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餅磨坊的舞會》,斑斕的光影,綻放那個浪漫時代的本色

《煎餅磨坊的舞會》,斑斕的光影,綻放那個浪漫時代的本色

《煎餅磨坊的舞會》 1876年 131 cm × 175 cm 現藏於巴黎奧塞美術館

《煎餅磨坊的舞會》又被譯為《加萊特磨坊的舞會》(法文:Le Bal au Moulin de la Galette)是著名的法國前期印象派畫家皮耶-奧古斯特·雷諾阿 在1876年的作品之一。這幅作品是雷諾阿的技巧和經驗集大成的代表作,也是雷諾阿一生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煎餅磨坊的舞會》的畫幅尺寸很大,內容非常豐富。而且這幅作品是在室外露天的情況下完成的。

這幅作品,畫風甜美,充滿濃濃的悠閒的氣氛,陽光照到的地方處處充斥著豐滿的色調,明亮而恬淡的臉和豐富的肢體語言更是經典。雷諾阿用印象派繪法恣意表現規模宏大的場面、熱鬧歡樂的氣氛。畫面上,巴黎一露天咖啡館兼舞場人頭攢動、熱鬧非凡,人們形態各異,但都喜氣洋洋,畫面靈動歡悅,而人物臉上、身上,以及桌上、地上的斑駁光影,那種靈動閃爍迷離的光色變化,則是印象主義對光色變化高度敏感的充分體現。

近景中,順著舞池邊緣的條狀欄杆,畫面分成疏密不同的兩個空間,裡面的人翩翩起舞,外邊的人自在閒聊。但是,它們又通過整體的氛圍和人物的活動交融在一起。舞池中的女子靠在欄杆上,與旁邊的男士談興正濃,在她們左側有位青年歪著頭靜靜地聽著,似乎被其中一位女子的容貌所吸引。

《煎餅磨坊的舞會》,斑斕的光影,綻放那個浪漫時代的本色

《煎餅磨坊的舞會》,斑斕的光影,綻放那個浪漫時代的本色

在舞池轉彎的地方,戴黃色帽子的男士探著身子,看樣子是要與那位倚在樹幹上的女士搭話。場內場外雖然一動一靜,可它們完全被溝通了,使觀眾也像置身於這場聚會中一樣,這裡有熱情忘我的人、有風趣健談的人、有沉靜安穩的人、有獨自發呆的人……。

《煎餅磨坊的舞會》,斑斕的光影,綻放那個浪漫時代的本色

《煎餅磨坊的舞會》,斑斕的光影,綻放那個浪漫時代的本色

一位母親,在歡快的和自己的女兒交談著。女兒在問媽媽事情或者撒嬌要些什麼。這位媽媽臉上洋溢著幸福的表情。這種幸福和整體的環境徹底融為一體。

《煎餅磨坊的舞會》,斑斕的光影,綻放那個浪漫時代的本色

《煎餅磨坊的舞會》,斑斕的光影,綻放那個浪漫時代的本色

《煎餅磨坊的舞會》,斑斕的光影,綻放那個浪漫時代的本色

《煎餅磨坊的舞會》,斑斕的光影,綻放那個浪漫時代的本色

《煎餅磨坊的舞會》,斑斕的光影,綻放那個浪漫時代的本色

《煎餅磨坊的舞會》,斑斕的光影,綻放那個浪漫時代的本色

《煎餅磨坊的舞會》,斑斕的光影,綻放那個浪漫時代的本色

我們可以通過這幅作品的局部發現,整體畫作的筆觸是鬆散的,畫面上的人物和傳統的畫法很不一樣,臉部的光線和整體環境的明暗感覺上是撲朔迷離,很矇矓的,作品不追求真正的肌膚感,對臉部、手部、景深物體等不採用深度的描繪。眼睛的描寫上更多被明快的筆觸所表現出來。整體的畫面中,影子的存在非常朦朧而自由。頗有一番趣味。

前景到後景變化很快,後景有往高處發展的呈現,表現出人形逐漸消融在陽光和空氣中。

這幅作品反映的是蒙馬特高地某一處酒館消遣娛樂的巴黎人的生活,他們載歌載舞、熱情奔放,大家彼此寒暄聊天,心情十分愉悅。 這幅作品記錄下的就是這樣的場景。而這不僅僅是簡單的記錄,更反映了雷諾阿心中理想的最美的藝術的標準。就是要歡樂、溫暖、恬靜、而熱情。

