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生前事,熱搜身後名

寂寞生前事,熱搜身後名

11月3日,《大話西遊》風情萬種的春三十娘,現實中精神失常又窮困潦倒的藍潔瑛終於走了,警方在散發惡臭的赤柱家中找到了沒有生命體徵的她,遠離銀幕的十幾年,她的悲慘人生仍是媒體的熱門話題,這幾天更是達到最高潮。

藍潔瑛也是李詠、金庸、嶽華、李菁、師勝傑、臧天朔、布仁巴雅爾之後又一位離去的文藝界名人,此前還有李心敏、王苗、丁廣泉、施介強、計春華、姚明(前NBA球星+籃協主席仍然健在,這位是作曲家)等等。

中國人秉性善良,於死生之事看得極重,即使在彈幕上吐槽鬼火少年的作死視頻還要說一句,無意冒犯,死者為大,中國人又特別在意身後之名,辛棄疾說,“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白居易給好友元稹寫墓誌銘,潤筆高達六七十萬,還是友情價,這大概也算是中國特色。所以每有名人辭世,網上就會特別熱鬧,微博和朋友圈裡聲情並茂的追思和哀悼不少,表面是名人效應,其實既是向回憶致敬,也是祭奠自己的青春。

當然哭喪婊的名聲並不好,每天守著新聞,看到名人去世,淘一張圖、扒兩句詞就聲淚俱下,引起不少人反感,最典型的是造成了生前事和身後名的不成比例。

這大概是從保羅·沃克開始的,這位加州模特兼演員出道很早,卻沒有值得一提的成就,在《速度與激情》也是配角,因為影片成了大IP,所以身後風光無限,加之保羅·沃克人畜無害的鄰家大男孩形象,很容易賺到影迷的眼淚,斷眉的《see you again》意外爆紅也起了很大作用。一個月後過世的老牌影星Peter O'Toole(演過《阿拉伯的勞倫斯》)就沒這種待遇,至少我沒見到中國網絡上有什麼人紀念他。

寂寞生前事,熱搜身後名

當年黃家駒意外離世,他和beyond從此封存在歌迷記憶中也迅速封神,粉絲甚至拿他比擬流行天王michael jackson,知乎上有個標準的主題貼討論他的歷史地位,有大牛詳細還原了beyond的真實歷史地位,各路人馬動輒數千言,撕得不亦樂乎。

但身後哀榮最厲害的還是老戲骨。

所謂老戲骨,一般是指演技靠譜、藝德在線的老演員,經常混個臉熟,觀眾卻叫不上名字,往往訃告一發,配上照片,大家才長嘆一聲,原來是他!生前沒有混成大明星,死後卻能上熱搜。

這與欣賞水平無關,主要是傳播介質變化導致的代際差異,金庸最吃虧。

從1956年《香港商報》連載《碧血劍》開始,金庸筆耕數十年,15部長短篇小說構成了一個前後關聯的完整世系,對中國人的影響不亞於四大名著,成人童話更是升斗小民的心理慰藉,粉絲中亦不乏功成名就的大佬,但“世間再無江湖”的感懷只屬於上一輩中國人,70後如喪考妣,80後悲從中來,90後平靜無感,00後一臉茫然。

寂寞生前事,熱搜身後名

Why?因為傳播介質變了,70後從書本上了解世界,80後是天涯和豆瓣,90後是遊戲和電視劇,00後是快手和抖音。

對比李詠,10月29日哈文微博報出噩耗,李詠的百度搜索指數瞬間突破千萬,10月30日金庸去世只有230多萬,3月14日的霍金是480多萬,當然後者情況特殊,霍金雖說是科學家,其實也算半個網紅。互聯網本質上是文化平權,霍金再牛,也比不過大眾傳媒出來的李詠。

死者為大,而身後之名本身也有自淨屬性。

文學家俞平伯有個總結,他說,“身後名更有一點佔便宜處:凡歹人都會自然而然的漸漸的變好來,其變化之度以時間之長為正比例。”想想今天東林黨和大閹魏忠賢的評價完全顛倒,真是蓋棺都不能論定了,假如某位逃稅的女明星突然香銷玉殞,我猜大家多半也會原諒她。

既然如此,為什麼網上紀念館24小時開張,有人會有意見?

