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軍人沒有“過年狀態”,只有“打仗狀態”!

「时评」军人没有“过年状态”,只有“打仗状态”!

作者 :伍裡川

中國傳統佳節的內涵,非常重視團聚。然而,萬千人可以在春節回家,享受天倫之樂,唯獨軍人在這個特殊時刻,只能和“戰備”擁抱,只能一門心思“修我矛戟”“修我甲兵”,隨時保持高度警惕。這既是軍人的天然責任,也是父老鄉親的殷切期望。

作為一名前軍人,筆者在軍營經歷過很多節假日。在這些特定的日子裡,尤其是春節,除了少數人享受探親假,絕大多數軍人都留在部隊值班站崗,履行職責。也有個別同志思念家鄉掛念父母心切,表現出思想上的波動,戰備的意志也有所減弱。在越來越重視全時、全員戰備的當下,對這種心理的疏解,越發重要。

軍人沒有“過年狀態",只有”打仗狀態“!

「时评」军人没有“过年状态”,只有“打仗状态”!

和平與發展是世界大勢,但“戰爭”二字從沒有被鎖進“保險櫃”。越是和平時期,越不能把戰備的弦放鬆。古往今來,無數的例子說明, 在軍事意義上,節日往往“潛伏”著種種危機。歷史上,利用節日突襲,發動戰爭的例子非常多 。

1931年,“九一八”事件發生的當天,就是中秋節。同樣是日軍,在1941年那個“表情”輕鬆的週末,偷襲珍珠港,震驚全世界。

此中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在節假日降低戰備級別,放鬆戰備神經,減少戰備人員,應付戰備程序,就會埋下隱患。

「时评」军人没有“过年状态”,只有“打仗状态”!

戰爭沒有節假日。戰備也沒有節假日。那種因為重大節日來臨,就彼此保持默契、相安無事的“道義”,是不可能存在的。戰爭突破的是人類社會的種種“規制”或習慣,包括節假日中的禮儀,既不會給“歡度節日”者留下安全通道,也不會對沉湎於親情團聚的敵方手下留情。戰爭的“三十六計”,事實上是將任何日子都視為可以利用的“機會”。

千日無戰,當然得益於和平的國際環境,但從根本上而言,正是萬日常“備”的必然結果。戰備不僅是一種“內功”的修煉,更是一種實力的震懾。它會在無形中消解潛在的覬覦之心。重視戰備,是世界各國的主動性、安全性要求。

戰備是對一支部隊的戰鬥力、一個國家國防水準的必要檢驗。它來自於武器裝備等各種硬軟件的支撐,也來自於每個軍人戰備意識的鞏固。戰備意識越牢固,戰備積極性越高,部隊的戰備工作就能做得越紮實。隨時能拉動,處處有堅壁,戰備大局如何不給力?

「时评」军人没有“过年状态”,只有“打仗状态”!

而如果個別同志人雖在崗,心卻有旁騖,戰備體系就難以形成一塊沒有薄弱點的“鋼板”。

情感需求和戰備需要,並非是天然矛盾。但兩者之間,有時會出現“兩難”情形。要回家過年就不能參與戰備,要投身戰備行列就得犧牲休假。對於“社會人”而言,回家過年和值班的“取捨難度”就沒有那麼明顯了,有時單位還會對員工的休假報告“妥協”。但對於軍人來說,這是一種必須面對而且拿出正確答案的考驗。義不容辭地服從戰備需要,拿出飽滿的情緒履行戰備職責,利國利民利家。對此,所謂“忠孝難兩全”,亦有所指。

春節有期,戰備無休。親愛的戰友們,待到萬戶舉杯時,定有幸福入你懷中。

「时评」军人没有“过年状态”,只有“打仗状态”!
「时评」军人没有“过年状态”,只有“打仗状态”!

主編 :李根萍

刊期 :2003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