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家屬致讀者的一封信內容引關注 有他面對生死的佛法理解


林清玄家屬致讀者的一封信內容引關注 有他面對生死的佛法理解


據臺灣媒體報道稱,<strong>1月23日,作家林清玄在臺灣去世,享年65歲。林清玄被譽為<strong>“當代散文八大家”之一,其作品文風清澈流暢,文字中充滿獨有的幽默感,深得人們喜愛。

他的家屬隨後發佈了一封致讀者的信,信中談到:“如果你相信佛法,就是說你在這裡大家處得很好,有一天你不在,我們不會悲傷,因為知道你去極樂世界,或者你去了琉璃淨土,你只是換了一個地方居住。”


林清玄家屬致讀者的一封信內容引關注 有他面對生死的佛法理解


林清玄家屬致信

的確,自幼接觸佛教的他,曾在佛教中下過許多功夫,能將禪意融入生活,更能將這份感悟在文字中傳遞出來。可以說是一位佛系散文家。


林清玄家屬致讀者的一封信內容引關注 有他面對生死的佛法理解


林清玄曾說:<strong>“今天比昨天慈悲,今天比昨天智慧,今天比昨天快樂,這就是成功。”那麼他的散文中,是如何呈現“慈悲”、“智慧”和“快樂”的呢?

禪風君為大家節選了他的一些散文,讓我們在這些文字中共享林清玄的感悟,在文字的陶冶中紀念林清玄。

一、慈悲,是對一切眾生的呵護

林清玄說的慈悲是一種什麼樣的心境呢?是一種對所有眾生的細微苦樂都能體認的廣博的愛。他是這樣描述慈悲的:


林清玄家屬致讀者的一封信內容引關注 有他面對生死的佛法理解


蘇東坡有一首五言詩,我非常喜歡:<strong>“鉤簾歸乳燕,穴牖出痴蠅;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

對才華蓋世的蘇東坡來說,這算是他最簡單的詩,一點也不稀奇,但是讀到這首詩時,卻使我的心深深顫動,因為隱在這簡單詩句背後的是一顆偉大細緻的心靈。


林清玄家屬致讀者的一封信內容引關注 有他面對生死的佛法理解


鉤著不敢放下的窗簾,是為了讓乳燕能歸來,看到衝撞窗戶的愚痴的蒼蠅,趕緊打開窗門讓它出去吧!

擔心家裡的老鼠沒有東西吃,時常為它們留一點飯菜。夜裡不點燈,是愛惜飛蛾的生命呀!


林清玄家屬致讀者的一封信內容引關注 有他面對生死的佛法理解


詩人那時代的生活我們已經不再有了,因為我們家裡不再有乳燕、痴蠅、老鼠和飛蛾了,但是詩人的情境我們卻能體會。

他用一種非常微細的愛來觀照萬物,在他的眼裡,看見了乳燕回巢的歡喜,看見了痴蠅被困的著急,看見了老鼠覓食的心情,也看見了飛蛾無知撲火的痛苦,這是多麼動人的心境呢?


林清玄家屬致讀者的一封信內容引關注 有他面對生死的佛法理解


我們有很多人,對施恩給我們的還不知感念,對於苦痛生活在我們身邊的人吝於給予,甚至對於人間的歡喜悲辛一無所知,當然也不能體會其他眾生的心情。比起這首詩,我們是多麼粗鄙呀!

不能進入微細的愛裡的人,不只是粗鄙,他也一定不能品味比較高層次的心靈之愛,他只能過著平凡單調的日子,而無法在生命中找到一些非凡之美。


林清玄家屬致讀者的一封信內容引關注 有他面對生死的佛法理解


我們如果光是對人有情愛,有關懷、不知道日落月升也有呼吸,不知道蟲蟻鳥獸也有歡歌與哀傷,不知道雲裡風裡也有遠方的消息,不知道路邊走過的每一隻狗都有乞求或怒怨的眼神,甚至不知道無聲裡也有千言萬語……那麼我們就不能成為一個圓滿的人。

二、智慧,是對次第的明辨

智慧是什麼?林清玄通過對一則公案的解讀,回答了我們這個問題。在瞭解了智慧的內涵之後,我們可以更清晰準確地做出抉擇:


林清玄家屬致讀者的一封信內容引關注 有他面對生死的佛法理解


日本佛教史上,有一位偉大的<strong>真觀禪師。

真觀禪師到中國學佛,他先研習天台宗教義六年,再研習禪學七年,後來又在中國名山參學了十二年,總共在中國“留學”二十幾年,他返回日本後,在京都、奈良傳揚禪法,一時,禪學大興。


林清玄家屬致讀者的一封信內容引關注 有他面對生死的佛法理解


有一天,一位研究天台教義三十餘年的道文法師,慕名而來的向真觀禪師求教,他很誠懇地問道:“我自幼研習天台法華思想,有一個問題始終不能瞭解。”

真觀禪師說:“天台法華的思想博大精深,圓融無礙,應該有很多問題,你只有一個問題不能瞭解,可見有很好的修持,你不能瞭解的到底是什麼問題呢?”


