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WE大會:我們腳踏實地,仰望星空

昨天騰訊舉辦了一場"2018騰訊WE大會",大會的主題是"雅努斯之門",雅努斯是古羅馬的雙面神,大會以此為名,寓意<strong>人類將從遙遠的過去中,窺見未來世界的架構。

這是一場無關商業,只關未來的大會。會上討論宇宙和生命中那些遙遠的事,暗物質、蟲洞、多維空間、弦理論、人造生命、腦科學……七位全球頂尖科學家,分享了從天文、物理到生命健康等多個領域的突破性進展,用前沿科學搭建起一座連接生命和宇宙、過去與未來的橋樑。

騰訊WE大會:我們腳踏實地,仰望星空

一、"星際旅行"變為現實,你將去向何方?

今年騰訊WE大會的開場嘉賓基普·索恩,是去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他在LIGO探測器和引力波觀測方面作出了決定性貢獻,被譽為當代天體物理學領導者之一。除此之外,他還曾擔任過《星際穿越》的科學顧問。

索恩表示,不斷地把蟲洞打開,我們可以讓土星的光線穿越、彎曲,我們就走到了仙女座,我們又通過蟲洞回去,這麼長的距離,只要幾分鐘就可以過去。

但蟲洞又會自毀,會崩塌,人類如何才能夠避免這一點呢?索恩認為,蟲洞需要有高級文明有意識的去創造和維持,再填充特殊材料,蟲洞才能存在。

談及LIGO和引力波,索恩還提到了這樣的兩個觀念:

黑洞內時間會倒流,但我們卻無法回到過去。

引力波是探索宇宙的理想工具,將引導人類宇宙觀的革命。

騰訊WE大會:我們腳踏實地,仰望星空

△基普·索恩

二、走出地球的眼睛:太空望遠鏡

馬克·麥考林是歐洲航天局科學與探索高級顧問,一生與宇宙有著不解之緣。他參與"太空之眼"哈勃望遠鏡項目, 併成功發射了"世界最強太空望遠鏡" ——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

和我們熟悉的運轉了20多年的哈勃太空望遠鏡相比,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的主鏡更大,是由18個鏡片組成的一個主鏡,這個主鏡的口徑是6.5米,但是重量差不多隻有哈勃望遠鏡的一半,僅僅6噸左右,預計2021年發射到太空中。

麥考林談到:"詹姆斯·韋伯望遠鏡會幫助我們去了解關於我們宇宙的很多神秘之處,包括這些恆星的起源,還有我們星系起源的地方,我們自己銀河系的一些神秘之處。

騰訊WE大會:我們腳踏實地,仰望星空

△馬克·麥考林

三、生命有多重表現形式,全都是正確的

植物生理生態學權威專家、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主任覃重軍在WE大會現場,分享了他在"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生物"方面的研究,該研究在今年8月發表在了《Nature》雜誌上。

覃重軍發現,自然界在染色體的數目上似乎太隨意了,可以多、可以少,而且好像跟進化的定位沒有多少關係。他花了5年的世界打破了這種自然界限,造出了一個只有一條染色的真核生物,造出了一個新的生命。這一重大突破不僅領先國際同行,更有望成為尋找衰老和癌症治療方法的利器。

騰訊WE大會:我們腳踏實地,仰望星空

△覃重軍

四、可以救命的AI

騰訊首席探索官網大為也介紹了騰訊在"人工智能+醫療"領域的進展——打造"救命的AI"。他說:"我們在很多領域開發人工智能,但是我們的激情在於,能夠用人工智能推進醫療的發展。我們非常關心人的健康,我們有很大的激情希望能夠優化大家的生活方式。"

