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欲社會及家庭單元的縮小會如何影響2018年及以後的房地產投資

新近闢了個謠:傳《旅行青蛙》是日本生育部門聯合遊戲公司開發的一款遊戲,因日本生育率太低,為了挖掘發現生育意向強的年輕人而設計了這款遊戲。如果連續玩這款遊戲超過一週,會被默認為生育意向8級以上,後臺會給你發送一封3500字的長信,鼓勵你親自生一個娃。

“你有多久沒有滾過床單了?”

“可怕的不是你很久沒有滾床單了,而是你那麼久都沒有滾床單,也不想滾”

“葛優躺”,“喪”文化興起,和構成了2017年年輕人悲觀人生主基調,與中國夢和16組詞構成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那種滿滿的正能量形成鮮的對比。

從2016年1月1日我國正式施行“全面二孩政策”開始,至今已滿兩年。根據國家統計局昨天(18日)公佈的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全年出生人口和人口出生率均下降。

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年出生人口1723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2.43‰。此前在“全面二孩政策”施行的第一年,2016年全年出生人口1786萬人,比2015年多增131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2.95‰。  

國家衛生計生委指導司負責人表示,2017年,“全面二孩政策”穩步實施,積極效應逐步顯現,人口發展態勢總體良好。從孩次結構看,二孩出生佔比進一步提高,達到51%,比上年提高5個百分點;一孩出生佔比42%,下降5個百分點。

低欲社會及家庭單元的縮小會如何影響2018年及以後的房地產投資

其實出生率低並不會影響當下的房價,2017年出生的人至少要30年才會考慮房子這個問題,所以看出生率不如看家庭,不如看當下的年輕人和社會思潮。

想生孩子的的那一波人還是原來那一波人,不想生孩子的人連婚都不想結了。據有關統計數據表明,2015年我國單身人口已經突破2億。70後、80後之所以願意生二孩,一方面是經濟基礎普遍較好(趕在房價飆漲之前有了房),一方面受兒孫滿堂傳統思想的影響,81年前出生的人,普遍家庭都有兄弟姐妹。在這種氛圍下出身的小孩有多子的情節很正常。81年及之後出生的人,是罰了錢的。然後再往出生的人是受了命運之神的眷顧的。有太多太多的人沒有挺過計生辦那道鬼門關。90後出生的人和之前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們是獨子,很少感受到大家庭的熱鬧,都是小家庭的溫馨。

2018,中國或將全面進入低欲社會。與日本的情況有些類似,高負債壓倒了幸福感,同時喪失物慾、成功欲的時代:對於“擁有物質”毫無慾望,隨便吃個一、兩餐就能活下來的社會(佛系青年),“出人頭地的慾望”遠遠不如70,80後。不敢消費的是房奴,沒有慾望消費的宅族,隨著女權主義的興起,女性不再願意只作為生育工具的理念得到進一步昇華。而城市中工作的男性因普遍壓力過大而喪失性功能或興趣的人比比皆是。自發性的降低慾望,適應環境成為一種複合發展規律的變化。實際上,在

全球有一種普遍的現象,越是發達國家、收入越高的人群越不願意生孩子。越是貧窮的國家越是想要生孩子。生育的慾望層級在整體需求層次中屬於中等偏下,介於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之間。

低欲社會及家庭單元的縮小會如何影響2018年及以後的房地產投資

不想生孩子,連婚都不想結了。首先”丈母孃剛需”隨著時代的發展,也是不斷的更新換代。房子成為新時代丈母孃對未過門的女婿的剛性要求。其次婚姻作為一種偉大的制度,已經越來越沒有根基了。婚姻的本質是解決兩個問題:血脈的存續、私有財產的繼承與發展。血脈的存續已經通過技術手段可以得到解決,未必需要結婚,不想結婚的人群中也許正好沒有什麼財產可以繼承。中國貧富差距巨大使得真正有財產這檔子事的人,不到2億(所謂中產)。而在中國普遍拉開貧富差距的,恰恰就是早早的,買了一套房。

