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美七大互聯網巨頭自動駕駛盤點

2018 年是自動駕駛的關鍵一年。

這一年,全球主要國家對於自動駕駛的政策開始鬆動,各大巨頭也紛紛加大相關技術研發投入,並積極探索商業模式的創新。

目前美國的科技大公司裡,只有 Facebook 完全沒有加入自動駕駛戰場。下圖裡,展示了美國其他四家科技巨頭,微軟、Google、蘋果與亞馬遜在汽車領域的投資與收購,其中,綠線代表投資行為,桔色則是收購。

2018中美七大互聯網巨頭自動駕駛盤點

在中國市場,阿里巴巴 4 月份正式宣佈了自動駕駛計劃,並在 9 月的雲棲大會上進一步展示了對於自動駕駛的新思考:車路協同;而騰訊,也在經歷了一次重大重組之後正式啟動了其自動駕駛項目。

相比於阿里和騰訊,在自動駕駛領域最早佈局的百度,在陸奇閃電離職後,通過 7 月的 AI 開發者大會和 11 月百度世界大會,進一步向外界釋放了百度在自動駕駛領域的決心。

本文將結合不久前 CBinsights 的一篇美國科技巨頭自動駕駛發展分析,同時整合國內三大巨頭百度、阿里巴巴與騰訊的戰略佈局,梳理出一個科技公司對於未來出行的全景圖。

<strong>Google 的自動駕駛

Google 旗下的自動駕駛公司 Waymo 也被認為是目前業界技術最領先的公司。

2018 年 10 月,Waymo 宣佈該公司的自動駕駛車輛實現了 1000 萬英里路測的目標,這一數字在去年 11 月的時候,還只有 400 萬英里,下圖展示了 Waymo 路測數據快速增長的勢頭。

2018中美七大互聯網巨頭自動駕駛盤點

與此同時,Google 旗下的人工智能技術積累,也給 Waymo 提供了豐富的技術支持,比如 Waymo 使用 Google 開源機器學習框架 Tensorflow 和機器學習處理器 TPU 來訓練神經網絡。

目前,Waymo 已經和菲亞特克萊斯勒、捷豹路虎都建立了合作,這兩家公司今後將採用來自 Waymo 的全自動駕駛技術。

2018中美七大互聯網巨頭自動駕駛盤點

在商業模式探索中,Google 以及 Waymo 也在努力擺脫共享出行的傳統方法。3 月份的時候,Waymo 啟動了自動駕駛卡車試點,此舉也意味著該公司對於物流的關注,由此也造成了對亞馬遜、UPS 等物流公司的潛在威脅。

本月初,Waymo 正式推出自動駕駛出行服務:Waymo One。這是一個只限於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的小範圍出行服務,目前 Waymo One 的收費與美國當地其他網約車服務相當,8 分鐘的乘車服務花費超過 7 美元,接近 50 元人民幣。

通過不斷的路測以及更具實戰意義的出行服務,Waymo 的自動駕駛汽車也在不斷進化。

<strong>蘋果

蘋果的自動駕駛項目一直是個謎,外界只能通過一些線索去推斷整個項目的規模。此前,業界普遍認為,蘋果的自動駕駛項目的代號為「Titan」,和其他蘋果設備一樣,蘋果也將自主設計並主導車輛的生產製造。

不過在 2018 年,隨著蘋果內部團隊的更迭,該公司的自動駕駛戰略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根據多方的信息稱,蘋果對於汽車的首要關注點將是軟件。

由於蘋果一貫以來的保密政策,我們對於蘋果在汽車軟件領域的佈局,依然只能通過整理一些零碎的線索來完成拼圖。

根據美國加州交管部門的數據,蘋果已經擁有了大約 70 輛的自動駕駛路測車隊。最近,蘋果又和大眾合作,將蘋果的自動駕駛軟件和電池技術應用到大眾的麵包車裡,用於蘋果員工在其園區內的通勤。

蘋果也在不斷補充團隊。前 Waymo 高級工程師 Jaime Waydo、特斯拉前高管 Doug Field 先後加入蘋果汽車團隊。

另一個可以觀察蘋果汽車野心的則是專利。8 月的時候,蘋果獲得一份新專利,這是一個可以用於在汽車外部顯示倒計時的專利系統,可用於自動駕駛導航過程中的倒計時提醒。

2018中美七大互聯網巨頭自動駕駛盤點

除軟件之外,蘋果在電動車電池技術上也不斷取得突破。比如最近該公司提交的一項專利技術,就是通過一個卡車電源管理系統與其他卡車連接,形成一個卡車車隊,可以大幅減少車隊電池的消耗。

