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有400餘名羅馬後裔,保留歐洲人體貌,說著流利的漢語

甘肅有400餘名羅馬後裔,保留歐洲人體貌,說著流利的漢語

驪靬古城(lí qián),位於甘肅永昌縣,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在古城內,隨處可見金髮碧眼、氣宇軒昂,說著漢語,身穿羅馬戰袍的驪靬人。羅英,是驪靬村羅馬人後裔,他介紹,“這裡生活著400多位白皮膚、黃頭髮、藍眼睛,保留歐洲體貌的驪靬人,每家每戶都種有薰衣草,在古羅馬,薰衣草是奢侈品,古羅馬的達官貴人都愛用薰衣草沐浴。我們每年接待遊客200萬人以上,家家戶戶都過上了小康生活。”羅英激動的說,“我要讓子子孫孫記住,我們的幸福生活來自中國。”

甘肅有400餘名羅馬後裔,保留歐洲人體貌,說著流利的漢語

“驪靬”(lí qián)在《說文解字》中寫作“麗靬”,在《後漢書》中,叫“大秦國”(即古代羅馬國)。漢武帝於公元前104年,設置驪靬縣,因為有一支羅馬國的人投降了西漢帝國,其中一些人擅長幻術(指魔術),能口中吐火,自縛自解、大卸八塊等表演,很受漢朝的歡迎。這一段記載清楚地說明,甘肅的“驪靬人”就是一支投降了西漢帝國的羅馬人。

甘肅有400餘名羅馬後裔,保留歐洲人體貌,說著流利的漢語

那麼,這支古羅馬國的“降人”為何在公元前104年投降西漢帝國?原來,當時西西里島爆發了兩次奴隸起義,人數曾達30萬,他們建立了自己的國家,但兩次起義都失敗了,而恰在此時,張騫使團的副使到達了裡海,這支失敗的奴隸兵團,選擇向張騫副使投降,因為,投降羅馬,命運將是悲慘的,投靠強大的漢朝,不僅可以遠走高飛,命運歸宿要好許多。於是,張騫的副使收降了這支羅馬奴隸兵團,漢武帝為了安置這些羅馬降人,專門設置了一個縣,叫作“驪靬”縣。

甘肅有400餘名羅馬後裔,保留歐洲人體貌,說著流利的漢語

甘肅“驪靬人”,未留下關於羅馬的文字記載。這是什麼原因呢?答案很簡單,因為這是一支奴隸起義兵團。凡是讀過古代羅馬史的人均知道,古羅馬是最典型的奴隸制社會,奴隸們不可能有權利和能力去讀書和識字。再者,一支起義失敗的奴隸兵團,他們為了活命,才成為漢朝的“降人”,他們被安置後,即使會寫字,但為活命,也不敢用文字記載下他們的逃命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