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開放按下加速鍵 外商為何堅持來華投資興業?

從1980年首家外商合資的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到最近幾年投資中國的美國特斯拉公司,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已累計使用外商直接投資超過2萬億美元。

“2018年,我國吸收外資呈現出穩中向好態勢。優化外商投資環境的政策改革頻頻發力,中國已經按下了吸引外資的加速鍵。”在昨天舉辦的2019全國外商大會上,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校長、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院長王稼瓊表示。

2018年全國實際使用外資創歷史新高。商務部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超過6萬家,同比增長69.8%;實際使用外資1349.7億美元。

在經濟全球化出現波折,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外資為何持續看好中國發展?為何會堅持在華髮展投資興業?

<strong> 營商環境改善拉動外資迅猛發展

“中國政府最近幾年對外資企業來華投資頻繁釋放利好信號,尤其是在知識產權保護、改善營商環境等方面,都給外資企業提供了很多便利,”印度塔塔中國區總裁詹宏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資總額不斷攀升,來華投資外企逐漸增多,這主要得益於我國知識產權保護、放寬市場準入等政策的不斷完善。

“高通是中國知識產權保護領域取得重大進步的見證者和受益者。過去這些年,中國在知識產權保護上取得的巨大進步,給外資企業在中國繼續加大研發、資金等投入注入了更多信心。” 美國高通公司法律及政府事務全球高級副總裁趙斌表示,中國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進步是多方面和立體性的。他舉例,在法律方面,上個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剛剛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修正案草案》,從而對有效保護知識產權、有力打擊侵權提供了進一步地保障。

趙斌同時也表示,科技不斷髮展和進步以及業態的拓展,都將為知識產權保護帶來新的挑戰。“我們的知識產權司法和執法體系也唯有更高、更快和更強,建立更加高效而有力度的維權體系,才能夠更加有效地保護外資企業在華的合法權益。”

<strong> 高技術製造業使用外資同比增長超35%

營商環境改善、知識產權保護,不僅吸引了更多外資在華建廠投資,更吸收了越來越多高質量、高技術型外資企業,其中包括電動車及能源公司特斯拉、美國電信設備品牌高通等。

去年,特斯拉在海外的第一個工廠在上海落地,也因此成為了第一個在華獨資建廠的跨國車企。五年前來到中國,作為中國經濟轉型期的親歷者,特斯拉亞太區副總裁陶琳表示,特斯拉不僅經歷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還深切體會到中國營商環境地不斷優化。“把海外工廠設立在上海也是因為最近幾年中國各級政府對於外資新能源汽車和高科技產業的支持。”

據商務部數據,2018年,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20.1%,佔比為30.6%,較上年提高4.8個百分點。其中,高技術製造業同比增長35.1%。

“這幾年來,外商投資的質量不斷提高,這與中國高質量發展的趨勢正好相吻合,”中商智庫理事長裴長洪指出,隨著中國人力等要素成本的上升,現在很多大的跨國公司和外商投資企業來華設廠投資,“廉價”已經不是最主要原因。“他們更多是看好中國市場的遠景”。

<strong> 知識產權法院模式亟待推廣

“雖然近年來中國的外資政策和營商環境已經有了極大改觀,但在監管透明度、知識產權保護、數據安全保護等方面還有待提高,”上海美國商會董事會的主席鄭藝表示。

“即便許多外資企業已經在中國設立了研發機構,但是不少企業還是因為知識產權保護等問題,不願引進它的核心技術,”鄭藝坦言。為此,他建議,首先,應該增加對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的處罰,包括刑事指控和經濟處罰。處罰需行之有效,並應當公平一致地進行。其次,發展和完善知識產權法院體系。“2014年,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相繼成立了專門的知識產權法院,希望這一做法能夠在全國範圍推廣,並被賦予更多的權利。”

在改善創新生態圈方面,鄭藝建議,應加強跨國公司研發部門、高校研究機構、創業公司和政府之間的合作互通,建立政府主導的研發論壇,幫助企業瞭解稅收減免等最新的政策動向,併為公司向政府反饋訴求提供平臺。

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書記於廣生也表示,中國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需要搭建更多更高層次平臺,促進外商與我國商界、學界等廣泛交流,把中國營商環境優勢和優質投資項目介紹給外商,同時也把外商的投資需求介紹給各級政府,以便為外商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支持。(王曉蕾)

對外開放按下加速鍵 外商為何堅持來華投資興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