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欺負怎麼辦?知道這些比“打回去”更有效!

“他搶了我的小熊!”

“她坐了我的椅子!”

從孩子融入周圍群體那天開始,令父母頭痛的日子也就隨之開始:打人、罵人、推人、踢人、搶東西……被打、被罵、被推、被踢、被搶……幾乎每個孩子成長的過程都會不可避免地經歷這些事情。


孩子被欺負了怎麼辦?

這些家長這樣說:

樂寶媽

樂寶26個月了,昨天出去玩時遇到一個比他小五個月的小女孩,那個小孩手特別快過來就在孩子臉上抓了一下,兒子的額頭馬上就爛了。我都氣死了!可是那小孩的媽媽才輕描淡寫的跟她的孩子說:“呀,你把別人的頭都抓爛了,你的手真快!”回來後我就告訴孩子以後如果有人欺負你,你就打他或者踢他。

淡淡藍

被無端欺負當然要還手。我記得我小時候,弟弟因為長的個子小,經常被村裡的男孩欺負,弟弟只會哭。有一次一個小孩竟然把他的書包扔到水裡,我實在忍不下去了,追上去打那個欺負人的傢伙,一直追到他外婆家樓上,好好修理了他一次。以後,那傢伙再也沒有期負過我弟了。所以我支持還手,總是容忍,人家以為你好欺負。

糯米糰

世界上並不是一味的還手就能解決問題,我不知道為什麼很多人都堅持還手,一味的打來還去有用嗎?這樣有時會害小孩以後長大後走到犯罪的道路。難道我們沒有別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嗎?


我們應該這樣做:

孩子們正是在自我處理這類爭端的過程中,學會了社會交往的原則,學會了以不同的方式與不同的人相處。不管孩子的方式是怎樣的,那都是適合他們的方式,我們沒有必要以成人的價值觀來衡量這一切。

孩子被欺負怎麼辦?知道這些比“打回去”更有效!

別拿成人的心態面對孩子的爭執

當孩子們之間發生爭端時,他們常常會一方顯得比較強勢,而另一方顯得比較弱勢。我們總是不由自主就想著要去維護那弱勢的一方,打壓強勢的一方。

比如,當某個孩子“欺負”另一個孩子時,我們會想當然地認為一定要很嚴肅地處理這個事情,讓他明白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要督促他懂得尊重他人,以為這樣就可以糾正那個欺負別人的孩子的行為,同時也保護那個受到欺負的孩子的心靈。但是,實際上,這樣的方式不見得能像我們想象的那樣,達到我們預期的結果。

給孩子可以自己解決的機會

大量的事實表明,如果沒有成人的參與,孩子們之間發生了爭執,在打鬧過之後,他們自己能更快平復,並重新設定遊戲規則,進入下一輪的遊戲。

但是如果成人不恰當地參與,就有可能引導孩子的遊戲走偏。而且,爭執並不一定是壞事。爭吵是一種語言競爭,在爭吵的時候,孩子必須選擇流暢、簡練、有說服力的語言駁斥對方。

此時大腦思維活躍,有益於孩子逐步學會分析、綜合、演繹、歸納等最基本的思維方法,提高思維的敏捷性和邏輯性,刺激語言的發展和大腦的發育。因此,孩子間有爭執時,家長不必急於去調停,給孩子們機會自己解決爭端,並從中成長。

孩子被欺負怎麼辦?知道這些比“打回去”更有效!

那麼,家長是不是就什麼都不用做,等在旁邊就行呢?

當然不是。當爭端升級,家長及時制止、恰當引導還是很重要的。不同的情況下,家長的做法不同。


爭吵升級,適時參與
  • 當孩子被抓傷或打傷時

父母需要認真琢磨雙方的真實想法,引導他們把彼此的情緒都表達出來。只要孩子的情緒表達出來了,他們的內心就會因為獲得了父母的理解而平靜很多。

而讓孩子去打回小夥伴是不對的,孩子還小,沒有大人的思想複雜。我們根據他們的想法順勢進行一些引導,教育的意義就會多方位地呈現出來了。


孩子被欺負怎麼辦?知道這些比“打回去”更有效!


  • 當孩子來“告狀”時

一般情況下,孩子“鬧翻”到一定程度,必定有一個覺得自己委屈的孩子來告狀。面對孩子的困惑,家長應該先聽聽事情的經過,耐心傾聽孩子的想法,用嚴肅而平靜的語氣,問清事情的來龍去脈,讓孩子解釋為什麼這樣做?再做出誰對誰錯的判斷。

如果是自己孩子錯了,要讓他意識到自己行為的錯誤與嚴重後果,再給他提供合適的解決方法。而不是為了收拾殘局,當眾人面去責怪和懲罰孩子。其實大人的介入並不是要替孩子去解決問題,而是要引導他處理問題,這樣孩子之間的爭執也就化解了。

  • 第三條解決問題的辦法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孩子們之間的衝突很多時候並沒有惡意。如果我們跳出問題本身,既不坐視不管,也不給孩子講過多的道理,或不針鋒相對的阻止他們,也許就可以找到第三條解決問題的辦法。

比如,我們可以適當參與孩子們的遊戲,以積極的、正面的態度看待他們的遊戲,並根據當時的情形不著痕跡的引導或者暗示他們展開新的遊戲內容。如此,孩子們的衝突消除了,他們也因此獲得更多交往的技巧,問題自然就解決了。


孩子欺負別人怎麼辦?

