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海外購物”質檢報告之菲律賓篇

接下來你將讀到:

1.騰訊在菲律賓投資的Voyager患有“頑疾”?

2.騰訊到底看中的是什麼?

3.騰訊阿里在菲律賓兩個標杆產品的對比


騰訊“海外購物”質檢報告之菲律賓篇


騰訊挺進菲律賓

10月份,騰訊和產業投資機構KKR 宣佈斥資1.75 億美元,雙雙獲得了金融科技公司Voyager Innovations 少數股權,最近IFC(Internation Finance Corporation)也宣佈入場,動用旗下IFC資產管理公司的基金,投了4000萬美元。至此,國際三巨頭用2.15億美元完成了菲律賓技術領域最大的一次投資。被投企業Voyager Innovations是菲律賓最大電信巨頭PLDT旗下的公司,這次股權變更之後,PLDT佔股雖然少於50%,但是依然是Voyager最大的股東。

雖然破了菲律賓技術領域的記錄,小羅盤還是要挖一挖這家Voyager Innovations到底是何方神聖。雖然Voyager從有一個“爸爸”變成有四個“爸爸”,但要跟阿里投的Mynt正面交鋒,就要用實力來說話。那麼Voyager到底幾斤幾兩呢?


電商佈局徹底完蛋?

雖然Voyager Innovations現在主打的是類似於支付寶的電子錢包PayMaya和匯款業務SmartPadala等金融科技方面的產品,但就在不久前,Voyager企業內部經歷了一次巨大的震盪,曾經大書特書的電商業務直接被腰斬。

這要從2015年的一起跨國收購開始說起。話說有個叫PayWhere的新加坡初創公司,推出了兩款產品,分別叫TackThis和Takatack,前者是類似於Shopify的服務平臺,幫助商家建站開店,在社交網站上面宣傳等一站式服務,而後者則是一個“聚合電商平臺”,例如像Zalora,Galleon, Philux和Vamos等品牌的產品都可以在上面找到。一個產品幫企業開店,一個幫C端消費者找貨,當年PayWhere的發展速度的確非常快。後來2015在菲律賓和Voyager有一些合作,對方看著電商發展的態勢,特別是Lazada,Zalora等火箭系電商的意氣風發,於是用500萬美元將PayWhere收購了。


騰訊“海外購物”質檢報告之菲律賓篇

曾經意氣風發的PayWhere(拍攝時已更名為Takatack)


PayWhere從此更名為Takatack Technologies,而命運也隨之改寫。從原來東南亞10家最有潛力的技術初創公司之一,到4年後的今天被關站的命運。而關站的時間是Voyager宣佈從騰訊和KKR那融資前的半個月。


騰訊“海外購物”質檢報告之菲律賓篇

雙雙關閉的TackThis和Takatack


從Takatack的官網上可以看到電商的業務將有可能會被融入到Voyager的電商業務Voyager Ecommerce Marketplace(VEM)裡面,然而當點擊進入VEM網站的時候,彈出來的卻是漫漫虛空。


騰訊“海外購物”質檢報告之菲律賓篇


That Leap was a little too big…感覺這句話說的很對,正好是Voyager在電商領域試探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問題。

這難道是有什麼大動作,準備集中力量辦大事?有可能,但即便是這樣,關閉做了4、5年的電商平臺說關閉就關閉,證明兩點:1.做的不是非常好2.刮骨療傷,轉變方向。


肆意生長的Voyager

Voyager的某位前員工是這麼評價自己前東家的:

“一直在轉變方向,某些產品線輕易就難產,員工白忙乎的事常常發生。”
“團隊內部階級分化嚴重,高層的觀點和福利都會更受關注。”
“項目在還沒有成熟就往外推,團隊匆忙趕工,最後是不完善的產品和一堆BUG。

在這樣的狀態下,我們看到了Voyager這些年推出了的業務涵蓋和各個領域,光是對外公佈過的業務就包括:

(一)匯款及支付類:

1)SmartPadala,其主要應用於移動匯款,提供移動終端的支付匯款、票據支付、國際匯款等。

2)PayMaya,類似菲律賓的支付寶 。

3)SmartMoney:電子錢包,跟PayMaya的功能相近,但是因為需要開通SMART的電話線,所以沒有PayMaya發展迅速。

(二)ToB類:

