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馳:做演員,始於夢想

周星馳:做演員,始於夢想

《新喜劇之王》上映在即。影片躋身硝煙瀰漫、群雄亂斗的賀歲檔,周星馳也未必輕鬆。

是“重拾情懷”還是“炒冷飯”,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新喜劇之王》難免讓大眾在質疑與好奇的兩種心態間搖擺不定。這似乎是周星馳電影的宿命,也是外界對他本人觀感的矛盾所在。


周星馳:做演員,始於夢想



如同很難用簡單的好與壞去定義周星馳的電影一樣,“喜劇天才”周星馳同樣讓人難以捉摸。他天真有童心,工作勤勉;他片場嚴苛,與合作者時有翻臉;他低調做善事,也獨身至今……

監製、導演、編劇、出品人,近十幾年周星馳隱居幕後運籌帷幄;但《新喜劇之王》讓筆者聯想起的第一個瞬間卻是二十年前《喜劇之王》裡,周星馳飾演的尹天仇所講的那句,“其實,我是一個演員。”

所以,今天來說說演員周星馳。

做演員,始於夢想

《少林足球》裡,阿星有一句名言,“一個人如果沒有夢想,跟鹹魚有什麼區別?”

這句話現在聽來頗有“毒雞湯”的意味,但放在周星馳身上卻是相當妥帖的。幼年時期的周星馳生活在香港九龍窮人區。7歲時父母離異,他跟隨媽媽和姐姐妹妹蝸居在20多平的木板房裡。

在女人堆里長大的周星馳,大多時候是沉默的。上中學時,他便開始打零工既補貼家用,也買來心愛的漫畫書。每到休息日,周媽媽便會花港幣5毛錢帶著一家人一起到戲院看電影,一看便是一整天。


周星馳:做演員,始於夢想



周星馳在銀幕上邂逅了喜劇大師卓別林,功夫大俠王羽以及他口中的“完人”李小龍。可以說,李小龍的存在觸發了周星馳的夢想:打功夫和做演員。

《喜劇之王》開場鏡頭裡,尹天仇對著大海高呼“努力,奮鬥”。現實境遇中,周星馳也努力打工拿賺來的錢支付每月幾百塊的習武費用,沒錢繼續時,周媽媽為他買來沙袋供他打拳。彼時的“中二”少年周星馳自覺功夫已好厲害,甚至向學校校長要求開班教授功夫,結果可想而知。

18歲時,周星馳便在麗的(亞視前身)做特約演員兼辦公室助理。他慫恿當時還在賣電器的“竹馬”梁朝偉同他一起考無線訓練班。


周星馳:做演員,始於夢想



周星馳為了實現夢想做了十足準備。

他研究電影,自編自導自演自剪輯了一部8分鐘短片。情節是他和梁朝偉在香港某個山頂上“打架”,誇張點說周星馳算得上樑朝偉的第一個表演老師;他搞“形象工程”,80年代香港最當紅屬周潤發,高大有型又有格,周星馳花了一個月的工資買了雙男士高跟鞋,為了看起來夠靚仔。

結果是典型的無心插柳柳成蔭。梁朝偉一試便中,周星馳幾經輾轉進入無線訓練班夜間部。此後開啟了他的跑龍套生涯。各種劇集裡的甲乙丙丁、《430穿梭機》兒童節目主持人到調入無線戲劇組出演第一個重要劇集《生命之旅》,已過去六年了。


周星馳:做演員,始於夢想


大多數人認為《喜劇之王》是一部半自傳電影,尹天仇的片場秘辛總有周星馳早年未成名時的寫照。如尹天仇一樣,周星馳抱著做演員的夢想未放手。一上手便開門紅,1988年憑藉在電影《霹靂先鋒》中飾演配角偷車賊偉仔拿下臺灣金馬獎最佳男配角,這不過是他的第二部電影而已。

做演員,忠於一種精神

你在周星馳的電影裡看到了什麼?惡搞、戲仿、無厘頭、後現代文化、解構、臺詞金句還是現象力?恐怕這些選項,都是排在演技之後的附加項。

周星馳有演技這回事,除了早年金馬的一次肯定外,隨著他的喜劇片越來越多且大受歡迎,反而極難得到主流獎項的肯定。周星馳曾在1996年的《大內密探零零發》中調侃過自己拿不到獎項肯定的苦楚。而2002年,他因《少林足球》拿下香港金像獎影帝,是一次遲到的肯定。


