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古為徒,以畫養詩,以詩養畫,沂蒙山走出的70後詩人畫家劉明傑

與古為徒,以畫養詩,以詩養畫,沂蒙山走出的70後詩人畫家劉明傑

劉明傑 ,詩人、畫家。1975年生於山東臨沂。山水畫碩士研究生。孫天牧先生關門弟子。陳少梅先生再傳弟子。

讓水墨保持那份純淨、讓藝術永葆鮮活。他始終追尋內心的一方淨土,執著、熱愛……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這樣一位乾淨純粹的詩人、畫家——劉明傑。

瑟瑟寒風欲雪時,記者與劉明傑約好了採訪的時間,初次見到劉老師,一席齊肩長髮,一席灰色唐裝,面如滿月,神清氣爽,舉止間透著儒雅脫俗的氣息,正如他的作品,草木淡然,卻不失溫暖,可親可近可居……

劉明傑出生在一個農村家庭,從小就喜歡畫畫。劉明傑說,上小學時,他就喜歡從“自然課本”臨摹一些花花草草,感覺對它有一種獨特的熱愛。夢想和現實總是有差距的,父母認為畫畫是不務正業再加上經濟條件有限,大學裡劉明傑暫時放棄了畫畫,選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直到1997畢業後,他被分配到家鄉相公中學任教。

從教的幾年裡,劉明傑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始終堅持著對書畫的熱愛,那時,他沒有機會接觸專業的繪畫,就利用於業餘的時間自己學習、鑽研、反覆臨摹……當他第一個月拿到工資,便去了新華店買了一本價格相對低些的黑白版《四王山水》,從此開始了臨摹。每天一幅4尺山水,日日不輟,一畫就是3年。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於2005年考上聊城大學美術學院研究生,2009年於中國美術學院進修一年。此後,客居北京,機會就一步步向他走來。

天性稟賦,得遇名師孫天牧

劉明傑來到北京以後,一次偶然的機會經朋友的推薦被孫天牧認知。當他說起已故恩師國畫大家孫天牧對於他的教誨、感召和呵護,說到動情處,我作為一個旁觀者,竟然兩眼溼潤了。

孫天牧先生是先看了劉明傑的畫作之後才決定收他到門下的。孫先生說劉明傑的畫和他“心意相通”。

劉明傑第一次去拜見孫天牧先生,也僅僅帶了自己的畫作。沒有見面禮,沒有繁瑣的儀式,但是老先生對著他和他的畫看了又看,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當時,孫天牧先生已經99歲高齡。作為20世紀北派山水的代表人物,他已經深入簡出幾十年,幾乎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就是因為被劉明傑的清新畫風感染,才又在如此高齡開館授徒,毫不畏懼身體艱難。

從此,在孫天牧的點撥下,劉明傑自覺天朗氣清,雲開霧散,創作隨之進入新的狀態。他在用心揣摩作畫的同時,原來一直堅持的古詩詞臨摹創作以及書法臨摹也成績斐然。他的古詩詞,用律嚴整,詩境與畫意融合,立意殊高。

臨沂——北京過起雙城記

劉明傑作為自由畫家,客居京城,他很少拉各種圈子,也少於應付各路朋友,只是安居在自己的畫室裡讀書作畫,苦行僧一般,一待就是10多年。期間,他很少回家。說起這段劉明傑感覺自己內心還是挺愧疚的。作為女兒的我,我能想象到那種與爸爸分離的感覺,隔著冰冷的屏幕缺少的是溫暖。

2017年因為要陪伴女兒高考,劉明傑回到臨沂,中間只是短時間回到北京,這是他最近幾年在臨沂最長時間的逗留。女兒劉詩音是劉明傑的寶貝,他不是嚴父的類型,但是作為父親,他認為身教大於言傳,即使不經常回家,他也堅持每天和女兒通電話,告訴孩子自己作畫的進展,和孩子討論某首詩詞的用詞與造境。

不忘初心淡泊名利,只為守住內心一方淨土

跟劉老師的交談中,我能感覺到他是一個不為世俗所幹擾的人,他始終堅持著自己初心和對藝術的追求,淡泊名利。此外,劉明傑對傳統文化也有獨特的熱愛。他把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入到他的作品中,讓著整個創作更有了文化藝術的韻味。

當記者問起,在當下,大多數藝術家忙於市場應酬,不斷複製自己,不能專心創作,在藝術創作和市場之間還有畫家和畫家之間有何不同時,劉明傑說,畫家忙於市場,改善生存狀態,無可厚非。但極盡全力地迎合與投靠,把創作當成流水線的複製,如此低俗的心態,自己是不會這樣做的。我更不想把自己作品用金錢來衡量,更多的是堅持自己的初心,不被金錢所動搖,不為當下所迷惑。如果畫家把良心都出賣了,作品還有價值嗎?