林清玄家屬致讀者的一封信內容引關注 有他面對生死的佛法理解


道文法師問道:“法華經上說‘有情無情,同圓種智’,意思是樹林花草皆能成佛,請問:花草樹林真有可能成佛嗎?”

真觀聽了,不但沒有回答道文的問題,反問說:“三十年來,你掛念著花草樹林不能成佛,對你自己有什麼益處呢?<strong>你應該關心的是你自己如何成佛才對呀!”


林清玄家屬致讀者的一封信內容引關注 有他面對生死的佛法理解


聽了真觀禪師的話,道文法師感到非常吃驚,說:“我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那麼,請問‘我自己要如何成佛呢?’”

真觀禪師說:“你說只有一個問題問我,這每二個問題就要靠你自己去解決了。”


林清玄家屬致讀者的一封信內容引關注 有他面對生死的佛法理解


我從前讀到這個故事,深受感動,<strong>它表達了禪的一個重要精神,就是要從自我開始,不要把自己糾纏進一些旁枝末節裡面。

三、快樂,是修行要達到的境界

所有眾生都有離苦得樂的希望,但是如何才能夠通往快樂呢?林清玄告訴我們,這正是修行所要面對的核心問題:


林清玄家屬致讀者的一封信內容引關注 有他面對生死的佛法理解


林清玄家屬致讀者的一封信內容引關注 有他面對生死的佛法理解


這個世界原來就是個相對的世界,而不是絕對的世界,因此幸福也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

由於世界是相對的,使得到處都充滿缺憾,充滿了無奈與無言的時刻。但也由於相對的世界,使得我們不論處在任何景況,都還有幸福的可能,能在絕壁之處也見到縫中的陽光。


林清玄家屬致讀者的一封信內容引關注 有他面對生死的佛法理解


林清玄家屬致讀者的一封信內容引關注 有他面對生死的佛法理解


我們幸福的感受不全然是世界所給予的,而是來自我們對外在或內在的價值判斷,<strong>我們幸福與否,正是由自我的價值觀來決定的。

如果,我們沒有預設的價值觀呢?如果,我們可以隨環境調整自己的價值判斷呢?

就像一個不知道金錢、物質為何物的孩子,他得到一千元的玩具與十元的玩具,都能感受到一樣的幸福。這是他沒有預設的價值觀,能以直觀來面對世界,世界也因此以幸福來面對他。


林清玄家屬致讀者的一封信內容引關注 有他面對生死的佛法理解


就像我們收到陌生者送的貴重禮物,給我們的幸福感還不如知心朋友寄來的一張卡片。這是我們隨環境來調整自己的判斷。能透視物質包裝內的心靈世界,幸福也因此來面對我們的心靈。

所以,幸福的開關有兩個,一個是直觀,一個是心靈的品味。這兩者不是來自遠方,而是由生活的體會得到的。若要我說世間的修行人所為何事?我可以如是回答:"是在開發人生最究竟的幸福。"


林清玄家屬致讀者的一封信內容引關注 有他面對生死的佛法理解


這一點禪宗四祖道信早就說過了,他說:"快樂無憂,故名為佛!"讀到這麼簡單的句子使 人心絃震盪,久久還繞樑不止,這不是人間最大的幸福嗎?

只是在生命的起落之間,要人永遠保有"快樂無憂"的心境是何其不易,那是無無越過了凡塵的青山與溪河的胸懷。因此另一個開關就顯得更平易了,就是心靈的品味,仔細地體會生活環節的真義。


林清玄家屬致讀者的一封信內容引關注 有他面對生死的佛法理解


林清玄的最後一條微博,也是對生活的感悟

每一天過得比前一天更加富有慈悲、智慧與快樂,這聽起來是多麼簡單。但正是在這份簡單的背後,我們看到了不易,也看到了林清玄對生活與禪的體會有多麼深刻。

禪風君認為,禪是源於生活,而又能反哺生活,令生活充滿樂趣的<strong>。在禪意的人生面前,生死也只是吃飯睡覺一般尋常。

林清玄的離去雖然突然,但想到他對禪的深刻認知,想來也是沒有經歷什麼痛苦的吧。人世間雖少了他的妙筆,但他筆下的禪意生活,卻仍將給人們帶來溫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