邏輯行事。在《話經濟學人》中,梁小民教授高度評價了“自由主義市場經濟大師”弗裡德曼對中國經濟改革的貢獻,至少是“不可忽視”的。

梁小民認為,正是“弗裡德曼的《自由選擇》讓我們知道了什麼是市場經濟、市場經濟如何運行,以及市場經濟為什麼優於計劃經濟”。他甚至誇張地表示:“至今我還記得讀過《自由選擇》之後所帶來的心靈上的震撼。”當然,這種影響並不是直接的,而是間接、思想上的,沿著他指出的方向在緩慢而曲折地前進。譬如,中國貨幣制度改革就深受弗裡德曼學說影響,甚至較美國更優勝。

弗裡德曼更是一個頗有創造性的思想家,他曾提出用私立教育代替公立教育,給窮人發“教育券”,以滿足及實現上學時的自由選擇;他還提出用“負所得稅”代替貧困補助,以增強、提高貧困人口的“造血”能力。這些建議已在局部地區實驗,並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效。

人類有很多的慾望,用來滿足慾望的資源卻總是稀缺的。經濟學裡,“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設通常簡稱為“理性人”或者“理性——經濟人”。但是,我們有很多與生俱來的缺陷,我們易於衝動、難以自控,甚至自欺欺人。因為這些因素,人們在行動時就必須有選擇,為了得到一樣東西或許就得放棄另一樣東西,這種“機會成本”就是我們為了達成某個目的所要放棄的最大的價值。

梁小民教授認為,“成功的經濟學家不是僅僅在象牙之塔中用複雜的數學工具構建自己高深的模型,還要讓經濟學回到生活中,讓公眾通過身邊的事例學會像經濟學家一樣思維。”在《策略思維:商界、政界及日常生活中的策略競爭》中,耶魯大學教授巴里·J.奈爾伯夫與普林斯頓大學著名博弈論專家阿維納什·K.迪克西特用23個案例來介紹博弈論的綜合運用。

經濟學大師的別樣面孔

經濟學是致用之學,其含義不應該是經濟學家用它去按自己的世界觀改造世界,成為社會設計烏托邦式的藍圖,而應該是讓更多的人用經濟學思維方式解決現實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我們認為,當經濟學從象牙之塔回到現實生活中時,理論就不再是灰色的,而是與生命之樹同樣長青了。也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梁小民教授在《話說經濟學人》中介紹了這一類貼近生活的經濟學家,或嚴肅經濟學家令人可親可愛的另一個面孔。

走進大師,我們才有可能瞭解大師們那些輝煌的成就是如何創造的;也只有剖析了大師,才恍然原來大師們也會遇到我們生命中的那些煩惱與困惑,而且他們也並非個個都是滿腹經綸的,因為最早的經濟學家大多都是“從事商業活動的實踐者”。不論重商主義的經典之作《英國得自對外貿易的財富》的作者托馬斯·曼、《論東印度的貿易》的作者查爾斯·戴維南特,還是英國的重商主義者約翰·海爾斯、意大利銀行家卡魯菲和貝納多·達旺查蒂,亦或是著名經濟學家約翰·洛克和古典經濟學鼻祖威廉·配第等,他們對經濟問題的認識更多地來自於實踐,而非書本或者課堂。

“經濟學不是一種教條,而是一種方法、一種心靈的器官、一種思維的技巧。”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說過,經濟學也許不能使你免為乞丐,但它卻可以告訴你為什麼你站在乞丐的隊伍裡。

就整個人類社會而言,有兩種存在是形成它的主要力量,一是宗教,另一個就是經濟。經濟學雖說是一門研究物質財富的學科,但它更是一門研究人類的學科。把經濟學和宗教並列,其實就是人類存在的兩大條件,即“物質和精神”的共存並互相影響。在《話經濟學人》中,梁小民用獨特的視角、幽默通俗卻深刻理性的文字,對80多位傑出的中外經濟學大師,進行了豐富而生動的塑像,如經濟學拓荒者約翰·洛克、商而優則學的大衛·李嘉圖、關注弱勢群體的經濟學家岡納·繆爾達爾等,通過深刻地解讀這80多位傑出經濟學家的人生軌跡,從而系統地展示了人類社會的內在動律與經濟思想史的演變。

“進步這個概念決不能在通常的抽象意義上去理解,應賦予它以具體的歷史的含義。”就像卡爾·馬克思所指出的,一個學者有兩種價值: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就常態而言,能同時在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都有所建樹的人屈指可數,而羅斯福、凱恩斯、弗裡德曼、蘭格、科斯等人卻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們的學術成果不僅是經濟學領域的奠基之作,對國家乃至世界經濟政策和社會制度也產生著深刻影響。

其中,凱恩斯還是參與二戰後國際貨幣體系“佈雷頓森林體系”方案設計的主要人物之一。一個經濟學家的故事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經濟學史,80多位經濟學家的故事就彷彿80多顆珍珠,把現代經濟學史串連起來。

在《話經濟學人》中,梁小民教授不但妙趣橫生地閒話了國內外著名經濟學家,還以某件軼事或某個特點為核心著重論述了陳岱孫、樊弘、陳振漢、羅志如、周炳林、趙迺摶、嚴仁賡、薛暮橋、柳紅、張培剛、于光遠等經濟學家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從中我們也觸摸到這些經濟學大師的靈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