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28.5秒生產一臺手機!華為終端生產基地究竟是什麼樣子呢?

每28.5秒生产一台手机!华为终端生产基地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一臺手機的平均產出時間是多長?

華為的答案是28.5秒。

每28.5秒生产一台手机!华为终端生产基地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1月3日,深圳商報&讀創記者實地探訪華為終端東莞松山湖基地。從送料開始到包裝出貨,120米的自動化生產線上,每隔28.5秒,一臺華為智能手機下線。

2010年,

華為智能手機發貨量還只有300萬臺,

2018年的數字變成了2億臺,

8年間增長了約66倍。

手機出貨量的背後,除了研發和設計的競爭,還有來自生產線上的競爭:看得見的機械臂和數字化設備,精確地執行來自控制中心的指令;看不見的質量意識,同樣深入生產的細節當中。

每28.5秒生产一台手机!华为终端生产基地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華為終端東莞生產基地 (華為供圖)

▸▸質量控制:

第一道工序是製作“身份證”

向讀創/深圳商報記者開放的生產車間,位於華為東莞松山湖終端生產基地B區。偌大的生產車間,整齊排列著一條條的生產線,每一條生產線長約120米,自動化程度很高,作業人員很少,比如P20手機生產線只有17人

給我們作介紹的B區生產負責人告訴記者,這裡是華為高端旗艦機的生產中心,包括近年來為全球消費者熟悉的P系列、Mate系列和保時捷系列。他還特別提到,這裡也是華為核心製造能力的孵化中心,“華為終端每一個新產品都會先在這裡生產,驗證其生產過程可靠穩定後,再向其他工廠複製。”

最外側的生產線,生產的是華為去年上市的旗艦手機P20。

傳輸帶將原料送上生產線,第一個環節是“打碼”:通過激光雕刻機,在單板上打上一個二維碼。生產負責人介紹說:“這個二維碼,就是每臺產品獨有的身份證,可以確保生產全過程實現精確追溯。”這只是一個開始,在這條120米的生產線上走了不到40米,已經經過了三道自動化檢測關。但檢驗並不完全依賴機器,最後的測試環節仍然會設置人工崗位。他表示:“機器已經完成了所有器件的測試,但手機注重體驗感,比如音頻、屏幕等和人體感官息息相關的部件,還得由人站在用戶體驗的角度進行有溫度感的檢測。”

華為終端董事長餘承東說過,“質量優先於成本,優先於利潤,優先於其他”。

這條標杆生產線的打造,可以溯源到20年前。從1999年起,華為製造部就與德國FhG合作廠房佈局和自動化設計;2002年在西門子管理學院的指導下推行六西格瑪全面質量管理;2006年,華為邀請到豐田退休董事擔任精益生產顧問;2012年,又引入杜邦的安全生產先進實踐。目前,華為終端產品返修率FFR已達到業界先進水平。

▸▸智能化生產:

每28.5秒產出一臺手機

據統計,華為終端東莞生產基地共有整機生產線35條,單月產能超過200萬臺。生產負責人回憶說,自己六年前加入華為時,一條生產線上的員工上百人,四年前就已減少近一半,到現在只需要17人。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所說:“我們所有業務的本質是實現高質量。”

華為生產線上採用的

都是目前業界最高標準的設備;

與此同時,

華為也自研並開發了大量生產自動化和

智能化設備來保證手機的出廠高質量。

整個生產基地,從大卡車向基地運貨、物料自動倉儲入庫、生產線自動提取配件、成品出庫,全線採取智能化管理。生產組裝環節採用人機結合,機器完成大部分工作。從一個零件的傳輸,到最後成品的運送,主要是由機器人完成。

每28.5秒生产一台手机!华为终端生产基地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華為終端東莞生產基地 (華為供圖)

據製造部總裁李建國此前介紹,精益生產是基礎、智能製造是方向、核心製造是保障、優先實現高質量。以前華為生產是批量生產模式,生產過程中等待多、浪費多、週期長。面對現在的快速供貨需求,華為不斷加強供應的快速響應能力,整個生產體系選擇以縮短製造週期為主線,持續進行精益改善,把製造業務做精做簡,再大力推行生產自動化/數字化/智能製造,持續減少和消除各種等待和浪費,取得了生產週期、質量和效率的同步改善。

大數據、可視化管理,遠不止生產基地,上至全球供應商的質量控制,下至維修店的故障分析,均在華為全球製造支持與指揮中心的“數字大腦”上隨時調取並進行大數據分析。生產基地的標杆車間,每一臺生產設備、每一件物料、甚至每一位員工,都成為物聯網上的一個可視化的節點。

▸▸技師文化:

減少200次彎腰能獲獎

自動化生產的優勢在於一天裝配幾萬個部件,可以做到

分毫不差。生產負責人說:“工匠精神和技師文化已在華為工廠生根發芽,對於生產線的工人來說,我們鼓勵他們成為現場改進的技師。”

華為製造部提倡的“技師文化”,鼓勵生產線員工多想、多試,“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改進生產流程。在120米的生產線上,他至少點出了三處例證。

比如裝配環節有一條一米多長的零件傳送帶,就是員工通過重力原理自己開發的,裝了手機的一側自動進入下一環節,沒裝手機的一側自動返回。據他介紹,以前這個環節用的是傳統皮帶傳送,購買一條傳送帶要3000多元,而員工開發的替代品,成本幾乎為零。

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華為每個生產車間都有一面牆的英雄榜,上面貼滿因改進而獲得獎勵的員工照片。在員工獲獎事蹟裡,寫著諸如“節約6600秒/線”“每班次減少200次彎腰”的表述。

任正非曾在華為一個內部會議上說:“假大空成不了世界第一,世界第一就是一件件小事積累起來的。”

目前,

華為躋身全球前三位智能手機廠商,

並在2018年第二季度和

第三季度成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廠商,

全球市場份額達到14.6%。

在2019年新年內部信中,華為終端董事長餘承東說:“2014至2015年為生存而戰,2016至2017年為崛起而戰,走過有故事、充滿奮鬥激情的2018崛起元年,我們已駛入持續高速發展的快車道。”

在他看來,智能終端行業今年面臨格局式大洗牌,華為會持續提升質量、體驗與服務,在全球少數能存活下來的智能終端廠商裡,華為未來要成為最強的一家。

每28.5秒生产一台手机!华为终端生产基地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來源 讀創App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錢飛鳴、陳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