2018中美七大互聯網巨頭自動駕駛盤點

事實上,蘋果對於電池技術的熱衷也體現在其他設備上,目前蘋果的硬件設備,從 iPhone 到 MacBook 以及 Apple Watch,其內部的電池技術都來自蘋果自研。下圖是由電池技術關鍵詞搜索到的蘋果相關專利。

2018中美七大互聯網巨頭自動駕駛盤點

<strong>亞馬遜

在電商、零售領域,低價始終是亞馬遜的殺手鐧,這意味著該公司的自動駕駛佈局,還是圍繞如何改善其電商、零售的成本與體驗。

首先,自動駕駛物流車可以大幅減少人類司機,根據亞馬遜之前的預估,自動駕駛物流可以將長途運輸的成本減少 50%,與此同時,還可以大幅縮減「最後一公里」的運輸成本,要知道,在整個物流成本里,「最後一公里」佔據了 1/3。

目前美國已經有不少零售商將自動駕駛汽車納入到「最後一公里」的配送過程裡,比如 Google 為用戶在 Google Shopping 提供了 Waymo 自動駕駛車的配送選項,這也是亞馬遜目前發力的方向。

在今年 3 月份亞馬遜獲得的一份專利裡,亞馬遜展示了包裹如何從自動駕駛卡車到達「最後一公里」的運輸設備,這些設備可以是汽車、無人機或者自行車,整個過程實現了自動化。

2018中美七大互聯網巨頭自動駕駛盤點

亞馬遜也參與了豐田的概念車「e-palette」,這是一個可以適應多個特定場景的自動駕駛車,比如物流運輸或者工廠園區裡的員工接送服務等。豐田計劃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期間發佈這個產品。

2018中美七大互聯網巨頭自動駕駛盤點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亞馬遜早在 2017 年 1 月的時候,就已經宣佈進軍汽車後裝市場,並與眾多汽車零部件公司建立了合作。同時,該公司也在努力推進 Alexa 在汽車領域的佈局,9 月,亞馬遜發佈 Echo Auto,這是一個適配任何手機設備的語音控制器。

<strong>微軟

微軟對自動駕駛領域的涉足,大多集中在自動駕駛產業鏈的車內聯網系統以及汽車增強現實。

雖然微軟的 VR 軟件和硬件被廣泛用於汽車設計和分銷,但微軟對汽車行業最大的影響是通過 Azure 雲平臺展開的。

2017年1月,微軟發佈了基於 Azure 雲的聯網汽車平臺,實現了預測性維修、車內辦公、全新導航以及輔助駕駛功能。

沃爾沃、尼桑、豐田等汽車公司都和微軟合作,使用了這種聯網汽車平臺,另外,微軟也跟尼桑、寶馬等汽車製造商合作,在一些車型上裝載了 Cortana 智能語音系統。

最近,微軟宣佈與大眾達成戰略合作,通過 Azure 雲和物聯網邊緣平臺,打造大眾自動駕駛雲,該技術有望在 2020 年連接 500 萬輛新大眾汽車。

2018中美七大互聯網巨頭自動駕駛盤點

10月,大眾為東南亞叫車服務平臺 Grab 提供了價值 7.5 億美元的 H 系列汽車,並宣佈與Grab達成戰略合作,這批汽車都運行在 Azure 雲平臺上。

微軟也是百度 Apollo 自動駕駛平臺的合作伙伴之一,幫助百度在中國以外的區域開展其雲基礎服務。

至於 VR 和 AR 技術,目前很多汽車製造商都想在汽車設計中使用相關技術,從而實現可視化的設計過程,加快汽車新型號設計、零件和車內功能的研發速度。

福特、沃爾沃、豐田和重型卡車製造商 Paccar 都在使用微軟的 HoloLens VR 設備,讓工程師可以使用現成的設備,並附加新的理念。

2018中美七大互聯網巨頭自動駕駛盤點

目前 HoloLens 已經實現了可視化操作,操控車內或車外的一些零件,還可以看到汽車個別部分的內部構造。

汽車製造商還將 HoloLens 用於分銷和售後服務。在分銷階段,它可以為客戶提供最終產品的 3D 體驗,在售後服務門店,這類技術可以幫助訓練汽車維修人員。

百度的自動駕駛雖然起步最早,但直到 2017 年 4 月,隨著 Apollo 的發佈,百度的自動駕駛才終於走上了「正軌」。

進入 2018 年,隨著各地陸續放開自動駕駛路測資格,百度收穫頗豐。3 月拿下北京、福建(平潭縣)首批路測牌照,4月又獲得了重慶的牌照。

5 月陸奇的離職一度又讓外界質疑百度的自動駕駛發展方向,而利用 7 月和 11 月的兩場大會,李彥宏親自為 Apollo 站臺,也讓外界看到了 Apollo 的發展速度。