1)Freenet:共享互聯網的模式,用戶可以免費上網使用Voyager和PLDT的產品 。

2)TackThis,電子商務平臺,相當於中國的淘寶網,商家通過該平臺進行商品銷售,同時還允許將自身的商店放在博客和facebook上進行宣傳。

3)Takatack:可以理解為找貨平臺,一個成千上萬個商家積聚的在線商店,主要面向品牌商家,有點像國內的天貓。

4)VEM:Voyager電子商務市場,是一個雲託管的SaaS平臺,使中型到大型運營商能夠建立、管理和運行多商家的市場,能為客戶提供在自己的網站中想要的任何附加功能。

(三)廣告及營銷類

1)Hatch:智能廣告,主要是做定向的廣告投放。

2)VYGR,數字績效營銷,主要是用於幫助線下企業品牌觸網,可以理解為一個利用技術和數據進行企業品牌建設和宣傳,引導消費者做出購買決策的產品。

(四)貸款

Lendr,貸款類業務,與銀行合作的線上貸款產品,目前正在開發中。

Voyager的確是什麼都試過,電商上面的佈局目前看來暫時不會有什麼起色。那麼對於騰訊來說這還是一次愉快的“海外購物”嗎?如果騰訊看中的是金融領域,那麼答案是肯定的。因為除了阿里投的Gcash,菲律賓第二個“能打”的錢包就是Voyager旗下的PayMaya了。 我們接下來要看看從用戶的角度,PayMaya怎麼可以跟Gcash競爭。

開發GCash的公司叫Mynt,而Mynt的母公司是菲律賓排名第一的電信公司Globe,PLDT的勁敵。Globe又是菲律賓第二大財團Ayala旗下的公司,在Mynt的股權結構中,螞蟻金服和Globe各佔45%,Ayala則佔剩下10%。


Gcash VS PayMaya

為了獲取一手信息,我們諮詢了長期在菲律賓生活,來自當地企業SmartFuture的Terrence和來自香港的支付公司Scan4Pay的Levin,他們對當地的支付進行過仔細的研究。

先說註冊和綁卡方面:

Gcash和PayMaya目前還是處於充值使用的狀態,沒有強制綁卡的要求。不同的是GCash的用戶必須要用Globe(GCash的母公司)的電話號碼來註冊,而PayMaya則保持了更開放的原則,只要有菲律賓手機電話卡,就可以申請賬號,跟3Q大戰之後的騰訊開放原則還是相當匹配的。

用戶體驗方面:

KYC方面,PayMaya也比GCash要簡單一些,線上就能夠解決,而GCash需要到店完成。PayMaya每個月在電商平臺的補貼力度比GCash其實還要高,包括Lazada,看來阿里在聯動Lazada和GCash的動作不是非常大。但是GCash有一個GCash日,提供50%的返現(最高返現500比索,合60多rmb),力度在當地算相當大。而充值方面,基本上在各大連鎖便利店都可以即使完成充值。

野心方面:

在合作商家方面,目測GCash鋪的比較多一些。除了下載App,兩家都有實體卡,用戶可以用來通過ATM取錢和刷卡。菲律賓在東南亞各國中銀行卡的滲透率最低,66%的菲律賓人沒有任何銀行賬戶,34%的城市居民甚至在住所附近找不到一個銀行網點,90%的菲律賓人沒有信用記錄,更不用談信用卡。那麼兩家都發了自己的信用卡,幫銀行完成他們完不成的使命。

野心是創業公司必備的武器,但是執行起來的結果卻未必一樣。

就在不久前,GCash推出了基於平臺的信用積分系統GCredit,可以對標芝麻信用+花唄,借款額度為2000比索(260rmb)收費標準目前為日息0.17%,即日算利息。

而Voyager?


騰訊“海外購物”質檢報告之菲律賓篇


旗下的借貸平臺Lendr也和幾個電商相關的平臺一樣,於半個月前也被關停了。這就讓人看不太懂了,難道真的拿錢後在多個領域一起憋大招?

PLDT 的老總Manuel Pangilinan今年8月表示在過去這幾年一共砸了100億比索(1.84億美元)給Voyager,但是一直不見效果。雷聲很大,就是不見下雨,有評論說這是一家注重“好看”的公司,“好看”比“實用”更重要。

那麼,騰訊,搞清楚你們在菲律賓投資了一傢什麼公司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