第一,槓精太多,誰應該紀念,誰不能紀念都成了問題。

幾年前,張萬年將軍和歌手姚貝娜相繼過世,網上炒得不可開交,有人編出“將軍墳前無人問,戲子家事天下知”的段子,連金星也加入戰團,爭論被推高到關乎社會風氣的程度,其實背後的推動力就是兩大粉絲團的互懟,鐵血社區聯手強國論壇VS中國好聲音。中國人習慣二分法,非此即彼,沒有中間地帶,也絕不寬容。

第二,普通人討厭裝X是一種本能,你沒讀過《時間簡史》憑什麼緬懷霍金,沒聽過《the one you love》,憑什麼祭奠老鷹樂隊的主音吉他手,邏輯奇葩卻不易反駁。

加之還有人反其道而行之,比如大家都緬懷保羅·沃克,沒辦法,《速度與激情》觀眾太多,人帥歌好聽,但我就是不紀念,我非要懷念Peter O'Toole,逼得大家不得不去百度,這就免不了被噴,你有裝X嫌疑,噴你的人也是槓精。

第三,到底有沒有不當得利。

人死了得到高於生前的評價是不是一個問題?這情況大是複雜,生前不得志,死後作品洛陽紙貴的很常見,俞平伯畢生研究《紅樓夢》,他也說過,“曹雪芹喝小米粥喝不飽,二百年後卻被胡適之先生給翻騰出來了。”

所謂評價並不是一個固定標準,而是隨時間變化的,是人就有主觀性,不存在絕對客觀的角度,不看《時間簡史》的人可能比楊振寧、李政道更有資格評價霍金。

當年王小波在大學裡混得不如意,因他的性格內向,又遊離於體制之外,只好辭職去做自由撰稿人,作品行世也是受惠於愛妻李銀河,否則以他的孤僻,即令有網紅潛質,放到今天也未必大紅大紫,極大可能就是高配版的王五四。

寂寞生前事,熱搜身後名

人走了大家都悲傷,為什麼一緬懷、一祭奠就撕起來?因為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如果王小波和金庸都是武林高手,華山論劍,問題很容易解決,偏偏不是,就要大費周章,於是上不上熱搜,有多少朋友圈就成了可見的衡量標準。

知乎上總有人討論金庸的文學造詣,是否夠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類,96年真有好事者操辦過,但老人家自己是婉拒的,討論這個事本身說明有些粉絲是不自信的、心虛的,非要證明老爺子不需要這個獎,擺出一副村上春樹無冕之王的派頭,但這麼認真你已經輸了,這就好比討論J·K·羅琳有沒有可能拿獎一樣。

當然在生前事和身後名之間最落寞的還是藍潔瑛,曾經的女神被折磨得韶華盡去,容顏憔悴到讓曾經的粉絲嫌棄,她和兩位影壇大哥的那些糾葛,只是傳言,沒有證據,旁人無從置喙,羅家英發文悼念,也只是說,“我與她合作過兩部戲,《大話西遊》,可惜沒有對手,另一部是《愛滋初體驗》,我倆很多戲,但平時沒有聯絡,只是有一次在街邊宵夜碰到她,她說身邊經常有些東西騷擾她,有點怪力亂神了”,言下並無多少同情。

網上的名人紀念館,大家習慣了表達旁人看得到的哀傷或是憤怒,但沒人會在現實中要去改變什麼。

我猜想,有些媒體甚至有一張早就擬好的名人時間表,誰有不良嗜好,誰纏綿病榻,都有記錄,隨時可以找好位置,祭出春秋筆法。

​其實,真正的離開沒有告別,歷來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