對於Apllo這樣賦能車廠的汽車開放平臺,有兩個指標最值得關注,其一是合作伙伴數量的增加,這代表的是Apollo的行業號召力,其二則是Apollo的落地案例,畢竟,如果沒有真正的落地案例,一切都是無用功。

2018中美七大互聯網巨頭自動駕駛盤點

整個 2018 年,百度在上述兩個方面都取得不錯的成績,上圖是百度的全球重要合作伙伴。

在中國,百度先後和戴姆勒、一汽、比亞迪、神州優車達成合作,發佈了 L4級 量產自動駕駛巴士「阿波龍」,同時還宣佈了 2019 年紅旗 L4 級別自動駕駛乘用車的量產計劃。

就目前來看,百度在國內自動駕駛領域擁有了一定的先發優勢,尤其是其品牌宣傳上,百度儼然成為自動駕駛的代名詞,這當然是百度自動駕駛品牌建設的成績,但技術發展與落地速度之間還會有不小的時間差,如何縮小這個時間差,將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strong>阿里巴巴與騰訊

與百度相比,阿里巴巴和騰訊「官宣」自動駕駛顯然有點晚。

阿里巴巴的自動駕駛項目由阿里巴巴 AI 實驗室操盤,這支團隊在 2017 年推出的智能音箱天貓精靈,打開了中國智能音箱的市場格局。

9 月的雲棲大會上,阿里巴巴 AI 實驗室透露了三個重要信息:獲得杭州第一張自動駕駛路測牌照;依託物流園區展開自動駕駛落地嘗試;發佈車路協同系統。

2018中美七大互聯網巨頭自動駕駛盤點

前兩個信息並無多大新意,第三個也是目前國內幾個玩家關注的焦點。所謂「車路協同」,簡單理解,就是不再侷限於打造全能的自動駕駛汽車,而是將自動駕駛汽車放在車(普通汽車與自動駕駛汽車)、路的複雜環境裡綜合思考,實現車與路的智能感知、信息傳遞。

這也意味著,阿里巴巴的自動駕駛戰略從汽車延伸到道路,這樣的思路也將自動駕駛的技術與城市公共投資聯繫起來,這也算中國特色的自動駕駛發展路線了。類似的思考也體現在今年的百度世界大會上,李彥宏提出的「ACE 王牌計劃(Autonomous Driving、Connected Road、Efficient City 的簡寫)」,將自動駕駛與智能城市、智能道路放在一起。

作為 BAT 中最晚的入局者,騰訊直到 11 月 1 日,才公佈了自動駕駛的發展路線。

定位上看,騰訊的戰略思考更接近百度,也就是「自動駕駛賦能者」,通過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為車企提供技術方案助其完成測試落地,而非自動駕駛運營服務商。

商業落地上,目前尚無明確的時間表。根據騰訊自動駕駛總經理蘇奎峰的說法,從汽車、自動駕駛技術和應用場景看,未來一兩年內,自動駕駛車輛並不具備真正的商用能力。

而在公司戰略層面,騰訊希望將自動駕駛聯同騰訊車聯、騰訊位置服務、騰訊安全、騰訊 AI 和騰訊雲,構成一整套賦能車企的技術、服務、內容體系,不過目前來看,這些戰略思考能否真正落實,以及其全新的組織架構能否實現有效整合,都有諸多不確定性。

<strong>尾巴

2018 年即將過去,在整整 110 年前的 1908 年,福特 T 型車問世。由此開啟了一個由汽車塑造的偉大世紀,汽車改變了人類生活的進程,並重新定義了現代城市。

站在 2018 年末的時間點去看,中美科技公司正在定義下一次汽車工業的變革方向,AMGA 與 BAT 之外,還有一大批科技創業公司參與其中,他們與傳統汽車公司一道,共同加入到又一場汽車革命的偉大征程裡。(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