在雷諾阿的作品中,看不到任何冷漠、掙扎、冷色調。

《煎餅磨坊的舞會》,斑斕的光影,綻放那個浪漫時代的本色

雷諾阿出生於法國上維埃納省利摩日的一個工人階級的家庭。雷諾瓦在青少年時期,曾在一家瓷器工廠工作,而雷諾瓦的繪畫才能使他得到了繪製瓷器的差事。

雷諾瓦作品的特色在於能夠深刻的描繪出溫暖的感覺,在他的作品中,不會感覺到掙扎苦痛或是某種宗教的壓抑感,能夠體會到的是充滿家庭的溫暖,繪畫內容經常出現母親或是姐妹之間溫清綿綿的笑容和場景。

雷諾阿認為繪畫不是充滿理性和刻板的對光影的科學分析,也並非費盡心思的構圖佈局。繪畫純粹是要讓觀看者感到愉悅,從而使得繪畫作品所掛置的環境裡,可以充滿了畫家想要的溫馨和暖的感覺。

雷諾阿在龐貝參觀古羅馬壁畫時,發現了它單純、濃重和絢麗的色調。那些古代壁畫偏施紅色調,這種紅色屬於濃豔的硃紅色(晚年雷諾阿畫過一幅採用這種“龐貝紅”色調的裸女像。古代壁畫一般用的色彩不多,效果卻極豐富。這使他懂得,一幅畫上的主調往往起著關鍵作用。而他也更加註重繪畫中色彩的豐富和協調。

《煎餅磨坊的舞會》,斑斕的光影,綻放那個浪漫時代的本色

《母親和孩子們》168×104cm 1875年

《煎餅磨坊的舞會》,斑斕的光影,綻放那個浪漫時代的本色

《鋼琴前的少女》,116 x 90cm ,繪於1892年,

《煎餅磨坊的舞會》,斑斕的光影,綻放那個浪漫時代的本色

《包廂》,80 x 63.5 cm 1874 年

《煎餅磨坊的舞會》,斑斕的光影,綻放那個浪漫時代的本色

《莎瑪麗夫人像》 56×46cm 1877年

插曲1:

關於雷諾阿此幅作品的創作環境有兩種說法,一是來自他的朋友雷渥的敘述,“我們每天把畫搬到煎餅磨坊去,這在有風時尤其吃力,畫隨時有可能會像風箏一樣被颳走。”,然而將如此大幅繪畫搬運是不現實的,而且難以把握整體色調,所以另有一說認為由於《煎餅磨坊的舞會》有兩幅,一件藏於奧賽博物館,另一件小尺幅的為瑞士私人收藏。小件作品易於搬運,並且沒有大件作品那樣細膩,因此有學者認為雷諾阿先把小幅的作品拿到磨坊創作,再在畫室中根據小幅作品完成大作品。這一點在學術上仍有爭議。

插曲2:

1888年左右,雷諾阿的藝術更傾向於古典主義學院派,他自覺自己的作品平淡乏味,竟然毀壞了自己的不少畫幅。之後,雷諾阿作品的藝術性因為對自己曾經藝術概念的局部否定而有所降低。

插曲3:

雷諾阿一共有三個孩子。次子就是獲得47屆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法國著名的導演讓·雷諾阿 (Jean Renoir)。

《煎餅磨坊的舞會》,斑斕的光影,綻放那個浪漫時代的本色

而這幅作品裡小男孩,就是年幼時的讓·雷諾阿。

《煎餅磨坊的舞會》,斑斕的光影,綻放那個浪漫時代的本色

插曲4:

這幅作品也有另外一個名稱--《紅磨坊的舞會》。但是法國的紅磨坊始建於1889年,而《煎餅磨坊的舞會》這幅作品創造於1976年,處於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時期,時間上無法吻合。但是二者都是法國人民休閒歡舞的場所。這點是相同的。

插曲5:

在這幅作品中,其實有不少面孔可以指認出姓名,他們都是雷諾阿的同事和朋友,前景圍在桌邊的是珍妮和妹妹衛斯哲爾、評論家利培益爾以及畫家布蘭克、羅密等人,跳舞的人中有馬爾克和西班牙畫家嘉爾迪那斯等人。。不過對於觀眾而言,他們究竟是誰一點都不重要,我們儘可以去體會畫中呈現出的活潑、歡欣的氣氛就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