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於山林的非遺天籟——侗族大歌

近幾年的歌唱選秀節目層出不窮,每當節目中出現了少數民族選手,總會引起評委導師們的關注和期待。這些選手雖未經過專業的歌唱訓練,卻以純淨的嗓音,婉轉的歌喉,將我們記憶深處的舊時光畫卷,重新著墨上彩……

今天要安利的,不是某個選秀節目,而是2集以歌聲溫暖歲月,雕刻時光的微紀錄視頻——《黔視今聲》之《侗聽-侗族大歌》&《雲上海嘎-海嘎小學》。

系列微紀錄視頻《黔視今聲》,集合了貴州山水、文藝、民族、美食、非物質遺產、科技等萬象內容。在《侗聽》這一集中,將帶我們聆聽“侗族大歌”,這一隱於山林的非遺天籟。

隱於山林的非遺天籟——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最早起源於春秋戰國,如今已走過了2500多年的歷史。於2009年,被列入了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它是侗族同胞聚居區流行的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合聲的民間合唱形式。在1986年法國巴黎金秋藝術節上亮相時,驚豔四座,被認為是“清泉般閃光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

隱於山林的非遺天籟——侗族大歌

侗族人民個個能歌善唱,他們相信,“飯養身,歌養心”,將歌曲視作精神的食糧。當他們還是咿呀學語的孩童時,便開始和歌師學習歌唱,接受音樂的啟蒙。

隱於山林的非遺天籟——侗族大歌

對許多人來說,音樂和歌唱是遠觀的藝術,而對侗鄉們而言,卻是生活的一種方式。

侗歌內容豐富,曲調優美。他們在歌唱中,陶冶心靈,理解自然,感悟生活。 因此,侗族地區被譽為“詩的家鄉,歌的海洋。”

侗族大歌是一種“眾低獨高”的音樂,必須得由三人以上進行演唱。合唱的人越多越好聽,也越震撼。

其中,模仿蟬鳴、流水、風吹樹葉這些自然的聲音,是侗族大歌的特色,也是侗民族創作聲音大歌的靈感源泉。

隱於山林的非遺天籟——侗族大歌

閉目聆聽視頻中沁人心脾的歌聲,彷彿置身於山間綠野中嬉戲,十分愜意。那些惟妙惟肖的自然之音,聲聲入耳,如同天籟。《蟬之歌》、《水歌》、《知了歌》等歌曲,都是侗族人為之驕傲的優秀作品。

走過了千年時光的侗族大歌,歷經歲月打磨,被侗族人們世代傳唱。抒情侗歌情感細膩熱烈;敘事侗歌委婉曲折,意味深長。

隱於山林的非遺天籟——侗族大歌

而侗民族由於沒有自己的文字,許多優秀的文化傳統、生活習俗、社交禮儀等也都是依賴歌聲承載。不論是謳歌自然,思考生活,還是敘述歷史,啟蒙教育,都是侗族人們代代心口相傳的珍貴遺產,刻畫了侗民族的精神文化,彰顯了他們的民族性格和意識美學。所以,侗族大歌不僅是民間音樂藝苑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更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文化形式,是侗民族們心傳口授的歷史傳統文化瑰寶。

隱於山林的非遺天籟——侗族大歌

《黔視今聲》不忍這顆明珠蒙塵,將它帶於我們身邊,讓我們一窺其貌。讓我們瞭解侗族大歌的傳承,不僅是歌曲的學唱,更是侗民族傳統文化生命力的延續和生長。

侗族大歌需要更多如《黔視今聲》般的關注和喜愛,讓其在世代傳承的歷史長河中,載歌前行。

讓我們一拭其歲月塵埃,在《黔視今聲》之《侗聽-侗族大歌》中,一起側耳欣賞,這隱於山林的非遺天籟。

隱於山林的非遺天籟——侗族大歌

中國版-音樂之聲:《黔視今聲》-《雲上海嘎-海嘎小學》

隱於山林的非遺天籟——侗族大歌

在《黔視今聲》-《雲上海嘎-海嘎小學》視頻鏡頭下,2400米的貴州最“高”小學中,教育和物質資源的匱乏,並沒有黯淡孩子們的心靈。因為這裡有一群年輕真摯的教師組建了一支樂隊,以音樂薰陶孩子們,讓他們充滿陽光、自信快樂地成長。

隱於山林的非遺天籟——侗族大歌

孩子們如星光燦爛的笑眼中,盛滿了對未來的憧憬和夢想。

海嘎小學的校長——鄭龍,有個小小心願,希望某天自己的學生能帶著一支樂隊回來。這個願望真是又酷又暖!

隱於山林的非遺天籟——侗族大歌

在19大結束後不久,海嘎小學的師生們原創了一首《海嘎之歌》,作為獻給黨的禮物,感恩黨的關注和支持,讓孩子們獲得了更好的物質生活和學習環境,變得更加優秀,有機會走向更大的人生舞臺。

隱於山林的非遺天籟——侗族大歌

《黔視今聲》一定是對貴州這片土地,用情至深,難以言喻。才能以真情質樸的鏡頭,帶我們欣賞了非遺天籟-侗族大歌的傳承,又讓我們看到了貴州音樂的更多可能:在這高原小學上,因為音樂的浸潤,萌芽了一顆顆希望的種子,他們生命頑強,茁壯成長,未來可期。

隱於山林的非遺天籟——侗族大歌

《黔視今聲》由中共貴州省委宣傳部、貴州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榮譽出品,是以全新視角,全方位展示貴州山水美景、風土人情的系列微紀錄視頻,在騰訊視頻,嗶哩嗶哩,西瓜視頻,秒拍,快手,抖音,開眼app七大平臺平臺同步上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