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春節,在農村為何有“臘八不吃孃家米,祖祖輩輩還不起”的說法

隨著我國傳統節日春節的臨近,生活富裕的人們已經開始忙碌著春節的各種年貨,尤其是在進入臘月的第一個節日,“臘八節”它代表了正式拉開了過節的序幕,民間有“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來臘八就是年”的說法,不言而喻“臘八節”就是正式拉開了過節的序幕。

過春節,在農村為何有“臘八不吃孃家米,祖祖輩輩還不起”的說法

關於“臘八節”的由來很多的地方說法不一,但總的來說還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嚮往,祈求一年當中豐收和吉祥。所以在臘八節的當天很多的地方都延續了喝“臘八粥”的習俗,在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閤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過春節,在農村為何有“臘八不吃孃家米,祖祖輩輩還不起”的說法

關於臘八粥的做法很多的地方都不一樣,在中原一帶,人們熬製“臘八粥”都是將家中所有的五穀雜糧都放入其中,尤其是花生米/紅小豆,小米以及大棗,現在人們有習慣將葡萄乾等五穀和果脯放在一起進行熬製,熬製的臘八粥可謂甜糯清香,全家人坐在一起品味一年當中的幸福美味,但有一個禁忌,在和“臘八粥”的時候是有講究的,就是在喝粥的時候不能‘喪’著臉,否則接下來一年都不好過”。

過春節,在農村為何有“臘八不吃孃家米,祖祖輩輩還不起”的說法

同時在臘八節到來的時候也是天氣最冷的時候,每到這個時候,是醃製“臘八蒜的好時節,將剝好的蒜掰放進罈子的容器里加入醋,有的時候還要放入一些洋姜,經過短時間的低溫,醃製的大蒜很容易發綠,猶如綠寶石一般晶瑩剔透,吃起來鮮香酥脆,尤其是在春節在油炸,肉食多大情況下,吃一掰綠蒜,可謂清爽可口。同時在很多的地方還有“臘八粥、臘八蒜,放賬的送信兒;欠債的還錢。”的說法,不用解釋,就是一年當中欠人家的錢,要抓緊歸還,只有這樣才能輕輕鬆鬆過一個好年,現在醃製”臘八蒜“已經成為了很多家庭必備的生活菜餚。

過春節,在農村為何有“臘八不吃孃家米,祖祖輩輩還不起”的說法

當然,在我們的很多的節日當中都有很多的禁忌,臘八節也不例外,其中就有臘八節不回孃家的說法,就是出嫁了的女兒是不能回孃家的,臘八這天如果姑娘回孃家會對婆婆不吉利,婆婆百年以後會趴著死。另外一種說法:“臘八不吃孃家米,祖祖輩輩還不起”,意思是會窮自己的家。儘管現代文明已經盪滌的一些封建的糟粕,但這畢竟是一種習俗,又是一個節日,人們還是不願意趟這個雷區。

過春節,在農村為何有“臘八不吃孃家米,祖祖輩輩還不起”的說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