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蘇寧雙雙看上了,體檢“老二”愛康國賓要翻身?

曾是體檢行業老大的愛康國賓歷時3年,終於完成了私有化,不過此時的它已經被全面反超,成為了行業老二。隨著阿里、蘇寧等資本入局,外界都在期待愛康國賓或許能在A股找回“失去的3年”。而此時愛康國賓卻宣稱,暫無回A計劃,真的是這樣嗎?

阿里、蘇寧雙雙看上了,體檢“老二”愛康國賓要翻身?

1月19日,愛康國賓發佈公告,宣佈愛康國賓私有化完成,愛康集團將從納斯達克交易所退市,愛康國賓的美國存托股票(ADS)也將停止交易。

此次參與愛康國賓私有化的,是由雲鋒基金聯手阿里巴巴集團和博裕資本,以及愛康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張黎剛和愛康集團副董事長何伯權組成的買方團。

愛康國賓私有化之後,阿里巴巴旗下淘寶中國控股和Treasure Cottage將間接持有愛康國賓約23.8%的股權,蘇寧與雲峰合作的基金將間接持有愛康國賓約8.2%的股權。

愛康國賓原為國內體檢行業老大,從2000年成立,到2014年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愛康國賓也多次獲得資本的青睞,成為國內體檢行業“第一股”。

在愛康國賓赴美上市的同一年,它的競爭對手美年大健康也沒閒著,2014年美年大健康以36億收購了慈銘體檢,從而將體檢行業的“三足鼎立”變成了“兩強爭霸”。

2015年,美年大健康借殼江蘇三友在A股上市。隨後體檢行業的格局開始發生變化,愛康國賓從行業第一變成了第二,而這一差距也越來越大……

此次阿里、蘇寧雙雙入局,體檢行業或將再度燃起戰火。

一波三折的私有化之路

愛康國賓的私有化之路已經三年,相較於其他從美股退市的公司來說,愛康國賓的私有化之路甚為坎坷。

2015年9月,美股上市不足一年半的愛康國賓宣佈啟動私有化進程,愛康國賓董事長張黎剛表示“選擇私有化完全是出於戰略性的規劃而非被動的選擇”。

然而,意外就在這時候發生。在愛康國賓啟動私有化進程的前一個月,美年大健康完成了A股上市。這是一個擅長投資和併購的公司。其董事長俞熔在成為美年大健康董事長之前,曾是天億投資的董事長。

而美年大健康曾連續收購了“大健康”和“慈銘體檢”兩個排名靠前的體檢公司。

2015年11月,美年健康開始介入愛康國賓私有化,此舉遭到張黎剛的激烈回應,稱對方有意抬高價格,是“惡性競爭”。美年大健康董事長俞熔則發表公開信稱,發出要約是出於對整個大健康格局的考慮。

2015年12月,愛康國賓啟動“毒丸計劃”抵制美年健康。之後,雙方的交戰一度使得私有化方案被擱置。

2016年1月5日,愛康國賓宣佈,私有化財團新加入阿里巴巴、中國人壽、中國新資本國際、LTW Capital等資本方,以此進行強硬對抗。

這一方式並未能阻止美年大健康的步伐,兩家公司就私有化的紛爭反而愈演愈烈。愛康國賓以侵犯商業秘密為由起訴美年大健康,而後美年大健康回應稱,“美年大健康堅決反對詆譭行業,惡意炒作的不正當競爭行為。”

2016年6月6日,愛康國賓宣佈收到雲鋒基金的私有化邀約,稱雲鋒基金擬以20-25美元每股,收購愛康國賓發行在外的全部股份。其最高報價與美年健康發起收購的價格持平,隨後在6月,張黎剛和美年大健康相繼宣佈撤回私有化要約。