周星馳:做演員,始於夢想



“屎尿屁”式笑料、看似無邏輯的嬉笑怒罵、所謂“表情做作、略顯浮誇”的背後,是需要精確到一個動作、一個節奏的無數次反覆貼合。因為,喜劇是最難的。

而周星馳的喜劇有多難?大概除了他本人之外,放誰在那兒都覺得不合適。哪怕在香港電影黃金時代,能拿演員自身特色做賣點的系列電影也不多,一個是成龍,一個便是周星馳。成龍的專業精神不必多言,周星馳也一樣。除了天賦外,他做到了演員的認真。

到底得多認真?答案是認真到偏執。

早年跑龍套時,周星馳曾有一段軼事。他曾在83版《射鵰英雄傳》裡做被梅超風一掌打死的龍套,為了演出效果他和導演商量能否多一個“接一掌”的鏡頭後再死。慘被拒絕後,周星馳還是在有限的範圍內,賦予了死去的龍套一個極為痛苦的表情。這一段也被移用在了《喜劇之王》裡。當一段認真對待演戲的經歷用戲謔調侃的方式解構之後,其中小人物的辛酸更一覽無遺。


周星馳:做演員,始於夢想



被損害與被嘲笑的,永遠是最寶貴的。這是周星馳電影傳遞的核心價值之一。這種身為演員的認真也是周星馳口中的演戲的精神,一種全情投入的精神。

周星馳曾講過一個撼動自己的事件。早年拍某部電視劇時,他遇到吳孟達一天到晚蹲在一條叫木人巷的冷巷裡,手拿著一張紙幾句對白,看好幾個鐘頭。周星馳上前有了這樣一段對話:

——吳孟達:這幾句對白沒搞頭。

——周星馳:那你還看這麼久?

——吳孟達:就因為沒搞頭,我要令到它有搞頭。

——周星馳:看了多少次?

——吳孟達:一百次。

有此搭檔的刺激,周星馳的認真“變本加厲”。1988年拍《大都會》時,整個劇組已撤離機場的拍攝地,周星馳還在機場的電梯間研究什麼樣的死法讓人過目不忘,最終奉獻了在死在電梯口不斷被門夾的場面。《大話西遊》裡,至尊寶在門口用照妖鏡看到白晶晶原型時,周星馳的臉上在兩秒之內出現了六七種表情變化。


周星馳:做演員,始於夢想



做導演後,他的認真自然會擴展至整個劇組,最有名的梗便是“連地上掉一根牙籤,他都要管”。拍《西遊降魔篇》時,文章一場豔舞戲拍了54次,黃渤為孫悟空的亮相動作提供了35個方案才過關;《新喜劇之王》裡,王寶強一場戲NG50次……

認真到太難搞,是職業病,也是職業命。

2008年《長江七號》是周星馳最後以演員身份亮相銀幕的作品。到現在,他真的沒再做演員嗎?倒也不是。據說周星馳身居幕後導戲的風格常是發掘對方的特色,融入他設計好的周氏風格里,再演一遍給對方看。


周星馳:做演員,始於夢想



這不是演員的自覺和創作上的堅持,又是什麼呢?

結語

《新喜劇之王》講的是“女版”尹天仇的故事。

七八年醞釀期,三年劇本創作,三個月拍攝期,周星馳再拍草根演員的堅持與辛酸。二十年前,周星馳並沒有把自己的勵志成功平移到尹天仇的故事裡。二十年後,他說會給有演員夢想和努力奮鬥的人一個“看到天亮”的結局。

時代變了,環境變了,人的際遇也會有所不同。只不過留在觀眾心中最經典的還是那個在《喜劇之王》裡被罵“死跑龍套”的後,還能不緊不慢、報以微笑地回一句“其實,我是一個演員”的尹天仇。

你在銀幕前笑了,也在銀幕前哭了。都是因為那個名叫周星馳的演員。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