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得示帖》突顯思緒起伏,感情跌宕,就像一條流淌的小溪

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多數是尺牘,即書信和便條,往往三言兩語,寥寥數行,只求達意而己。當時的東晉士人很重視這種日常書寫的筆墨風韻,寫信者和收信者在信息交流的同時,也在進行會然於心的書法交流。《書譜》說王獻之給謝安寫信,謝沒有保存信箋,而是直接在上面書寫回信,惹得王獻之很不痛快。《書譜》是尊羲之而貶獻之的,言下之意是王羲之的信必然會被收藏,王獻之的書藝比他父親還差了不少。王羲之沒有真跡傳世,留下來的都是唐代的摹本,難免沾一點唐代的書法風味。尤其是《蘭亭序》,殊少古風,因此爭議最大。為數眾多的尺牘也是風格不一,面目多變,可以說被奉為“書聖”的王羲之是唐初之人合力塑造的偶像,如同月映水中,己非真跡,月映在湖、在江、在溪流,水色不同,月色自然有異。

王羲之《得示帖》突顯思緒起伏,感情跌宕,就像一條流淌的小溪

《得示帖》不知是王羲之給哪位朋友的回信:“得示,知足下猶未佳,耿耿。吾亦劣劣。明日出乃行,不欲觸霧故也。遲散。王羲之首。”大意是:收到來信,知道您病還未愈,心裡很掛念。我身體也不好,明天如果有太陽,我才能出門,因為不想遇上霧氣。“遲散”之意不明,不知是否與當時貴族服丹藥、散體熱有關。“頓首”則是習用的敬語。看《得示帖》讓人自然想到行雲流水這幾個字,行雲與流水都是變幻多姿的美好意象,兩者交相輝映,更彰其美。人們在欣賞文章、舞蹈、繪畫等很多東西時,都喜歡用行雲流水形容其中連貫的氣息,看書法作品時尤其如此。像《得示帖》這樣的佳作,更是能給人淙淙流水奇石間的直觀感受。當我們按照書寫順序一路讀下來,可以想象書家的那管毛筆上下回轉地自如遊走,忽行忽留,時放時收,滋潤的墨氣隨之蜿蜓蔓延,劃破素潔的平面;點線自右至左強弱相參,隨勢賦形,連綿不斷;真似山間流泉,於奇峰怪石間,奔瀉而下。這幅字可算作行草,王羲之生活的東晉時期還沒有形成連綿不斷的狂草,王獻之《中秋帖》雖是一筆草,但後人也因此質疑,認為是宋代米芾的仿作。王羲之的尺版有行書、有草書、也有《得示帖》這種行草夾雜的寫法,後者更接近日常書寫狀態。有些字詞很常用,幾個字往往連寫,自然就成了一個組合。《得示帖》是一個具有豐富情態又不失硬朗氣質的書作,雄秀兼備,很能代表王羲之書風乃至晉人風韻,遠比《蘭亭序》有代表性。東晉王謝大族的許多子弟推索王截之的字,紛紛改變原先那種飛揚縱肆的筆勢,學習他似斜還正、似斷還連、矯健飛動而又中正安舒的字體,成為一時風氣,延綿至今。

由《得示帖》我們可以得到書寫行草書的一些啟發。

章法上要重視斷與連的搭配,幾個字可渾然組成一體,單個字字形大小多依筆畫繁簡而定,形成長長短短不同單元。行與行之間要斷續相錯,避免單調。作品中間如有幾個大字,會增加向心力,有利於整體感。

行草書圓轉的地方多,轉折最忌扁薄浮滑,如《藝舟雙揖》所說:“若信筆為之,則轉卸皆成扁鋒,故須暗中取勢,換轉筆心也。”轉折時筆鋒方向應調整,轉和折要結合起來,圓中有方。此帖筆畫轉折處飽滿勁挺,很值得學習。

起筆、收筆不可草率,須交代清楚,草中要兼用楷法。好的點畫是既沉實,又活躍。轉折不滑、起收有致,筆畫才能沉實;活躍具體表現在行筆的波折和提按中,這是書寫的最基本節奏。對於基本節奏非常熟悉,才能自如地控制全篇的節奏。否則,可能會越寫越急躁,以至潰不成篇。雲行之態難以想象,但可想象水流之態,或急或緩,或平鋪,或奔湧,或直抒,或曲折,自成段落,淙淙不息。(完)

《得示帖》書風遒麗,有張馳有緩疾,運筆之妙,自出胸臆。數字草書,流暢縱逸,極致發揮出了字勢的結構美。尤其我們將單字放大後,你似乎能聽見書聖筆尖在紙上的沙沙作響,以及那跟隨墨跡起伏的心緒。所以,如果不放大,你不知王羲之寫的到底有多好!

