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送快遞惹爭議 這真的大材小用了麼?

近日,博士送快遞惹爭議。34歲的譚超是延邊大學歷史學博士研究生,8年前,為了考研,當起了快遞小哥。

當被記者問到:“你本科畢業時應該能找到相比快遞員薪酬更高的崗位吧?為什麼選擇了做快遞員?”時,譚超是這麼回答的:

人窮志短馬瘦毛長啊,你沒錢不得想盡一切辦法去賺錢嗎?你還有工夫管你是不是本科畢業嗎?他告訴記者,剛畢業那會自己身上一分錢都沒有,同學結婚自己都沒有合適的衣服穿,找工作也只幹日結的,如果工資不日結,自己第二天就沒飯吃了。

“你們能想到的底層工作我全部都幹過,擦玻璃的、房產中介、收報紙收瓶子的、保安……”

博士送快遞惹爭議 這真的大材小用了麼?

當然了,當初做這些散工的初衷是為了考研,家人也勸過譚超放棄考研去找個工作,但他不是個聽勸的人,“我要是聽勸,我還非得走這條不同尋常路嗎?”

而最後,譚超選擇當一名快遞小哥,一方面是因為做保安時剛好接觸到了這份工作,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平時還要上課,不可能找一份全職的工作,相對而言送快遞時間自由度比較高。

做著做著,譚超發現貨量已經漲到了可以養家餬口的地步了,就一直做了下去。

8年間,也有老師指責譚超:“這麼一個高學歷的人搶低學歷的活,腦子是不是有病。”

博士送快遞惹爭議 這真的大材小用了麼?

譚超不認同這種說法:“這是通過學歷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而不是努力。我討厭的是他那種鄙夷的神情,他那種根深蒂固的階級分化的神情。

不管一個人是做學術也好,去送快遞也好,去說相聲也好,只要他能推動生產力發展就是一個好博士。

博士送快遞惹爭議 這真的大材小用了麼?

在這8年的送快遞過程中,譚超通過自己的努力和高智商,自創了快遞編號法共送出80萬件送遞。此數量如果只按照年工作11個月算,那麼平均一天就得300件的送貨量。相當於普通快遞員二倍以上。

博士送快遞惹爭議 這真的大材小用了麼?

當記者笑著說譚超看起來一點也不像個博士生,就像個實實在在送快遞的時,譚超笑說:“那肯定嘛,我就是有點不修邊幅,再說咱採訪條件這麼惡劣,你可以說我是一個特別接地氣的博士。”

博士送快遞惹爭議 這真的大材小用了麼?

博士畢業後,譚超計劃去高校求職,“我覺得我應該是教書育人,在推動生產力發展方面有一點小的成就。我的學術、我的理論能得到一定的傳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大材小用?

近兩年,不斷的有新聞報道,博士畢業選擇了各種社會認為普通的職業。一部分說這是個人的選擇,博士不一定就要搞科研;但也有人質疑博士畢業是不是大材小用?

像譚超這樣“接地氣”的博士其實很多,例如:

宋慶楠,今年畢業的中科院植物學專業理學博士,到煙臺二中任教高一生物,成為煙臺市少有的高學歷中學教師。苦讀22年拿到博士學位,沒到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很多人覺得她“屈才”了。宋慶楠說,“自己喜歡的、適合自己的才就好,相比科研數據,學生們求知的眼神更吸引我。”

黃曉斌,2006年,以634分的成績從紹興新昌縣城考入浙江大學,經過7年半的本碩連讀,他沒成為研究員,更沒去醫院找工作。畢業那年27歲,原本或許能成為一名博士。就在他開始著手出國讀博事宜,在準備托福考試的過程中,看到了BBC記錄片《保羅教你做麵包》,於是決定轉行去賣麵包。黃曉斌說,“我讀研的時候很開心,但不能讓‘研究生’這件事成為我今後不開心的原因。”

諸如此類的事例還有很多,大家的評論也基本分為兩派。

網友評論

一種認為:這個人好酷!自食其力,推動生產力發展就是精英!

博士送快遞惹爭議 這真的大材小用了麼?


博士送快遞惹爭議 這真的大材小用了麼?

博士送快遞惹爭議 這真的大材小用了麼?

博士送快遞惹爭議 這真的大材小用了麼?

還有一種是:人才浪費,希望學以致用!

博士送快遞惹爭議 這真的大材小用了麼?


博士送快遞惹爭議 這真的大材小用了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