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非傳統的歷史紀錄片,包容去看

對於非傳統的歷史紀錄片,包容去看

《歷史那些事》裡的美食家蘇東坡和歷史課本里一本正經的蘇軾。

對於非傳統的歷史紀錄片,包容去看

【一家之言】

B站最近與合作伙伴共同製作了一部歷史文化紀錄片——《歷史那些事》。這部紀錄片的體裁,根據其介紹,是“以傳統紀錄片配合創意中插”;其中,創意中插指的是輕鬆搞笑的與歷史話題相關的小短片,從致敬影視劇、情景喜劇到MV都有。截至11月12日,該紀錄片在B站獲得了9.7分的評分,而在豆瓣獲得了7.7分。一時之間,網絡上的討論呈現兩極分化的趨勢,批評者認為《歷史那些事》是對歷史的惡搞,也有對其商業妥協太多的批評。有歷史紀錄片愛好者指出,它的一些嘗試性做法,與英國知名的《糟糕歷史》(Horrible Histories)系列影視節目類似。

英國《糟糕歷史》最早是一系列歷史普及類書籍,由英國兒童書籍作家特里·迪阿里(Terry Deary)在1993年出版,該系列作品以風趣的筆觸,挖掘英國及西方歷史中荒誕、滑稽甚至“糟糕”的細節,引起了英國國內外的強烈反響。此後《糟糕歷史》叢書被多次搬上熒幕,其中最著名的是2009-2013年的真人電視節目,這些節目將書中的歷史橋段以近似喜劇的方式戲謔地呈現,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被國內粉絲稱為油炸叔的英國著名主持人和演員斯蒂芬·弗雷,2011年也參與了該系列節目的製作,擔當旁白。

兩個節目由於定位相似,表現手法也有許多相似之處。二者都大量使用真人演員,以情景重現的方法展開敘事,又都採用了情景劇和歷史背景講述相結合的方式。此外二者還有很多其他共通點。

由於英國《糟糕歷史》節目的觀眾包括大量低齡受眾,其在語言和內容上都有相應的優化。節目語言簡單自然,對非母語觀眾十分友好,即使對英國曆史沒太多瞭解的人也能樂在其中。相比之下,在語言方面,《歷史那些事》則多少有些“放不開”。正片環節中,標準紀錄片配音語調的旁白即使在唸出類似“大IP”“吃貨”等意在搞笑的臺詞時,也仍然過於一板一眼,導致節目的語言處於一種微妙的不上不下的境地。其實,語言的簡單並不會使得內容喪失應有的價值,反而能自然地增加內容的表現力。可以說《糟糕歷史》在語言層面,歪打正著地樹立了歷史紀錄片的另類典範。

英國《糟糕歷史》電視節目中還大量出現了各種歷史主題的原創歌曲。比如曾經被國內字幕組翻譯過的“英國國王之歌”,就以風趣幽默的方式將英國自諾曼征服之後的全部國王按照時間順序,串聯成了一首朗朗上口的歌曲。這一方式與國內課堂上將知識編成口訣的方法是完全一致的,有利於理解和記憶。《歷史那些事》中也有類似嘗試,比如第一集“在下東坡 一個吃貨”的片尾曲便是一首說唱風格的東坡美食遊記,跟隨蘇東坡被一貶再貶的仕途歷程,講述了他一生中在各地遇到的美食。

在節目結構方面,《糟糕歷史》節目的碎片化程度比較高,每一集都是由許多個情景劇環節組成,每個情景劇都只有幾分鐘時間,而且這些小環節都以押韻的詞組命名並指明該環節所描繪的是什麼時代,如Vile Victorian(卑劣的維多利亞時代),Terrible Tudors(可怕的都鐸時代)等。每個情景劇環節各自圍繞一個主題展開一個喜劇化的歷史故事,各環節彼此並無聯繫。更高的碎片化程度意味著《糟糕歷史》對觀眾注意力的需求較低,也更利於二次傳播。

《歷史那些事》的“歷史小劇場”環節則是一個不同的嘗試,通過玩梗和演繹,將歷史故事用更生動的方式呈現。例如第一集的歷史小劇場就致敬了日劇《孤獨的美食家》。在另一集中,還用到了一則真實新聞:隋煬帝墓在房地產開發中被掘出,而開發商恰巧和被隋煬帝所殺的長兄楊勇重名,《歷史那些事》的小劇場則把這塑造成了一場穿越千年的復仇。

事實上,二者還在一個對歷史作品來講很重要的方面有著很高的相似度:忠於史實。無論是《糟糕歷史》的情景劇,還是《歷史那些事》的小劇場,都並沒有歪曲歷史製造虛假內容,或是給歷史人物們添加史料無法支持的愛恨情仇。只有對史實瞭然於胸且充分尊重,才能將其轉化為可愛好笑的節目內容。在這一點上,兩個作品各有千秋。

《糟糕歷史》專注於歷史的“糟糕”一面,內容易於理解,不需太多背景知識,又能通過最好笑的歷史細節,吸引眼球、抓住觀眾。《歷史那些事》也在嘗試拿捏“輕鬆”與“史實”的平衡,不過從目前放出的幾集中可以看到,《歷史那些事》的這一嘗試仍有逐漸提高的空間。

回到對《歷史那些事》的評價上來,筆者認為該節目所遭受的一些非議,或許恰恰是它對自己的定位:“實驗性的歷史文化紀錄片”。批評者或對《歷史那些事》缺乏劃時代表現手法創新表示失望,覺得不夠“實驗性”;也有批評者認為,《歷史那些事》的非嚴肅部分與紀錄片正片部分的比重不當。

筆者一定程度上認為這些批評各有道理,然而如果批評者是站在一種“衛道士”的角度,認為凡是歷史作品,便不可越過嚴肅記錄作品的雷池半步,一旦有一些創作發揮的設計,便是對歷史的惡搞和戲謔,這或許又有些過火。英國的《糟糕歷史》能夠大獲成功,固然不光是因為其“惡搞”和非嚴肅的性質,確實也要極大歸功於這一系列的創作者對歷史本身的融會貫通。但目前看來,《歷史那些事》的一些設計也不能說是惡意歪曲。而且從節目設計上來看,《歷史那些事》確實有希望延續《糟糕歷史》的嘗試,創造出更加適合廣大年輕受眾的影視作品。

如果只是因為《歷史那些事》自稱是歷史紀錄片,因此就會受到歷史紀錄片身份所帶來的桎梏限制,進而遭到批評,那麼很顯然,最簡單的解決方式就是讓《歷史那些事》改變定位,自覺退出“歷史紀錄片”行列,以免跟歷史紀錄片的嚴格要求產生牴觸。 只是這樣一來,歷史紀錄片行業是否就會失去一次創新的機會呢?以《糟糕歷史》為代表,英國人成功把握住歷史紀錄片的革新機遇,我們中國人就必須錯過嗎?這一答案筆者無法給出,只有中國歷史紀錄片行業自己,才能得出結論。

英國《糟糕歷史》叢書在最初出版時,也並非沒有爭議。但是幾代英國觀眾和讀者以博大的胸襟,接受了這一新穎的歷史作品形式,甚至還將《糟糕歷史》視為“搞笑歷史”流派的開山作。作為同樣有著豐富的歷史財富的國家,我們應當有著足夠的包容,去接受這樣一個事實:歷史應該可以更有趣。

□氣質熊(影評人)

對於非傳統的歷史紀錄片,包容去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