這些家長這樣說:

朵媽

女兒有時候會無緣無故地打其他小朋友。比如,在公園玩,看到有個小孩在走,她先是不屑地看看人家,突然又伸手打了人家。大人如果不趕緊叫停。她還想再來一下。

Lhz

真暈,我家那個大寶貝,現在會咬人了,而且還會用手打。以前不會的,鄰居家的小孩總是咬她,現在她也學會了,不但咬,而且還用手打,弄得我很鬱悶,怎麼學這個學的這麼快!

huang

我家孩子也是這樣,不僅打人,而且還咬人,家人常被他欺負。打也打過,罵也罵過,一點辦法都沒有,很頭疼。

我們應該這樣做:

“先做後說”、“手比嘴快”,是3歲內孩子最大的特點。孩子是天生的學習者,衝突則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

孩子們之間之所以經常發生這類的衝突,主要源於他們彼此感受不同、學習的規則有差異、想要獲得他人的認同、想要吸引他人注意、不懂得以恰當的方式跟小朋友溝通等等。只要有其中的一項誘因存在,即便他們剛剛還玩得好好的,突然之間就會爆發戰爭。

當然,模仿也是攻擊性行為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果不加引導,孩子的這種行為就會被固定下來。

父母要擔當孩子的楷模

父母應控制自己不要怒罵責打孩子,不在孩子面前講有攻擊色彩的語言,儘量使家庭生活和諧愜意。有空可以多帶孩子參加一些有意義的活動,比如外出郊遊、聽音樂會、參觀博物館、看電影、參加各種體育活動等等。

孩子被欺負怎麼辦?知道這些比“打回去”更有效!

平時多加強親子間的溝通

每天抽出一些時間與孩子溝通,通過溝通可以準確地瞭解孩子的情緒。此外,也可以通過講故事、聊天等方式向孩子表明你的立場。如果孩子有進步,可以給予鼓勵,以增強他的自信心。

冷處理孩子的攻擊性行為

如果孩子僅僅為吸引父母的注意攻擊家長,那麼不要理會他。只要沒有危險,一定要控制自己情緒,讓他冷靜下來,感受到這樣的做法是無效的。時間長了,孩子就會明白,他的這一招絲毫沒有效果,那麼他會考慮放棄。

通過遊戲幫助孩子體會內心感受

2-3歲的孩子還缺乏用語言準確表達內心感受的能力。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我們很難詢問出他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

父母可以嘗試讓孩子參與角色扮演遊戲,讓他分別扮演父母、老師、受攻擊的小朋友等等,引導孩子想象受害者在受到攻擊後的感覺和心情。

在遊戲過程中,父母可以對孩子進行有效的引導,同時也通過遊戲深入地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找準孩子攻擊性行為的癥結所在,以便採取相應的措施。

掌握宣洩情緒的正確方式

煩惱、挫折、憤怒這些易於引起攻擊性行為的情感,家長通常都會遏制孩子的這些負面情緒,不允許他以哭等方式發洩。那麼,孩子這些負面情緒就會越積越多,但凡有合適的機會,他就會爆發。


孩子被欺負怎麼辦?知道這些比“打回去”更有效!

因此,讓孩子通過安全的方式把負面情緒發洩出來,是比較穩妥的一種方式。

比如,允許孩子哭。孩子哭的時候,父母可以緊緊的抱著他,簡單共情之後,安靜的等待他平息下來。也可以給孩子一個用來發洩不滿的玩具,比如充氣不倒翁玩具,讓他擊打一番。

這樣處理,孩子的情緒就可以流動起來,他的負面情緒就不會淤積,他內心就會比較滿足比較快樂,攻擊性行為自然也會減少。

特別提醒:

當孩子跟小朋友打架,父母最好不要在眾目睽睽下懲罰孩子。懲罰只會激發孩子更多的負面情緒,讓他有更加強烈的想要發洩的慾望,並給了他一個不良的示範,反而會強化他的攻擊性行為。

實際上,告訴他這種行為帶來的後果,從正面引導他以更富有建設性的方式處理問題,對改變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更為有效。

每一個孩子都是伴隨著問題成長的,每一位爸爸媽媽也都是伴隨著不斷解決問題而成長的。

親愛的爸爸媽媽們,孩子的成長是一條漫漫長路,所以,請給孩子時間去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