古人說:“詩是有聲畫,畫是無聲詩。”詩和繪畫的密切關係由此可見一斑。劉明傑說:其實,我如此正是為了畫好畫。記得有個朋友對我說,某畫家最近接了很多訂單,日夜都在緊鑼密鼓地畫畫,畫會越來越好。我不以為然,反問道,天天畫畫,能畫好畫了嗎?朋友頓時愕然,我接著說,中國畫發展為文人畫,既是由藝術發展規律所決定的,也是文人們自覺為之的結果。文人畫家們恪守著聖人的教誨:“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文人畫家胸中有萬卷書,擅長賦詩、填詞、作文,這些涵養一寄於畫,作品自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意境優美,娛目養心。養心可以說是中國繪畫乃至中國一切文藝最高雅的功能,文藝如果失去了養心的功用,就會淪為低俗的文藝。儒家文化的失寵,最終也導致了繪畫格調難以想象的低俗。我研究過繪畫的史論,所以想試圖以古代文人畫家為楷模,在讀書之餘,臨池之外,靈感來時,順其自然地將心中的逸氣抒發出來,以畫為寄,以畫為樂,而不是以畫為職業。

精益求精,力求完美

“作畫、書法、寫詩、填詞、撥絃......劉明傑的一身本領,都在畫中體現出來。”他對於國畫的詮釋更多來源於對中國古詩詞的意境。通貫古今的劉明傑先生可謂詩詞歌賦集於一身,而這些本領一併顯露在山水之中。山中藏古寺、林間生禪意。一個畫家的修為,在紙上,更在畫裡。

山水畫不是為人,而是為己,是用來自娛的。山水畫是畫家心境的顯露,是畫家志趣的表達,這也是古人“臥遊”的境界。正是由於中國山水畫這樣特殊的性質,致使它不受世俗的牽制和影響,從源頭溯流而下,流淌在每一位山水畫家的精神血脈裡。

劉明傑與古為徒,工詩詞,以畫養詩詞,以詩詞養畫,在師法古人和造化的基礎上形成了異於時風的獨特繪畫風格,以其高古、靜謐、清雅、充滿禪意和詩意的畫風,深得藝術界人士的青睞,尤為美術評論家薛永年教授所激賞,薛先生專門為劉明傑畫展作曲《一剪梅.題劉明傑畫》:“遠水接雲天,幽谷晴巒。一丘一壑記遊觀,亦幻亦真高致在,詩意昂然。骨北韻偏南,古法遙傳。筆清墨雅潤心田。不見塵霾饒淑氣,澡雪人間。”

說起劉明傑對詩的提升,這還得益於詩人、書法家杜振北,杜振北先後多次指導劉明傑寫詩,並送他一本奇書巜金聖嘆評唐詩六百首》,讓他研讀,以參悟詩道。

學以致用,恆古不變。2016年,劉明傑受邀參加四川衛視《詩歌之王》,與朗嘎拉姆組成踢館戰隊, 以一首《訴衷情.詠李清照》獲得第三名並踢館成功;2017年,受邀參與CCTV1《經典詠流傳》節目,負責挑選古人愛情和親情方面的詩詞。2018年參加愛奇藝的《國風美少年》為其修改古風歌詞。在追求藝術這條道路上劉明傑始終堅持著、熱愛著……

一腔孤勇和餘生所愛是劉明傑對藝術的追求。作為一個旁觀者的我不能妄自評論,但我能從他的畫中看到,意境深邃的淡墨山水,經多次創新形成自己的山水特色,作品有一股清氣和文雅之氣。“我見青山多嫵媚,青山見我亦如是”。他的畫離於俗,歸於雅。

如今寒冬已至,想到曾經有一段歲月,劉明傑就是這樣孤身一人,獨守孤燈默默地畫畫,嘔心瀝血的寫詩著書,以前不明白他的動力是什麼,到底要追求什麼,今天採訪他之後,忽然懂得,他是為了致敬傳統、堅守靈魂,為了不辜負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和熱愛。

劉明傑就是這樣一路走來,堅持初心,堅守靈魂,恆有會歸於恆無,恆無才會生恆有。否定之否定。然後一步步成長,走向人生的另一個巔峰。

最後,記者還了解到,劉明傑老師近期要在遼寧舉辦個人畫展,作為沂蒙籍畫家,此次畫展他將把沂蒙精神融入,把這種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同時更會把自己更多優秀的作品呈獻給大家。(記者 孫雲)

主要活動:

2011年 應邀參加《清華大學百年校慶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公益作品展》。

2012年 詩詞作品開始在《詩刊》發表。

2013年 出版個人畫集《臥遊集》。

山東電視臺《小超訪談錄》之“青年畫家劉明傑”播出。

在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辦“劉明傑山水畫展”。

2014年 出版個人畫集《古意今情》。

在青州九州美術館舉辦“古意今情--劉明傑山水畫展”。

臨沂電視臺《琅琊風雲榜》專題節目之“山水吟”播出。

2016年 出版個人畫集《遙遙望白雲》。

在徐州李可染藝術館舉辦“遙遙望白雲--劉明傑山水畫展”。

徐州電視臺《書畫徐州》專題片播出。

2017年 在臨沂一見畫廊舉辦“安住湖山--劉明傑山水畫展”。

《中國名畫家全集·孫天牧》(與何延喆教授合著)出版發行。

2018年 在濟南南郊賓館舉辦“臥遊--劉明傑山水畫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