此後又耽擱了兩年,直到2018年3月,愛康國賓發佈公告稱,收到雲峰基金和阿里巴巴的收購提議。

被全面反超的行業老大

從財務數據上來看,美年大健康對愛康國賓實現反超是在2016年。

2016年美年大健康的營業收入為43.1億元,淨利潤為6.32億元;而愛康國賓為4.36億美元,淨利潤為-1125萬美元。

但是,早在美年健康上市前,已經通過一系列錯綜複雜的交易安排,鎖定了慈銘體檢的資產,為將來併入上市公司做準備,甚至在上市之後,就對行業老大實行了要約收購的狙擊。

面對美年大健康的“野蠻人”行徑,儘管愛康國賓表示了抗議,但是最終停戰,還是依靠了資本的力量。

事實上,美年大健康在拋出25元收購價之後曾表示,“我方買方團各方均具有雄厚的財務和資金實力,能夠通過內部獲得所需資金,保證我方要約的完成均不以融資為前提條件。也不排除進一步提高收購價格的可能性。”

2015年對愛康國賓的收購案中,美年健康曾一口氣拉來了三位合夥買方,其分別是控制100億資產的上海源星胤石股權投資,擁有500億母基金規模的上海賽領資本管理有限公司,以及中國海外業務做的最厲害的海通證券旗下海通新創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按這陣仗,即使反手收購千億市值的美年健康似乎也不在話下。

而在2013年之初,美年健康在B輪融資時,就聚攏了中國平安,凱雷和凱輝資本。雖然融資總額不過3億,但戰略意義更甚於具體金額帶來的意義。

相較而言,在美股前行的愛康國賓則顯得有些單薄。

私有化三年的過程中,愛康國賓的股價一度從最高峰時的22.58美元下滑至11.84美元。直到2018年3月私有化進程得到了進一步推動,股價才逐漸回升。截至1月21日,愛康國賓的股價為20.53美元,總市值為14.4億美元(合計:97.85億人民幣);而美年健康的股價為15.49元,總市值為484億元。

再回歸到財務數據上,近兩年愛康國賓與美年大健康的差距也越來越大。

公開數據顯示,2015年至2017年,愛康國賓的營業總收入分別為3.71億美元、4.36億美元和5.64億美元,同比增長27.52%、17.5%和29.43%;但同一時期內,公司淨利潤分別為1832萬美元、-1125萬美元和-1731萬美元。

而同期的美年健康的營收總收入為21億元、43.1億元、62.3億元;淨利潤分別為2.86億元、6.32億元和6.94億元。

失去的三年

愛康國賓是如何被美年大健康一步步超越的呢?

或許門店的數量可以看破其中的玄機。愛康國賓2017財年年報顯示,截至2017財年末愛康國賓在33個城市設有110家體檢與醫療中心,與2014財年末公司在15個城市擁有58家門店相比,三年的時間僅新增18個城市和52家門店。

美年大健康的發展則是瘋狂的。2017年年報顯示,美年健康已在215個城市佈局400餘家體檢中心,同樣三年的時間內覆蓋城市增加達到176個,門店數量增長超過300家。

門店數量的差異則進一步導致了客戶數量的差異。2017財年愛康國賓服務客戶600多萬人,而2017年全年美年健康則達到2160萬人。

二者在門店擴張的方式中也顯示出了不同。愛康國賓2014-2016年之間是以收購為主,其中2015財年收購最多,這一年公司宣佈全面加速區域網絡擴張。不過2016年後,又以自建門店為主,不過相較而言,愛康國賓自建門店的步伐則顯得相對謹慎。

而美年健康的擴張路線則更為清晰,以“自建和收購”並行,年報顯示目前美年健康的400餘家體檢中心中,美年健康控股146家、參股155家、在建超過100家;慈銘體檢控股60家、參股5家;美兆體檢控股2家、參股3家;奧亞體檢參股7家。對於未來的擴張,美年健康則會一如既往的“瘋狂”。

擴張步伐的差異,表面上看是愛康國賓對自身發展模式的搖擺,但是更深層次來說,或許還是資本實力的差距。與國內的金融資源與融資便捷度相比,愛康國賓就像處在海外的孤島,估值不被認可倒在其次,就連涉及利用上市公司身份獲得融資也比國內難的多。

截至目前,美年健康的總體質押率達到33.95%,控股股東質押比例達到77.97%,在A股醫療服務上市公司中居於前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