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是向左或者向右,而是持續的向前

2018,已經過去了……回首過去的一年,也許很多人都覺得異常艱難。

好比之前我看到朋友圈裡許多刷屏的文章,其中細數了諸多來自市場的負面新聞。

ofo倒閉倒計時,共享經濟是一場泡沫;錘子手機資金鍊斷裂,羅永浩垂死掙扎;京東年終大規模裁員,劉強東或人設崩塌;民企倒閉潮來襲,產業升級只是意淫...

類似的消息不斷蔓延,不管真相如何,但很多人對經濟下行的說法彷彿“喜聞樂見”。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大環境不好,可以成為許多人“不作為”的絕佳藉口,也是努力卻無法換得回報的“安慰劑”。

好比前陣子網絡上瘋傳的一個段子:<strong>“2019年是過去十年最差的一年,卻是未來十年最好的一年。”

聽到這樣的一句話,很多人終於可以卸下原本藏在心頭的那口悶氣,心裡想著:之所以努力一年沒有成果,還不是大環境的原因,反正經濟形勢不好,那還瞎忙活什麼呢?

德國社會學家盧曼曾經說過:“當一個人對世界失去信心時,他早上甚至沒辦法從床上爬起來。”

從某種角度上說,選擇信任,是這個世界上最高風險的事;而放棄信任,卻是最節省認知成本的事。

只可惜,大多數人並沒有好好利用這種信仰,而是隨波逐流地活在一種集體的恐慌當中,無法自拔。

<strong>“人生不是向左或者向右,而是持續的向前。”

在我看來,這個世界上99%的焦慮,都來自於錯誤的信念。

經濟形勢好與不好,其造成影響的關鍵並不在於事實如何,而是作為個體的你究竟該如何看待。

舉個例子:

在乘坐上班地鐵的車廂中,你突然聽到擁擠的人群中有個人驚聲尖叫,隨即看到一堆乘客拔腿狂奔。這時候你並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此時的你跑還是不跑?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絕大多數人會跟著一起跑,因為這是自我本能防衛的一種機制。後來,你回到家中翻看手機,新聞裡彈出一個偌大的標題《地鐵車廂驚現老鼠,造成乘客9死5傷》。這時候你心懷一絲僥倖,得虧自己當時跑的快。可當你點進標題仔細一看,卻發現了另外一個真相:原來造成這起重大事故的,並非是一隻真的老鼠,而是從一個6歲小朋友手裡跌落的老鼠玩具。

以上的例子看似荒謬,但《烏合之眾》這本書其實早已給出評價:

“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會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倍感安全的歸屬感。”

當然,面對突如其來的危機,正常人都無法摒棄對未知的恐慌。

可不知你發現沒有,在上述的故事中,真正殺死一個人的並非是個體所控制自身反應行為的能力,而是來自群體的偏見。

就像在未來10年經濟形勢的問題上,用一句話來描述最為準確:

“摧毀市場的從來不是市場本身,而是來自市場的信心。”

法國心理學家勒龐說:

<strong>“對群體而言,我們每個人的命運都隱藏在一個很小的小數點裡,但對個人而言,卻是百分之一百的人生。”

人生最愚蠢的,就是用別人的預測代替自己的選擇。

所以,讓一個人墮落的最好方式,就是不斷地用群體經驗為其洗腦,因為這樣可以輕鬆影響他的心智。

比如在戀愛當中,倘若你想讓“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最好的方式不是想辦法改造這坨“牛糞”,而是把精力放在影響對方決策的群體上。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追女生,不是先搞定其本人,而是把精力放在對方的閨蜜身上。

再者,我們之所以如此迷戀於“外部歸因”,其實還有一個關鍵原因,就是它能幫助我們更好的「自我接納」。

比如,之前雷軍說:“颱風口上,豬都會飛”,這句話很可能讓一些人產生自我懷疑:明明市場上到處是機會,怎麼我還“飛”不起來,難道我連豬都不如嗎?

相反,如今有人說:“2018,是創業者最艱難的一年”,大多數人從這句話中得到的信息是:你看,其實我並不差,畢竟別人過得都不怎麼樣。

可事實上,你要知道,即便是經濟形勢再好的時候,那些高成就的人,都沒有一天不是如履薄冰。例如:

<strong>比爾·蓋茨說:“微軟離破產永遠只有18個月”;<strong>李彥宏說:“百度離破產永遠只有30天”;<strong>馬雲說:“我每一天都像過一年一樣難過”...

很顯然,上述的觀點會讓很多人不爽,但卻會激起某些人的恐懼,同時也引發出一種內在的動力。

畢竟,當有錢人都如此努力,你還拿什麼理由談放棄?

所以,回到當下,當媒體大肆宣傳經濟週期的“宿命論”時,很多人選擇了相信,其本質上是對自己的不負責。

因為從心理學角度去看,一旦你相信了某種言論,就會不斷用自我行動去維持這種信念,從而掉入某種「承諾一致性」的陷阱。

<strong>弱者和強者的唯一區別,存在於不同的信念

心理學中有個詞,叫做“墨菲定律”,意思是說:當你認為一個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

好比考試之前,你認為某個科目勢必考砸,那麼結果往往同預期一致。

事實上,在我看來這不過是一種自我心理暗示,之所以它會大概率發生,本質上是遵循了一系列“吸引力法則”的過程。

簡單地說,當你大腦中建立了一種想法,然後你就會不斷重複這個想法變成信念,隨後信念又不斷指導你的行為。

例如,內向的人多半都有社交恐懼症,但這並非意味著“內向者”的溝通能力差,而是他選擇了去相信群體給其貼上的標籤。又如,有人說創業成功與否不在於天賦或機遇,而關鍵在於信念。為什麼?因為當一個人擁有了某種信念,就意味著他把眼前的事當作了自己唯一的選擇。甚至,為了維護這種認知,他寧願屏蔽掉所有與其認知向左的立場。不信你去看創辦了“傻子瓜子”的年廣久、“老乾媽”創始人陶碧華、甚至90歲還在創業的褚時健,他們哪一個拼的是天賦?最終靠的不還是其特立獨行的“偏執”,以及一成不變的信念。

所謂信念,就是我明知道這個世界上有千萬種選擇,卻仍願意為當下的選擇付出一切代價。

只不過,信念也有好壞之分。積極的信念能讓人不斷做出改變,而消極的信念只會讓人自暴自棄。

因此,當你面對媒體四處鼓吹大環境不好時,你是否曾審視過自己的信念?

當有人說過去一年很難,未來一年將更加難時,你是否懷疑過他們的信念?

在我看來,一個人活著時候最大的自由,就是可以隨意去選擇自己的信念。

一個人未必能決定自己是否成功,但卻可以決定追求成功的方式。

與此同時,信念就像一座高樓大廈,雖然我們每一天都在為其添磚加瓦,但如果地基不穩,它隨時也可以崩塌。

<strong>“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這句話用來比喻信念不穩的人,再貼切不過了。

<strong>所以,越是艱難時刻,才越能考驗一個人的信念。

因為對抗我們的從來不是外部的環境,而是來自於你我內心正確的信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