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霸凌:他們比2.46億受害者,還可憐

文|流花

最近,電影《悲傷逆流成河》上映,影片講述了一個有關校園霸凌的故事,讓很多觀眾感同身受:和主人公易遙一樣,他們在學生時代也曾有過被人霸凌的經歷。

人們在同情易遙的同時,也譴責欺凌易遙的"幕後兇手"唐小米--如果不是因為她,易遙的好友顧森湘不會自殺,易遙也不會被誤認為兇手,並被迫選擇以死亡這種極端方式證明自己的清白。

校園霸凌:他們比2.46億受害者,還可憐

(圖為易遙在自殺前譴責霸凌自己的同學)

就像所有校園霸凌事件中的施暴者一樣,唐小米被很多人視為一個內心黑暗、陰險狡詐的"惡霸",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大反派"。但這世上真有人天生就喜歡欺負別人嗎?為什麼會有孩子成為霸凌者,要對自己的同學施暴?

1

沒有人是天生的"霸凌者"

霸凌是對英語"bullying"一詞的音譯,又稱欺凌。2017年,教育部等十一部門印發了《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簡稱《方案》),《方案》對中小學生欺凌進行了明確界定:中小學生欺凌是發生在校園(包括中小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內外、學生之間,一方(個體或群體)單次或多次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另一方(個體或群體)身體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等的事件。

在校園霸凌事件中,存在著霸凌者和被霸凌者雙方。很多時候,人們會習慣性譴責霸凌者,認為他們是"壞孩子"。但事實上,沒有人是天生的"霸凌者",他們成為霸凌者的背後有著多方面原因。

從家庭教育角度來看,孩子成為霸凌者主要是原因父母不當的教養方式。不當教養方式主要包括兩種形式:一是父母的教養方式過於專制,二是父母的教養方式過於放縱。

校園霸凌:他們比2.46億受害者,還可憐

一方面,如果父母過於專制,採用粗暴的方式養育孩子,對孩子施以家暴,那麼孩子很可能在人際交往中模仿父母的暴力行為,展現出較強的攻擊性和暴力傾向。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曾經做過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叫做"波比娃娃實驗",該實驗闡明瞭兒童是怎樣學會攻擊性行為的。

在實驗中,研究者將3到6歲的孩子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的孩子不接觸任何暴力行為,而實驗組的孩子會去到一個房間,房間內有一個 1.5 米高的充氣"波比娃娃",研究者會不斷攻擊"波比娃娃",一邊對娃娃拳打腳踢,一邊謾罵。接著,研究者把所有孩子帶到了一個活動室,活動室同樣放有"波比娃娃"。實驗結果表明,實驗組的孩子,也就是曾經目睹過暴力行為的孩子,展現出了更強的攻擊性,他們會和研究者一樣攻擊"波比娃娃"。而對照組的孩子,也就是沒有目睹過暴力行為的孩子,一般不會對"波比娃娃"進行攻擊。

班杜拉由此認為,當研究者在孩子面前施暴的時候,會讓孩子誤認為,暴力行為是被允許的,孩子會模仿大人的行為,認同暴力的合理性。班杜拉說:"攻擊或暴力是一種學習得來的反應,尤其對身為高等動物的人類來說,本能性的攻擊由大腦所控制,但更受到後天經驗的影響"。

在暴力環境下成長的孩子,一般會認為強者不應該同情弱者,暴力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手段,只有自身的強大才會讓自己有安全感。但是當這些孩子遇到比自己更強大的人時,他們會陷入焦慮,他們會回想起自己曾經被家暴的悲慘經歷,這種扭曲的心態會令他們痛苦難安。

校園霸凌:他們比2.46億受害者,還可憐

另一方面,如果父母過於放縱,無限度溺愛孩子,放縱孩子的錯誤行為,那麼孩子會缺乏同理心,在人際交往中沒有底線意識,即使傷害了他人也不認為自己做錯了。

在安徽懷遠火星小學校園霸凌事件中,副班長的母親高女士非常疼愛自己的孩子,她認為自己的孩子非常優秀。當受害學生說出自己曾被副班長逼著喝尿時,高女士表示自己完全不相信會發生這種事情,她認為自己孩子是被冤枉的,而其他孩子是因為嫉妒,才聯合起來撒謊。

高女士說:"我家小孩才十來歲,個子又小,哪個小孩都比我家小孩個子大,他們聯合起來誣陷我家孩子。我家小孩子學習很好,老師也知道的,那些孩子曠了那麼多課,學習也不好,心裡難受,你讓我去哪兒伸冤去?"

