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山菜薹的前世今生,它是武漢人魂牽夢繞的臘月美味

武漢人的冬天,幾乎是紅菜薹陪著度過的,家家戶戶的餐桌上,怎麼少得了一盤

紅菜薹

所謂"梅蘭竹菊經霜翠,不及菜薹雪後嬌",大雪後抽出的紅菜薹,一掰就知道它有多清脆,甚至你可以馬上生著吃一口,水份之足、口感清甜,像是吃水果。

洪山菜薹的前世今生,它是武漢人魂牽夢繞的臘月美味

紅菜薹如此家常,卻也神秘。作家池莉遇上菜薹,成了一個神秘主義者,“每當吃到上佳菜薹,我總覺得這種菜是一個不可言喻的神蹟。”

要說什麼菜薹最佳還有神秘感,武漢人大概都知道,非洪山菜薹莫屬。

洪山菜薹的前世今生,它是武漢人魂牽夢繞的臘月美味

血統正宗的洪山菜薹,不是什麼“野味”,相反藏身於武漢的鬧市區。

洪山菜薹的前世今生,它是武漢人魂牽夢繞的臘月美味

在雄楚大道和石牌嶺路交匯之地,百瑞景小區後的80.13畝地,是洪山菜薹的原產地。高樓林立下的一方綠洲,每年可以收上20萬斤左右的菜薹,但依然供不應求。

洪山菜薹的前世今生,它是武漢人魂牽夢繞的臘月美味

有詩云:“鐘聲塔影映紫菘”,意思是能夠聽到寶通寺鐘聲且洪山寶塔倒影所及之處,產出的洪山菜薹,味道才地道。寶通寺內不大的5.7畝地,菜薹在寶塔和鐘聲中,靜靜生長,供給寺內和尚食用。

洪山菜薹的前世今生,它是武漢人魂牽夢繞的臘月美味

洪山菜薹的前世今生,它是武漢人魂牽夢繞的臘月美味

洪山菜薹原產地,除了石碑嶺附近的菜薹基地和寶通寺,還有華農先建村三地。

關於洪山菜薹的傳說有很多,民間流傳千年的版本,可謂洪山寶通寺塔影之中的菜薹,才是之最。

洪山菜薹的前世今生,它是武漢人魂牽夢繞的臘月美味

一是說,觀音娘娘一日突然進入寶通禪寺,無意將一粒菜薹神種遺落在寶通禪寺的塔尖上。不久之後塔尖上便生長出一株又高又粗的菜薹。神種結出的菜薹外貌鮮嫩,入口甜脆清香,所食之人對此讚不絕口。

洪山菜薹的前世今生,它是武漢人魂牽夢繞的臘月美味

另有一說在唐朝。相傳尉遲敬德入楚初食洪山菜薹,為菜薹的脆嫩可口所動,竟不食一桌山珍海味,臨行時獨討了一筐菜薹回京。還囑咐郢州差役,請他每年給他送去一框菜薹去。

三年過去了,尉遲敬德在府上苦等菜薹未到,差役前來報告,說是此地除了"井蛛湖怪",菜薹都被妖怪吃了,為了鎮妖,才有瞭如今七曾八面的寶塔。

洪山菜薹的前世今生,它是武漢人魂牽夢繞的臘月美味

拋開民間傳說和當代商業粗製濫造的許多矯揉造作的故事,菜薹唯有洪山這裡的最佳,倒也不浮誇,按池莉的話講,“洪山菜薹就像一武林高手,身手一亮,立見分曉,出類拔萃,鶴立雞群。”

《江夏史志》也記載:“洪山菜薹,尤以洪山寶通寺至卓刀泉九嶺十八凹”一帶出品最佳,若遷地移植,不僅顏色不同,口味也有差異。”

洪山菜薹的前世今生,它是武漢人魂牽夢繞的臘月美味

此處是丘陵地帶,九嶺十八凹,土質為紅壤和黃壤土,北有洪山阻隔寒風,南有南湖,還有泉水澆灌,加上四周高樓拔地而起,給了它天然屏障,沒有風就沒有花粉,對於育種來說,方便取得純度高的良種。

冬春之際,氣候溫暖潮溼,紅菜薹抽薹抽得最快,口感也最好。

洪山菜薹的前世今生,它是武漢人魂牽夢繞的臘月美味

正統的洪山菜薹比普通菜薹更高,莖杆也比普通菜薹更粗。皮不是一般的紅,而是發紫。莖稈上面有一層白色的霜,可以直接生吃,微微發甜,口味清新。

得天獨厚氣候和土壤,還有經驗豐富的農戶養育,洪山菜薹當然“紅得發紫”。藉著電商平臺行銷四方,還被確定為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農產品,成功貼上國字號標籤。

洪山菜薹的前世今生,它是武漢人魂牽夢繞的臘月美味

關於洪山菜薹的傳奇,往往也是飯後的閒談,要說武漢人吃菜薹,甜津了就行!

洪山菜薹的前世今生,它是武漢人魂牽夢繞的臘月美味

進入臘月,過年的前奏曲響起,餐桌上的紅菜薹會變得更有風味,藍葉紫苔,黃花綠苞,晶瑩剔透的紅臘肉,在鐵鍋中翻炒,菜未熟,你聞著香味,口已生津!一盤臘肉炒菜薹足以豐富一家子人的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