低欲社會及家庭單元的縮小會如何影響2018年及以後的房地產投資

單身族、不婚主義、丁克家庭、同性、離異單親等從少數人的潮流變成多數人的追求,勢必將從本質上影響家庭成員結構,多數南歐國家平均每戶人口數基本在 2.8 人以上,而北歐國家( 除瑞典之外) 僅介於 2. 1- 2.2 人。有關調查報告顯示,以上四類家庭在所有普查對象中所佔的比例各有不同: 北歐國家的單身家庭比例在 35%以上,西歐地區也在 30% 上下,而南歐,除了意大利接近25% 之外,其他國家都不超過 20% ; 丁克或者核心家庭的比例,以丹麥( 50.9%) 、芬蘭( 49.8%) 為代表的北歐和以愛沙尼亞( 46. 8%) 、拉脫維亞( 45. 6%) 為代表的部分東歐國家,都遠遠低於 OECD 所統計出的均值( 58%) ,而所有南歐國家不僅超過均值,還有甚者( 如葡萄牙) 其比例竟高達 69. 1%;單親家庭比例較高的國家主要集中在東歐,以拉脫維亞為最,五個家庭之中就有一個是單親家庭,而南歐、北歐和西歐的數值均位於 5%至 10%之間; 其他家庭類型的比例呈現兩極化,在荷蘭只有 0.7%的家庭屬於擴大、主幹或者聯合家庭( 非普查數據) ,在法、德、盧三國也不超過 3%,但在東歐的保加利亞和斯洛伐克,這類家庭竟佔家庭總數的 20%左右。

2014年,國家衛生計生委發佈首個《中國家庭發展報告》,指出我國約有4.3億戶家庭,家庭規模日益小型化,平均家庭戶規模為3.02人

。在家庭小型化的同時,家庭類型更加多樣化。在20世紀50年代之前,家庭戶平均人數基本上保持在5.3人的水平上。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變化,家庭戶平均規模開始縮小。《中國家庭發展報告》顯示,20世紀80年代以來,家庭戶平均規模縮小的趨勢更加顯著(計劃生育),1990年縮減到3.96人,2010年縮減到3.10人。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2年居民家庭戶的平均規模為3.02人。隨著負債壓力的增大、貧富差距的擴大而低俗潮流的來臨,中國家庭戶的規模將進一步縮小:一、二線城市歐洲化,三四線以下城鎮非洲化;身邊有個朋友,她有一個幸福的三口之家,她本人也是家中的老大姐,她的妹妹在四線小城市,生了4個小孩了,還沒有想停下來的意思。她的弟弟生了3個小孩,也沒有要停下來的意思,而且她的弟妹是90後,這種生育的現實,讓她在她的家族中形成巨大的心理壓力,如果再生育一個,那無疑在一線的生活品質及生存壓力又要上一個臺階,而她本人是80後,已經進入高齡產婦的階段,這讓她非常焦慮。而那些生活在一線城市但沒有什麼基礎的年輕男女來說,對未來更是充滿蒼白。家庭規模的縮小、家庭結構的多元化漸成趨勢。

低欲社會及家庭單元的縮小會如何影響2018年及以後的房地產投資

那麼中國的房子到底是多了,還是少了? 結合人口出生大數據及家庭結構,我們如何看待2018年後的房地產投資機會呢,先來看看這幾組數據:

  • 我國約有4.3億戶家庭,2016年的數據顯示,城鎮家庭2.55億戶。

  • 98年啟動住房改革,從1998-2016年,共賣出住宅1.2億套

  • 大約50%城鎮家庭住在1998年之前的住房裡,單位宿舍、福利分房、城市小產權等。

  • 農民工年報顯示2016年17.8%農民工在城鎮買房.

妄言房子是多是少,其實沒有任何意義。房子這個概念太泛了。以一線城市的房子為例,新建住房以塔樓為主,一梯多戶或多梯多戶,朝向上總有東南西北,距離總有遠近之別,還有新舊之分,大小之別,與當時當下的家庭結構、消費能力、消費訴求都存在差異和匹配的過程。從目前的家庭結構上來看,三房單位一定是最受歡迎的產品,如果又有好的學位加持,又處在市中心交通便利的地主,又是朝南位於中高層,那本身就是一個稀缺產品。但是未來的家庭結構會發生質的變化,70、80後的需求更可能朝著四房而去(生二胎),90、00後(如果還買房的話)可能朝著兩房或單身公寓而走。並不是說三口之家這種家庭單元會消失,而是由原來100%佔有的形式,變成70%的是三口之家,另外可能是別的家庭形式(70%是打比方)

所以,未來選擇房地產投資依然具有廣闊的前景,只不過在產品類型上多思考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