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為 “四二一”家庭養老護理減負?政協委員呼籲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如何为 “四二一”家庭养老护理减负?政协委员呼吁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楚天都市報1月4日訊(記者王榮海 李月媛 陸緣)家庭結構越來越呈現出小型化,很多普通家庭都難以接受長期高昂的養老護理費用。今日,武漢市政協委員毛靖呼籲,建立武漢市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strong>“四二一”家庭結構,亟需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長期護理保險作為一種將長期護理行為與險種結合起來的保險類型,屬於健康保險的範疇。在我國,長期護理保險是指對保險人因為年老、嚴重或慢性疾病、意外傷殘等導致身體上的某些功能全部或部分喪失,生活無法自理,需要入住安養院接受長期的康復和支持護理或在家中接受他人護理時支付的各種費用給予補償的一種健康保險。2016年6月27號,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辦公廳發佈文件《關於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設立承德市等共15個為首批試點城市。由此,拉開了我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序幕。

我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發佈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國於2000年正式進入了老齡化社會。由於老化和疾病的影響,老年人各項軀體功能呈持續下降趨勢,當其不能完成基本日常生活必要的活動時,便需要長期護理。

如何为 “四二一”家庭养老护理减负?政协委员呼吁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武漢市是我國較早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城市之一。武漢市老年人口比重在1993年佔到總人口數的10.23%。截至到2016年底,武漢市戶籍人口總數為833.85萬人,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口數量為172.75萬人(武漢市民政局官網調查數據),約佔戶籍人口總數的20.72%,這一比重遠遠超出了聯合國確定的人口老齡化標準10%,與全國老齡化平均值15.50%相比,武漢市老齡化水平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目前我國“四二一”家庭結構的形成,使得中青年的經濟壓力急劇增加。武漢市家庭規模戶數逐年呈減少趨勢,截至到2015年底,武漢市戶均人口為2.79人,在武漢市常住人口中,家庭戶數為2970977戶,家庭戶人口數為829.27萬人,與2011年相比平均每個家庭的人口數減少了0.2人。家庭結構越來越呈現出小型化和多樣化的趨勢,嚴重削弱了傳統家庭的養老功能,從長期來看,任何一個普通家庭都難以接受長期高昂的護理費用帶來的經濟壓力。

2015年,武漢市醫療衛生保健支出佔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每月消費支出的6.23%,到門診就醫和住院費用每人每月為72.83元。這一費用與2011年的每人每月的48.66元相比,醫療護理費用增長了46.67%。高昂的醫療及護理費用使得家庭生活水平受到嚴重影響,武漢市亟需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以減小這一風險。

如何为 “四二一”家庭养老护理减负?政协委员呼吁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strong>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共同發展

毛靖建議,建立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共同發展的雙軌制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多元籌資渠道是社會保險制度的共同特徵。初期以醫保劃轉為基礎是可行籌資渠道。在武漢市長期護理社會保險發展的初級階段,利用醫保資金劃轉作為啟動資金是可行的方案。社會保險中政府補助和先行支付是體現國家責任的重要形式。逐步納入和提高個人和單位繳費。正式推行長期護理社會保險時,需要要求服務使用者承擔一定比例的費用,以免資金被濫用和浪費。

同時,建立多方參與、多種形式的護理服務提供機制,提倡居家護理。自2017年以來,武漢市共計建設了1047處養老服務設施,但是這些養老機構中專門為長期護理人員提供的床位又十分匱乏。專門的護理機構及具有高素質的專業護理人員的缺乏,因此需要探索多渠道的護理服務提供機制。到目前為止,我國青島等地方長期護理社會保險試點已經取得一定成果和經驗,國家層面的15個試點的工作也於2016年展開,《“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也明確了要“建立多層次長期護理保障機制”。武漢市應儘快學習、吸收試點城市成功經驗,結合本市實際情況,逐步建立武漢市長期護理保險政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