校園霸凌:他們比2.46億受害者,還可憐

高女士就是一位放任型的母親,她過分信任孩子、寵愛孩子,沒有正確的是非觀,認為孩子做的事情都是對的。也正是因為母親絕對的信任和溺愛,副班長不懂得如何顧慮他人的感受,不懂得如何去尊重和理解他人,以致做出了傷害他人的行為。副班長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一種霸凌,他根本也不明白自己對被害者造成了多大傷害。

2

其實霸凌者和被霸凌者都是受害者

通常情況下,人們都會強調霸凌者對被霸凌者的傷害,但事實上,霸凌者本身也是校園霸凌的受害者。

一方面,很多霸凌者本就曾是被霸凌者。澳大利亞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在校園霸凌事件中,很多孩子具有霸凌者和被霸凌者的雙重身份。如果一個孩子在學校中,曾經被其他人霸凌過,有過被傷害的經歷,那麼這個孩子很可能會轉而去傷害和霸凌其他孩子,從而獲得一種心理慰藉或者心理補償。

校園霸凌:他們比2.46億受害者,還可憐

該項研究對3500名澳洲青少年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在承認自己有過霸凌行為的青少年中,有四分之三的人同樣也是霸凌行為的受害者。

研究者認為:"過去人們認為在校園霸凌事件中,所有的青少年可以明確地劃分為三類:霸凌者、被霸凌者和旁觀者。但是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我們不能把霸凌者和被霸凌者割裂開來看待,很多孩子其實是施暴者兼受害者,所以我們必須認清校園霸凌事件的複雜性。"

另一方面,霸凌者長大後的人生道路往往很艱難。據美國反霸凌網站調查,霸凌者在成年後容易染上嗜酒、濫用藥物等不良行為,有的霸凌者甚至會走向犯罪的道路。而那些既是被霸凌者又是霸凌者的孩子,他們患上抑鬱症或者自殺的可能性極高。

校園霸凌:他們比2.46億受害者,還可憐

201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佈了一份全球校園霸凌現狀報告。報告顯示,每年約有2.46億兒童和青少年遭受學校暴力和霸凌。

其實,在2.46億受害者背後,還有上億施暴者。他們也是孩子,同樣也是校園霸凌的受害者。

美國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曾經說過:"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了信心的孩子,是一個歸屬感和價值感得不到滿足的孩子。"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幫助孩子樹立信心,給予孩子充足的歸屬感和安全感,教會孩子正確的價值觀,這樣孩子才會改掉錯誤的行為,健康快樂地成長。

3

面對霸凌者,我們該怎麼做?

如果孩子不幸遭遇校園霸凌,那在事件發生後,家長該怎麼辦?或許,雙方家長都冷靜下來,一同找出霸凌背後的深層原因並加以解決,會是更好的處理方法。

有一位美國父親的做法就非常值得借鑑:

校園霸凌:他們比2.46億受害者,還可憐

這位來自休斯頓的父親叫做 Aubrey Fontenot,當他8歲的兒子在學校遭受霸凌之後,Aubrey決定和欺負自己兒子的"校園惡霸"好好談一談,Aubrey想要知道:

霸凌者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霸凌者為什麼會選擇霸凌其他人?

Aubrey找到來了霸凌兒子的孩子Tamarion,並試圖與他進行交流。一開始,Tamarion表現出了強烈的抵抗情緒,一句話也不願意說。

校園霸凌:他們比2.46億受害者,還可憐

但Aubrey並沒有放棄,他不斷主動地和Tamariony溝通,漸漸地,Tamarion被Aubrey的真誠所打動,吐露出自己的心聲:原來,Tamarion曾經也有過被霸凌的經歷,霸凌者嘲笑他無家可歸,沒有乾淨的衣服和鞋子。

善良的Aubrey聽到Tamarion的遭遇後,非常心疼這位少年,Aubrey決定要帶Tamarion--這位曾經霸凌過自己兒子的少年去逛街,為Tamarion買一身新衣服。

校園霸凌:他們比2.46億受害者,還可憐

當Tamarion穿上Aubrey為他購買的新衣服時,Tamarion一改之前蠻橫傲慢的模樣,他不僅站得筆直,而且還挺起了胸膛。

在回程途中,Tamarion變得活潑起來,Tamario和Aubrey一起哼起了小曲,車內充滿了歡聲笑語。

校園霸凌:他們比2.46億受害者,還可憐

隨後,Aubrey做了一件更加出人意料的事情,他讓Tamarion和兒子坐到一起,讓兩個少年進行面對面溝通。

校園霸凌:他們比2.46億受害者,還可憐

一開始,氣氛非常尷尬,兩個人都不知道該如何開口,不過Aubrey很會調動氣氛,一會兒就把孩子給逗笑了。

溝通之後,兩個孩子的關係越來越好。現在,兩個年紀相仿的少年一起玩耍,一起遊戲,他們不再是霸凌者和被霸凌者,而是一對平等的夥伴、兄弟。

校園霸凌:他們比2.46億受害者,還可憐

其實事情發展到這一步,作為一個父親,Aubrey已經做的很好了。他用善意包容了Tamarion的鋒芒,同時也幫助兒子走出了校園霸凌的陰影。

校園霸凌:他們比2.46億受害者,還可憐

但事實上,為了徹底解決這件校園欺凌事件,Aubrey做了更多,他深知,Tamarion之所以會被霸凌或者選擇霸凌其他人,根本原因還是Tamarion的家庭經濟條件非常困難。於是Aubrey為Tamarion發起了一場募捐活動。在4天之內,Aubrey為Tamario募集到了24210美元,讓Tamario之後的生活也有了保障。

校園霸凌:他們比2.46億受害者,還可憐

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Aubrey改變了Tamario的人生,是Aubrey的包容和善意讓一個曾經的"校園惡霸"迷途知返,Tamario從此可以像其他同齡人一樣,快樂地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