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人——由圖靈測試引發的思考

“在人工智能時代,人類將去何從”

人類對自我的探索——圖靈測試的興起

在圖靈測試還未出生之前,就已經有許多哲學家對智能,或者更為確切的說,應該是人類特有的智慧,進行過許多論斷。特別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有了很長時間關於人類與機器之間關係的大討論。圖靈測試,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由阿蘭圖靈提出——“如果一臺機器能夠與人類展開對話(通過電傳設備)而不能被辨別出其機器身份,那麼稱這臺機器具有智能”。如果說我們不能準確的定義什麼是智能,但是我們總能通過測試確定到底什麼不是智能。

何以為人——由圖靈測試引發的思考

在圖靈測試提出之後,與計算機打字對話成為了具體的實現方式,和今天聊微信十分類似。不過人類這邊要猜測和自己聊天的對方到底是人類還是機器。於是出現了很多有意思的場景:

  • 人類:“你瞭解莎士比亞麼?”“一點”“那聊聊唄”“莎士比亞出生於XXXX,死於XXXX,代表作XXXX……”於是人類判斷,對方為機器。因為人類不可能記得這麼清楚。實際上對方是人類,一名學藝術史的學生。
  • 人類:“你瞭解莎士比亞麼?”“不瞭解”“都沒聽說過嗎?”“不感興趣,咱們聊點別的吧”於是人類判斷,對方依舊為機器。因為這屬於人類的常識,這種欲蓋彌彰的行為,一定是機器。實際上這也是人類,只是不喜歡戲劇,所以不想聊。

這就是典型的“母親和老婆同時掉水裡先救誰”問題的翻版,怎麼回答都不合適。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來,人類對於智能本質有很多不一樣的標準。答案說的準確不行,說的太模糊也不行。而且在測試中,人類的主觀偏向性很強——對方很有可能是機器,就看怎麼找出破綻。在這樣的測試環境下,經常會鬧出把人類當做機器的笑話。

欺騙的藝術——圖靈測試的遺棄

人們能夠想得到的測試內容,和人類應該出現的回答和反應,在程序中設定好之後,機器也能做到一模一樣。如果一個人類問一個機器,你有感覺嗎?機器必須撒謊才能通過測試,但是機器本身又不知道撒謊為何物。這種奇怪的扭曲不是特例,而是常態,可以說通過圖靈測試的方法就是欺騙。這個時候圖靈測試已經失去了應有的價值。

人工智能的深思——人性的迴歸

其實在測試智能機器的時候,何嘗又不是在測試我們人類自己呢?我們越是瞭解自己,也就能提出越來越多的測試內容。從知識到性格再到生活方式,從簡單模仿到組合創新再到完全創作,我們對於人類的認識越來越迴歸本質。不少人開始反思:人類智能和人工智能有什麼區別,孰優孰劣?在人工智能滲透進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之時,人類又將何去何從?

何以為人——由圖靈測試引發的思考

我想,如果說工業革命是解放了人類的雙手,那麼人工智能革命就是解放了人類的大腦。迴歸人性,讓人類再次成為人類:感悟,創作,思考。或許這才是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