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式養娃焦慮:沒輸在起跑線,也贏不了出身

新華社孟買4月9日電(記者張亞東)沒有摔跤,沒有阿米爾·汗,沒有寶萊塢,一部印度電影初登中國大銀幕就挺“火”。

影片《起跑線》用誇張手法講述了一對印度中產夫婦費盡心思為女兒“擇校”,故事讓人笑中帶淚。

印度式养娃焦虑:没输在起跑线,也赢不了出身

影片《起跑線》海報。

自4月4日正式登陸中國院線,截至8日,影評網絡社區“豆瓣電影”上已有3萬多人為這部片子打分,目前評分8.1。

印度教育現狀究竟如何?國際君在調查中發現,儘管不搞學區房、不拼“小升初”,但印度家長、尤其是中產階層家長一樣為子女學業“痛下血本”。

<strong>不求“學區房” 但求有錢上私立

“印度沒有學區房的概念,”莫希特·拉姆錢達尼介紹說。他在孟買南部從事房地產中介服務。

印度式养娃焦虑:没输在起跑线,也赢不了出身

莫希特·拉姆錢達尼接受記者採訪。(新華社記者張亞東攝)

“只要你能保證按時到校,對私立學校來說,你住哪兒其實無所謂。在孟買,人們不會因為孩子想上一個學校,就把房子買到學校附近。別忘了,這裡一般人家至少兩個孩子,如果一男一女,還可能要分別上男校和女校,難道還要買兩套房?孟買房價可不比北京、上海低。”

<strong>印度教育現狀之一:區分印度教育質量的不是“學區”,而是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兩條路徑,而家長選擇學校的依據主要是家庭經濟狀況。

一句話,<strong>“有錢就去私立學校,沒錢就去公立學校”。

私立學校又因為教育質量、設施不一樣,收費水準大不相同,一年學費摺合人民幣從1000多元到幾萬元的都有,一般水準的學費約10萬盧比(約等於人民幣1萬元)。

據印度媒體援引過的數據,月收入達2萬盧比(人民幣2000元)可算是印度“底層中產”。

印度式养娃焦虑:没输在起跑线,也赢不了出身

公立學校的學生們在校門前穿著拖鞋和皮鞋踢足球。(新華社記者張亞東攝)

“在孟買,一般來說,只要付得起學費,就可以去想去的私立學校。”拉姆錢達尼說。

以拉姆錢達尼所服務的孟買南部戈拉巴地區為例,方圓5公里內有6所私立學校和一所大型公立學校。6所私校中,有純男校、純女校和男女混合學校,收費水平差別很大。

伊沙安·謝蒂是私立的G. D.索馬尼紀念學校7年級學生。其實,另一所私立學校距他家更近、收費更低,名為學者中學。為何捨近求遠?伊沙安說,因為索馬尼紀念學校有大操場,其他設施也相對較好。

印度式养娃焦虑:没输在起跑线,也赢不了出身

一位母親來接在私校學者中學學習的孩子下學。(新華社記者張亞東攝)

出於同樣的原因,另一個孩子利蒂放棄了與住處僅隔一條馬路的索馬尼紀念學校,而選擇就讀離家更遠的“教堂與約翰·康農學校”。

“這是南孟買比較有名的學校,教學很好,入學需要提前登記,還要考試,如果暫時沒有學位,只能慢慢等。”利蒂說。

當然,這也是南孟買收費最貴的私立學校之一,學費三倍於一般私校。

印度式养娃焦虑:没输在起跑线,也赢不了出身

教堂與約翰·康農學校大門。(新華社記者張亞東攝)

<strong>雖然不拼“小升初”高考現實很殘酷

印度教育體系實施小學-中學12年學制,中學不分初、高中,且很多學校屬“12年一貫制”。小學和中學自然銜接,沒有“小升初”或“中考”這兩道“坎”,決定升學與否的只是門檻較低的期末考試。

“只要不是3門主課考試不及格,就可以順利升入中學學習。”學者中學的老師烏米什·沙阿說。

主課包括數學、英語文學、英語語法、科學、社會研究等,而在孟買,所謂及格就是百分制試卷過40分。

不過,該來的考驗總會來的。

<strong>印度教育現狀之二:印度“高考”才是教育競爭最激烈的“獨木橋”,每年都有大約1000萬人參加。

不過,印度著名高校,如印度理工學院、尼赫魯大學等,錄取率相當低,只恭候那些成績絕對優異的“學霸”,絕大部分學生不會把它們當成志願學校。

大部分高考生的目標很現實:考一個普通高校,學點專業技能,畢業後參加工作。

今年參加高考的學生穆絲坎告訴記者:“我想考一個醫學院,畢業出來後從事醫務工作。在印度,醫生的社會地位還是很高的。”

男生馬南就讀於屬於“普通”檔次的私校學者中學。他的母親說:“印度高考競爭太激烈。我們家馬南很喜歡板球,就想成為板球運動員。我們會尊重孩子的選擇。”

印度式养娃焦虑:没输在起跑线,也赢不了出身

孟買一所公立學校的學生放學後在附近海灘上打板球。(新華社記者張亞東攝)

或許因為孩子有了明確目標,這位家長對孩子的未來並不顯得特別焦慮。

不過,大多數印度家長們真這麼“佛系”嗎?

<strong>學校定階層:起跑線=終點線?

這部電影中文譯名定為《起跑線》,英文名為《Hindi Medium》,直譯就是“印度中產”之意,可謂點了題。歸根結底,影片關注的是印度中產階級家庭的教育難題,反映的是中產階級難以逾越的窘境——既無法擠進“上流”、也無法融入“下層”。

對印度觀眾而言,這部電影戳中的“痛處”是社會階層固化的現實。印度由於其特殊的歷史和文化,階層固化問題一直存在,而現有的“公私分立”教育制度不僅無力改變這種階層固化情況,反而在某種程度上強化了這一現實。

印度式养娃焦虑:没输在起跑线,也赢不了出身

影片《起跑線》海報。

影片中,主人公夫婦為了給孩子擇校,不惜一會“扮土豪”、一會“裝窮”。為何這麼拼?說到底,片中母親一句臺詞揭露了“焦慮”背後的根本動機:<strong>“學校就是階級”。

僅舉一個例子,在孟買的公立學校,老師授課用印地語,英語只是一門課;而在私立學校,老師授課一律採用純英文教學和英文教材。別小看這一差別,在印度社會,這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今後求學之路能走多遠。

印度式养娃焦虑:没输在起跑线,也赢不了出身

影片《起跑線》海報。

對印度中產階級家庭而言,想借子女教育來實現階層跨越實在太困難了。就如影片所展示的那樣,主人公夫婦就連“裝窮”都行不通,窮人家的孩子就算能通過特定的“貧困生名額”配額制度走進私立名校,終究也會因消費水平等種種隔閡無法融入所謂的富人階層或上流圈子。

既然焦慮感改變不了“起跑線”的現狀,不少印度家長反而顯現出一種無奈的“樂天安命”。(編輯沈敏 孫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