騰訊AI醫學影像產品"騰訊覓影"落地一年半以來,已累計輔助醫生閱讀醫學影像超1億張,服務超百萬患者,提示高風險病變15萬例。

網大為還展望了AI在星球管理方面的應用前景。以人類面臨的糧食挑戰為例,全球仍有8億人處於飢餓狀態,將人工智能應用在農業領域,可以對各個環節進行精準管理,大幅提升生產效率,並降低農藥和化肥消耗。這些人工智能的應用將帶領人來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騰訊WE大會:我們腳踏實地,仰望星空

△網大為

五、支持青年科學家的全球影響力大獎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菲利普·坎貝爾就開始擔任《Nature》雜誌總編輯。如今,《Nature》已成為全世界最權威的科學期刊之一。

坎貝爾認為,年輕的科學人員分為兩種:第一種是真的希望探索世界運轉的本質,第二種是想改變我們和世界的關係。"我們要支持後一種人群。" 坎貝爾這樣說道。

為此,坎貝爾在會上宣佈,將針對青年科學家群體,與騰訊共同推出"全球影響力大獎"。與國內外眾多科學大獎相比,該獎項具有三大特色:<strong>關注青年,激勵新生代科學家做出突破;<strong>關注前沿,尤其是充滿未知與挑戰性的學科;<strong>關注未來,鼓勵以科技進步造福社會,解決全球性難題。

坎貝爾在大會上發佈了這一獎項。他說:"我們不要忘記,不僅僅要談技術、學術研究,同時我們也要改變社會狀況,讓上百萬甚至上億人能夠過得更好。"

騰訊WE大會:我們腳踏實地,仰望星空

△菲利普·坎貝爾

六、探秘腦結構,推動中國腦計劃

中國腦計劃領軍人物、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在全力推動AI與腦科學的融合發展。蒲慕明於1999年創建中科院神經所並擔任首任所長 。2017年,他指導的團隊,完成全球首例獼猴體細胞克隆,這一難題曾困擾全世界科學家20多年。這項成果將幫助科學家進一步探索大腦高級認知功能,解開人類認知之謎。

據蒲慕明介紹,中國腦計劃可以說是一個"一體兩翼"的結構。"一體"指主體是基礎研究,理解人類大腦認知功能是怎麼來的。"兩翼"指的是對主體基礎研究的應用。第一,就是怎麼樣去做重要的腦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第二,則是如何利用腦科學的研究來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

蒲慕明認為,中國的神經科學的起步比較晚,總體體量也比歐美要小的多,做神經科學的、做"腦科學"的人數在中國只是美國的1/10,所以要怎樣在這樣一個大計劃裡又能夠做出世界領先的、又真正對社會有用處、有貢獻的技術,就很需要考慮。

騰訊WE大會:我們腳踏實地,仰望星空

△蒲慕明

七、暗物質與第五維空間

來自美國哈佛大學的理論物理學權威麗莎·蘭道爾談到了額外維度和暗物質,

更高維度的世界究竟是什麼樣子?蘭道爾指出,"在高維度空間當中存在類似於膜的物體,在弦理論當中它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它對於物理學的重要意義有幾個方面,其中之一就是我們可以生活在一個膜世界當中,在高維度的世界當中,我們所知道所有的事情,其實都被聚集在了一張膜上。"

關於暗物質,蘭道爾做了一些澄清,"我們把它叫暗物質,但它其實並不暗,應該被稱為透明物質,它是光線能夠穿過的物質,但是它非常重要,因為它賦予了宇宙形狀。它的能量是比現在我們知道的這些物質多5倍還要多。"

騰訊WE大會:我們腳踏實地,仰望星空

△麗莎·蘭道爾

去探索更遠的過去吧

宇宙和人類的歷史,早已寫滿故事

未來,是張空白稿紙

撥開迷霧,你會驀然發現

只有對未來的探索,才能拓寬人類邊界

別天真的相信

古老的化石裡,往往藏著千古玄機

那只是把尋找真理的路,想得太過簡單

所有當下的難題,會由未來揭曉謎底

正如年少的煩惱,總在成年不治而愈

去探索更遠的未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