王羲之《得示帖》突顯思緒起伏,感情跌宕,就像一條流淌的小溪
王羲之《得示帖》突顯思緒起伏,感情跌宕,就像一條流淌的小溪

“得示”二字 ,顯現的穩健、疏朗,方、遲、疏。

下面的“示”字下主上次,左下點與豎厚重緊密、右下點輕靈空蕩。

王羲之《得示帖》突顯思緒起伏,感情跌宕,就像一條流淌的小溪

接著,我們看到下面連筆“知足下” ,顯現的纏綿、急速,圓、重、密。

王羲之《得示帖》突顯思緒起伏,感情跌宕,就像一條流淌的小溪

“猶”的獨立與“未佳耿耿”連帶相得益彰。“猶”之左主右次,左部雙撇凝而相聚,右部虛化簡約。

王羲之《得示帖》突顯思緒起伏,感情跌宕,就像一條流淌的小溪
王羲之《得示帖》突顯思緒起伏,感情跌宕,就像一條流淌的小溪
王羲之《得示帖》突顯思緒起伏,感情跌宕,就像一條流淌的小溪
王羲之《得示帖》突顯思緒起伏,感情跌宕,就像一條流淌的小溪
王羲之《得示帖》突顯思緒起伏,感情跌宕,就像一條流淌的小溪
王羲之《得示帖》突顯思緒起伏,感情跌宕,就像一條流淌的小溪
王羲之《得示帖》突顯思緒起伏,感情跌宕,就像一條流淌的小溪

或許是習慣,抑或說是智慧,書聖在寫“乃”字前,已然胸有成竹地將左邊的撇以“衝刀法”,扛起整個線條。

王羲之《得示帖》突顯思緒起伏,感情跌宕,就像一條流淌的小溪

看到下面,“不欲”的輕、起、藏,“觸霧故也”的重、伏、側又與“遲”的小、細、圓,令尺牘韻律十足。

王羲之《得示帖》突顯思緒起伏,感情跌宕,就像一條流淌的小溪

《得示帖》在處理字結構方面的手段豐富且精彩。看到下面的“觸”字,右主左次、右放左收,右部墨聚於“蟲”之中軸。

王羲之《得示帖》突顯思緒起伏,感情跌宕,就像一條流淌的小溪

“霧”之上主下次,下部右主左次,“務”部中段濃墨重畫緊接,整字虛實變換、鬆脫靈動。

王羲之《得示帖》突顯思緒起伏,感情跌宕,就像一條流淌的小溪

我們看到“散”字。“散”之左主右次、左收右放、左實右虛,形成對比與互補,臻顯豐滿;我們結合全篇看字間對比。“散”的獨立與“不欲”的牽帶對比,而“王”對應“欲觸”的白處,“羲之頓首”的密、連、速表現出來的藏中鋒對應“觸霧故也”的疏、斷、緩表現出來的露側鋒。這些揖讓與顧盼關係,十足耐人尋味。書聖對於字間搭配的處理,從細節理性,到輕重緩急的感性,遊刃有餘地在紙面鋪開。

王羲之《得示帖》突顯思緒起伏,感情跌宕,就像一條流淌的小溪
王羲之《得示帖》突顯思緒起伏,感情跌宕,就像一條流淌的小溪
王羲之《得示帖》突顯思緒起伏,感情跌宕,就像一條流淌的小溪

《得示帖》作為王羲之行草書的代表,忽簡為草,忽繁為行,或連成片,或字字獨立,興之所致,變化無窮,感情收斂自如,其字群大多是三角形的結體,更能顯出王羲之思緒的起伏跌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