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寅初:第一個說計劃生育好的中國人

馬寅初:第一個說計劃生育好的中國人

1、第一個說計劃生育好的中國人

馬寅初,新中國經濟學家,原北大校長。但他最出名的事情,還是最早正式提出“計劃生育”。

1955年,時任北京大學校長,全國人大代表的馬寅初,在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上,提出了“計劃生育”的重要性。但那時中國的主流想法是:人多力量大。所以,這個提議並沒有多少人贊同,審視了形勢的馬寅初也主動將發言稿收回。但在兩年後,馬寅初又在最高國務會議上提出了這個觀點,這一次卻獲得了多數贊同,人民日報還將他對於計劃生育倡議的《新人口論》發表了出來。

不過,形勢總是多變的。一場接著一場的運動隨風而來,馬寅初因為提出“計劃生育”遭到了批鬥。北大的學生們將大字報從教室一路貼到了他臥室的牆上,但馬寅初不屈服,他依然堅持自己的“計劃生育”理論沒有錯,他說:“我要鬥爭到死”。結果他沒有被鬥死,鬥他的人倒是死了不少,他一直活到了100歲。

馬寅初:第一個說計劃生育好的中國人

1982年,馬寅初以100歲高齡在北京病逝,各界人士前來弔唁,其中最有名的一副輓聯是:

“馬師在舊社會不畏強暴,敢怒敢言,愛國一片赤子之心,深受同仁敬重;

先生為新中國嚴謹治學,實事求是,堅持真理不屈不撓,堪為晚輩楷模。”

生於清末,長於民國,被國民黨關過,為建設新中國出過力的馬寅初,不管是在學術還是政治上都有著很高的地位。所以,他在人口問題上的研究和建議,又重新被高層重視起來。

1978年,鄧小平第三次復出。馬寅初再次被委以重任,擔任了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併為全國政協大會執行主席之一。這一次風向的巨大轉變,不僅僅讓馬寅初重新回到政治舞臺,也讓他一直主張的“計劃生育”成為了主流聲音。

從80年代開始,計劃生育成為了我們的基本國策,一胎化成為了長期執行的標準。

2、批錯一個人,增加幾億人

1978年,主持平反冤假錯案的某位大領導,在翻看到馬寅初的卷宗時,發出一聲感嘆:“當年要是肯聽馬寅初一句話,中國今天的人口何至於會突破十億大關啊!批錯一個人,增加幾億人。我們再也不要犯這樣的錯誤了……”

這位大領導說的增加幾億人,指的就是在沒有“計劃生育”的前幾十年裡,中國人口從5億增長到了近10億。從下面這張表裡可以看出,除了特殊的兩年,基本上每年的人口增長率平均在20%以上。

馬寅初:第一個說計劃生育好的中國人

而在實行了“計劃生育”國策之後,人口增長率一路下滑,到2004年,增長率已經跌到了5%。

馬寅初:第一個說計劃生育好的中國人

作為經歷了這個時代的我們,很難客觀地去在今天這個環境下,去評定“計劃生育”的功與過。或許真正的歷史,只能由百年後,甚至更多年後的人去書寫。但是,第一個說“計劃生育好”的馬寅初,和他那本影響了幾十年中國國策的《新人口論》,我們今天還是可以評說的。

這本《新人口論》,確實是後續計劃生育政策制定的理論基礎,但是,它所闡述的建議和理論,卻和我們後面遇到的計劃生育不全相同,甚至有的地方是衝突的。

馬寅初《新人口論》裡的“計劃生育”概念,更為溫和,他確實是第一個說“計劃生育好”的人,但他從來都沒有說過“一胎化”。他提倡的是,逐漸控制人口過快增長,倡導生兩個孩子,生三個及以上就徵稅。這裡的徵稅你也可以理解為後來的“社會撫養費”。另外,他是堅決反對“墮胎”的。

馬寅初:第一個說計劃生育好的中國人

如果說我們的基層在執行計劃生育這項國策的時候,帶來了一些不好的影響和社會副作用,那麼這個鍋,不該是提出客觀理論的馬寅初來背。

有時候,“亂世用重典”,嚴厲的執行政策或許可以帶來短期的巨大收益,可隨之而來的副作用也會很多,但如果換做更為溫和的方法,帶來的收益可能是更為長久的,而且副作用也不會那麼多。

今天的中國,關於人口問題又有了新的變化。以梁建章為代表的一批新的人口問題專家,得出了一個驚人的數據:中國生育率也是全球最低。

而我們的政策制定者,也早就看到了這些新的問題,前兩年全面放開的二胎政策,正式結束了堅持了20多年的一胎化計劃生育政策,最近宣傳的鼓勵生育,生育補貼的輿論,更是讓我們看到了政策風向的轉變。

希望這一次,我們可以溫和一點。

馬寅初:第一個說計劃生育好的中國人

關注微信公號“人物十分鐘”,每天一個精彩的人物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