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中國競爭 韓國金融界呼籲三大船企繼續調整

“中國船企的趕超速度超過了預期,已經成為我們的一大威脅。”現代重工副總裁表示,“但中國船企在環保型船舶和節能型船舶技術方面仍有短板,而這將是韓國船企訂單增加的重要動力。”

近日,韓國最高金融監管機構負責人向造船企業“喊話”,呼籲三大船企現代重工、三星重工和大宇造船海洋繼續進行結構調整和重組工作。該負責人表示,儘管近期船企承接訂單激增,韓國造船業出現復甦趨勢,但是新船價格回升緩慢、鋼價上漲以及中美貿易摩擦等,使船企仍面臨著風險,且近期市場的復甦可能是短暫的,三大船企要繼續進行重組,以強化競爭力、更好地應對風險。

此外,韓國造船業界人士表示,近年來中國船企技術趕超的速度超出預期,韓國船企必須要通過技術實現差異化,維護在高端船型市場的“霸權”。

應對中國競爭 韓國金融界呼籲三大船企繼續調整

復甦曙光出現

韓國業界人士認為,目前韓國造船業正在從衰退中緩慢復甦,儘管不太可能重現21世紀初鼎盛時期的輝煌,但行業明顯已經觸底反彈。對船企而言,最糟糕的時期已經過去了,而歷經諸如2016年的低谷期,也讓企業更加適應艱難的市場環境。

今年前三季度,韓國造船企業接單量排名全球第一,遠超中國和日本船企。據英國克拉克松研究公司統計,韓國船企承接訂單210艘,合計951萬修正總噸(CGT),以CGT計,佔全球新船訂單總量的44.34%。中國船企接單335艘,合計691萬CGT,全球市場份額為32.23%;日本船企接單115艘,合計247萬CGT,市場份額僅11.52%。

業界人士表示,今年以來,韓國船企接單量的大幅增加,主要得益於大型集裝箱船、油船和液化天然氣(LNG)船等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的需求不斷增長。近期,由於石油價格不斷攀漲,海洋工程裝備建造市場的行情也有所改善,這對於韓國船企來說也是利好。目前,韓國三大船企正竭力爭取海工訂單,以達成年度接單目標。

船企調整提速

近年來,韓國三大船企現代重工、三星重工、大宇造船海洋通過出售子公司、轉讓非核心資產、削減非造船業務等方式,加速大規模重組,全力實施自救計劃,以提升企業競爭力。其中,現代重工自救計劃完成率最高,超過100%,該公司還計劃在今年下半年出售更多非核心資產,包括髮動機合資企業現代康明斯以及投資、保險公司等。

三星重工也在洽談出售部分固定資產,包括位於京畿道城南的板橋、慶尚南道巨濟的三星酒店和三清培訓學院的總部。該公司負責人還表示,計劃在今年年底前裁減5000個工作崗位。去年,該公司有1500名員工自願退休,預計今年自願辭職的人數應該差不多。

大宇造船海洋已實現了72.7%的自救計劃,相較於今年2月月底時的47.4%,自救計劃完成率大幅提高。該公司計劃在今年年底前清算未售出的子公司,如2009年8月收購的美國風力渦輪機制造商DeWind公司和在羅馬尼亞的合資公司大宇曼加利亞重工。據瞭解,大宇曼加利亞重工是目前羅馬尼亞最大的船廠,是大宇造船海洋與羅馬尼亞國有企業2 Mai SA曼加利亞造船廠的合資船廠,大宇造船海洋持股51%,2 Mai SA曼加利亞造船廠持股49%。2017年11月,荷蘭達門造船集團與大宇造船海洋達成協議收購大宇曼加利亞重工,但因羅馬尼亞政府介入而被中斷,目前這一收購還未落定。此外,大宇造船海洋近期還簽署了協議,以45億韓元(約合402萬美元)出售其子公司大宇工程建設公司。

應對“中國威脅”

韓國造船業界專家指出,三大船企今年經營可能繼續出現虧損,預計明年將實現盈利。“我們認為2019年是韓國船企的一個機會,隨著2017年承接的新船建造交付,並且訂單積累到一定水平,企業將開始盈利。”專家指出,但來自中國船企的競爭日趨激烈,仍是最大的問題。儘管韓國船企仍然是高端船舶的主要製造商,但其競爭力已被中國對手削弱——中國船企近十年快速擴張,導致造船產能過剩,但是其技術實力也在不斷提高。

關於中國船企與韓國船企的技術實力對比,韓國造船業界分析認為,韓國船企的技術能力領先中國同行5~10年。而針對韓國船企與中國船企在勞動力成本上的差距,韓國船企一直都在努力提高生產過程中的自動化和數字化水平,以提高其生產力。例如,現代重工正致力自主航行船舶技術的研發,開發可以幫助船舶規劃最安全、航程最短、最省油路線的軟件,還計劃明年為其新船配備防撞軟件。

“造船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因此我們很難在價格上與中國船企競爭。”韓國造船業界專家指出,“因此,通過技術實現差異化競爭對我們來說變得更加重要,我們可能在數量上輸給中國,但必須維護在高端船型建造市場的’霸權’。”

克拉克松數據統計顯示,截至今年10月10日,全球船企手持訂單3047艘,共計約7698萬CGT。其中,中國船企手持訂單量為1543艘,共計約2855萬CGT,以CGT計,佔全球手持訂單總量的37.08%。相比之下,韓國船企手持訂單量為454艘,共計約2025萬CGT,市場份額為26.3%。

“中國船企的趕超速度超過了預期,已經成為我們的一大威脅。”現代重工副總裁Chang Kwang-pil表示,“但中國船企在環保型船舶和節能型船舶技術方面仍有短板,而這將是韓國船企訂單增加的重要動力。”

韓國造船行業有關政府部門負責人也持同樣的觀點,該負責人指出,2020年生效實施的限硫令等更嚴格的環保法規及標準,將刺激市場對LNG動力船的需求,這是韓國船企受益的最大市場催化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