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淵問仁,孔子為何僅說了“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

<strong>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問仁,孔子為何僅說了“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

【出處】《論語·顏淵》第十二

【原文】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顏淵問仁,孔子為何僅說了“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

【解讀】<strong>也有語:勿吐無益身心之語,勿為無益身心之事,勿近無益身心之人,勿入無益身心之境,勿展無益身心之書。

其實這四句詳細說明,就是<strong>《弟子規》,“彼說長,此說短”是“非禮勿聽”,“非聖書,屏勿視”是“非禮勿視”,“話說多,不如少”、“奸巧語,穢汙詞”是“非禮勿言”。這是尊重自己,也尊重別人,我們講非禮之言語是不自重,也不愛人。還有“非禮勿動”,起心動念都要在誠敬、仁義當中才好。我們看接著顏回講,“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回夫子很謙虛,說他雖然不是很聰慧,但聽了這麼寶貴的教誨,也會非常恭敬的去實踐這一段教誨。這是註解裡講,“敬事此語”,敬就是學了之後紮紮實實的去落實它,然後“必行之”,必定要把它落實好。

顏淵問仁,孔子為何僅說了“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

【南懷瑾解讀】

顏回說,這個道理很深,很難,總要拿一個章法,一個引子給我們入手,或者可以進入“克己復禮”的境界。因此孔子才告訴他“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四個消極的規範。就是從眼睛、耳朵、嘴巴、身體嚴格的管束自己。由外在規範,薰陶自己。剛才報告的催眠術、瑜伽術,也是走的這個路線,佛家的打坐入定也是這個道理。這是實際的修養功夫的一種方法。

顏淵問仁,孔子為何僅說了“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

在理論上則很難說了,“非禮勿視”,哪一種是非禮的,不要去看呢?男人看見女人穿了一件衣服很好看,多看一眼,如果老古董的先生們,或者一板一眼的理學家,認為這個不成,非禮勿視!這就很難講了。只是看看這件衣服的新奇,並沒有別的意思,怎麼是非禮呢?一定說這一看是非禮,那一看是合禮的,那就很難講了,那天下事情沒有一樣可看的,首先電視不能看,有些短裙子裸背露胸上場的,選美的,都不可以看了。“非禮勿聽”,現在打開電視機、收音機播出來的那些歌曲,很多是“非禮的”,我們只好用棉花把耳朵塞起來了。所以講理論實在很難講。

但事實上我們要了解,根據《論語》,孔子的說法,並沒有後世那樣的解釋,這樣非禮,那樣非禮。這裡是方法,等於剛才講的練催眠術,訓練眼光的定,當然要非禮勿視,除了看一點亮光以外,什麼都不能動。顏回聽了這四個方法就說,這我就懂了。換句話說,“克己復禮”做到形而上最高的功夫是很難的,退而求其次,用這種方法困住自己,訓練自己不敢亂動,先端肅起來。顏回說,我雖然很笨,不大靈敏,悟性不高,但是借外力薰陶內心的方法是懂了。我只好用這種方法,慢慢去達到那個“克己復禮”的境界。

顏淵問仁,孔子為何僅說了“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

上面這一段是講“仁”學。孔子的道統中心是建立一個“仁”。在這一節書裡分成兩半。“克己復禮”是講真正的修養功夫,達到“仁”之體。“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在明明德”等於孔子講“克己復禮”的道理;發出來的外用在“親民”;最高的境界在“止於至善”,是原則。一下子“明德”明不了,所以要做功夫:“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後來得到什麼呢?得到的就是“明德”。所以《大學》裡的修養功夫,和這裡有相同之處。

再一個問題,顏淵問仁,孔子為何僅說了“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strong>我們或許可以從下面這篇文章窺得一二真味。

顏淵問仁,孔子為何僅說了“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

<strong> 勿齋記 作者(明) 朱舜水

世之學聖人者,視聖人太高,而求聖人太精,究竟於聖人之道去之不知其幾萬裡已。

古今之稱至聖人者莫盛於孔子,而聰明睿知莫過於顏淵,及其問仁也。夫子宣告之以精微之妙理,方為聖賢傳心之秘,何獨曰“非禮勿視,赤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夫視聽言動者,耳目口體之常事,禮與非禮者,中智之衡量,而“勿”者下學之持守,豈夫子不能說玄說妙、言高言遠哉?抑顏淵之才不能為玄為妙、鶩高鶩遠哉?而遇生民未有之孔子,其所以授受者,止於日用之能事,下學之工夫,其少有不及於顏淵者,從可知矣,故知道之至極者,在此而不在彼也。

騰君素好學,有志於“四勿”也,以名其齋。因號“勿齋”,初見於太史所。士大夫之初遇,自有禮矣,不得輕有所請謁也,奈何以“勿齋”請餘為之記也?餘未知其人,亦何得輕為搦管,如賈人之炫其玉而求售也?抑其心久厭夫高遠玄虛之故習,茫如捕風,一旦幡然,欲得餘言以證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先民有言,詢於芻蕘 ”,勿齋有之矣!“狂夫之言,聖人擇焉”。餘亦有之矣!

顏淵問仁,孔子為何僅說了“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

【譯文】世上學習聖人之道的人,把聖人看得太高,而且對聖人的要求也太精細,最終距離聖人之道不知有幾萬裡。

古今能稱得上聖人的沒有比孔子偉大的,聰明睿智沒有超過顏淵的。等到顏淵向孔子詢問仁的時候,孔夫子用精微妙理給他解答,這才是聖賢之人傳授道統的秘訣,<strong>為什麼獨獨說“非禮勿視,赤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那些看、聽、說、動的事,是耳目口體的功能,是否符合禮教,需要內心的智慧去衡量,“勿”是學習人情事理基本常識的最基本要求,難道夫子不能說玄妙高遠的話?還是顏淵的才能不能追求玄妙高遠的志向?他們用來傳授的東西,只不過是日常之所擅長之事,人情事理最基本的常識,他們很少有比不上顏淵的,由此可以知道了。所以那些懂得道義精妙的人,是在這些方面而不是在那些方面。

顏淵問仁,孔子為何僅說了“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

騰君向來喜好學習,有志於追求“四勿”之境界,用它給自己的書齋命名。因此稱為“勿齋”。初次在太史所見面。士大夫初遇的時候,都自有禮節,不會輕易有所請求之事,為什麼拿“勿齋”來請我給它做記呢?我不瞭解這個人,又為什麼輕易為他執筆為文,就好比商人炫耀他的玉想求得出售呢?或者是他內心久已厭惡那些高遠玄虛的舊習,茫茫然就好比捉風一樣,一旦醒悟,想要得到我的話來證實他的生平之志,中庸的品德嗎?“古代聖賢有句名言,要虛心向割草打柴的人請教”,勿齋有啊!“(即使是)狂妄之人的言語,聖人也會選擇性的聽取”,我也被聽取了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