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思想中都有自己美學中的意境

意境是中國古典美學中一個引人矚目的範疇。

每個人的思想中都有自己美學中的意境

意境作為一個美學範疇,答應形成於唐代,古往今來,人們對於意境的領悟都不盡相同。意境在有些人那裡又被稱作境界,境界這個概念則大多始於王國維。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提到:“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這些意境,或者是說境界,大多是虛無縹緲的東西,非常人所能理解。這些意境的感悟則大多需要人去“悟”,靜思或者頓悟。意境是沒有本體的,你無法具體的闡述它究竟長什麼樣,是個什麼東西,意境只是種感覺,因而隨著感受意境美感的人的不同,每個人對意境的理解也就不同。仁者樂(yao四聲)山,智者樂水。對愛山的人而言,山川就是意境,對愛水的人而言,水就是意境。道是意境,禪是意境。屋宇樓房是意境,宇宙四方也是意境。

每個人的思想中都有自己美學中的意境

青鯉來時遙聞春溪聲聲碎,嗅得手植棠梨初發輕黃蕊,待小暑悄過 新梨漸垂,來邀東鄰女伴擷果緩緩歸,舊歲採得枝頭細雪,今朝飄落胭脂梨葉,輕挼草色二三入卷,細呷春酒淡始覺甜。枕著驚鴻入夢的時節,雨中燈市欲眠,似是人心沉著,歲月靜美。這種安靜的田園生活略帶柔情,於是有人悟到了“巧笑東鄰女伴”,“棠梨葉落胭脂色”等詩的意境,令後人也能一同領略此中風景。庭有枇杷樹,何人手植耶? 忽爾數十載,亭亭如蓋矣。此類語句纏綿悱惻,令人如有同悲,也會想起故人已去時光易逝,意境恰在一筆之間,也像是風帶著走了千年忽然入了門裡面。

詩意帶著惆悵之美,湧進心裡面。雖然說意境不僅存在於藝術美之中,但藝術美最能體現意境也最能悟到意境。意境之美,美在感同身受,美在由物及情。

美學作為一比較深奧的學科,在某些內容上來說或者是更偏重更偏重於哲學的內容的,下面就按照美學的內容再結合之前學過的《文學概論》的內容來說說美學中的意境指的是什麼。

每個人的思想中都有自己美學中的意境

首先在美學中,美食分成三種各類型的,第一是形式美,第二是現實美,第三是藝術美。而意境就是屬於第三種美--藝術美”之中的。在回答意境究竟指的是什麼之前,我們先來說一下藝術美。

“藝術美是存在與藝術作品中的沒,藝術作品是藝術家對客觀世界進行審美的反映和審美創造的物態話形式,因此,藝術美也就是藝術家在反映和創造過程中凝聚並顯現於特定物質符號形態中的美。藝術美是具有客觀性的。手心,從審美反映的角度來看,藝術作品本質上是精神產品,屬於社會意識形態的組成部分,雖然如此,藝術作品中的一項必須通過物質手段創造出來。其次,從審美創造的角度來看,藝術創作是藝術家審美創造的實踐活動,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參考《美學基本原理》第四版)

在說明了藝術美之後,再來說說意境。“意境及其生成理論,自古至今,說法甚多。古代主要有劉禹錫的‘意生於象外’說,晚唐司空圖的‘象外之象’說,嚴羽的‘興趣’、‘妙悟’說。意境是由諸種藝術因素虛實相生構成的、能引發觀賞者由實而虛地從有限獲取無限的獨特審美境界。在這裡,可視可聽,可以觸摸的特定的審美意象,是意境中的穩定部分,屬於‘實’。”(參考《美學基本原理》第四版)

意境就是文字的魂。一堆文字符號以血肉骨骼的形式組成一段人們可以看得懂得信息源,然而這段信息源最終起到一個怎樣的作用,帶給人以如何的感受,就要由意境來左右了。作文如做人,一副好皮囊,優秀的文字水準功底固然重要,但個人對於世事的領悟體現在文章內涵精神層面則是吸引讀者更為重要的部分,也是會使其流傳更廣更遠的絕對因素,是其真正存於世的意義所在。

每個人的思想中都有自己美學中的意境

有無相生,虛實相形。過渡其中,既然沒有哆啦A夢的任意門隨意穿越,便要我們自己創造出一些越過常態化的,高於現實領域的界來引領。我認為這界,就是意境,你很難用現實存在的語言來形容意境到底是什麼,但你又在冥冥中明白:不是眼前這樣的,文字背後隱藏著更深刻更強大的一個世界,等待著你去探索,去發現。實,在眼前,在口舌間流轉,虛,在背後,在大腦中迴旋。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我們都讀過學習過的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兒時讀,覺其語言平平,情感淡淡的,並不知佳作之意義存在於哪裡,簡單的用一篇敘事文的眼光去看待它;稍長一些,經過老師提點,便能明白文章背後蘊含著的關於父愛的道理;等到真正成熟了,經事了,若還有緣再翻開書頁讀一讀,便能頓然發覺,真正藏其身在文章背後的人倫情理,漸行漸遠的一場親情關係,就像龍應臺在目送中寫到的一般。

此文內容來自:申請方www.applysquare.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