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不居 情懷依舊——記著名書畫家田東海先生

近日,從媒體偶得一訊,每年一度的西安古城門春聯徵集書寫活動揭曉,陝西著名書畫家,年逾八旬有餘的田東海老先生被邀在列,為城牆正東門獻墨書聯。喜訊傳來,令我感慨。一位古稀老人,如此高情遠致,實在讓人敬佩。

歲月不居 情懷依舊——記著名書畫家田東海先生

我聞田老先生大名已有數載,謀面不過三年有餘。先生在我心目中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他為人襟懷坦蕩,處事高風亮節,是一位“立德、立功、立言”的楷模、“做人、做事、做學問”的典範。

記得我首次為他主持“田東海先生書畫作品賞析座談會”時,高朋滿座,名家雲集,與會者對他讚不絕口、敬佩有加,他卻自謙的說:“聽了大家對我的誇獎,我都搞不清我是誰了?說我是個教書的,可我沒文化;說我是個畫畫的,我卻沒水平,一輩子沒什麼名堂。所以,請大家多提寶貴意見。”他直白樸實的語言,自我反思的精神,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歲月不居 情懷依舊——記著名書畫家田東海先生

再遇田老先生是2016年金秋時節,田東海書畫展在西安力邦藝術港盛大舉行,我受邀參加開幕式。記得出席當天活動的嘉賓有原省政府常務副省長徐山林,原省人大副主任鄧理,原省委秘書長何金銘,劉民立,西安於右任書法學會會長馬天保,全國政協委員省書法協會主席雷珍民,原教育廳副廳長屈應超,原省政協文教委主任李宗奇,原省文史館館長李炳武,原省廣電廳廳長騫國政,西安美術學院副院長賀榮敏,原省新聞出版局局長高英傑及來自社會各界的文化名流、藝術大腕及新聞媒體等。

這次書畫展,他老人家以八十歲高齡,將自己近三年時間創作的作品,連同過去創作的少量舊作,整理了大約200餘幅,並從其中精選出書法作品40幅,花鳥畫31幅,山水畫34幅編撰成冊,並展出供社會各界和廣大讀者檢閱。

高規格的陣容,豐富的書畫內容,讓來賓為之一振。大家藉此機會學習交流,互道觀感,氣氛甚是溫馨。田老先生說,這次展覽是一個階段性彙報展,也是近年來他新創作的一次總結和展示,在他有生之年,要堅持文化自信,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以畢生的書畫創作回報社會和喜歡他的廣大讀者。歡迎大家批評、指正。寥寥數語,讓與會者深感其虛懷若谷、遜志時敏。

歲月不居 情懷依舊——記著名書畫家田東海先生

另一次見到田老先生,也已時隔兩年。我與老先生受邀參加第三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金色絲路·盛世輝煌”主題繪畫展不期而遇,但見老人家紅光滿面,眼光炯炯有神,步履矯健輕盈,攜帶者老伴徜徉在展出大廳,一會凝神於書法作品向老伴講解,一會駐足於陝西工筆畫院雒建安院長創作的絲綢之路長卷《大唐絲路盛景圖》不時點贊,此景此情感人至深,至今記憶猶新。

歲月不居 情懷依舊——記著名書畫家田東海先生

田老先生1937年7月出生於陝西合陽。其父輩就讀私塾,對傳統文化書法極為重視並造詣頗深。少年田東海接受家父之耳提面命,從小就愛上了寫字畫畫,八九歲就開始給左鄰右舍寫春聯,畫窗花。上小學五年級就負責包辦班裡的牆報,還代學校用毛筆謄寫教學計劃,學期期末總結等報告文書。1951年接觸了國畫大師趙望雲先生,1958年正式拜長安畫派花鳥畫大師康師堯為師,苦讀數載,終悟真諦。

先生教過書,由小學教員至高中校長。從過政,曾在合陽縣委,縣政府供職,退休前在省直機關工委《黨的機關工作》任編輯。退休後被西安工業大學聘為兼職教授,陝西詩詞協會第三屆顧問,陝西國學院顧問,西安於右任書法學會名譽會長,以及陝西省慈善協會理事,三秦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省九三學社書畫學會名譽會長等各種社會職務。並先後在北京、寧夏、澳門、西安等省市舉辦書畫個展,又被省檔案局約邀為省文化名人,其個人所有相關資料被收存省檔案館“文化名人檔案”長期保存。

歲月不居 情懷依舊——記著名書畫家田東海先生

豐富的生活閱歷,對他的書畫創作提供了豐厚的精神食糧和紮實的創作素材。業內人士稱讚他的書法各體皆能,尤以魏體楷書見長。其用筆嫻熟硬朗,若刀砍斧斫,結體外拙內煉,頗具陽剛之美。他的繪畫以花鳥題材為主,花香播意,鳥鳴傳情,歌頌人間大愛,鼓呼民生真情。在技法運用上,繼承康師堯先生的精細巧妙之神,又有大膽創新之貌。山水畫創作以摹寫傳統技法為基礎,堅持深入大自然,大到崇山峻嶺,小到村落農舍,皆為其筆下尤物,畫上奇稿。多年來,形成了自家的風格,畫山不是山,山山有名。畫樹分冷暖,南北有別。絕少隨意堆砌和無病呻吟之嫌,因之深受各界人士喜愛。

多年來,先生秉承國畫大師陸儼少提出的“十分功夫:四分讀書,三分寫字,三分作畫”主張,自己除堅持畫畫寫字,亦極重視文學、哲學、音樂、戲劇等畫外功夫的學習,因而在陝西書畫界獲得一致評價:“字好,畫好,人更好。”

人們常言作書不易,作畫不易,作詩亦不易。然而,世間最不易的是做人。田老先生在做人上贏得好口碑,在做事上贏得好讚譽,在做學問上贏得好收成。他是一位真正的大丈夫、一位令人尊敬的老前輩、一位德藝雙馨的藝術家。他雖然年過花甲、功成名就,但在做人做事做學問的路上,依然把自己當做學生。正可謂“歲月不居,情懷依舊”。(趙曉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