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寵物不是擋箭牌,《一條狗的回家路》的套路沒成功

「票房」宠物不是挡箭牌,《一条狗的回家路》的套路没成功

兩年前,比拿下 12 億票房的《摔跤吧!爸爸》更早兩個多月,一部名為《一條狗的使命》的電影實現了票房逆襲。首週末,其分賬票房為 1.1 億元,而到了次週末這個數字進一步提升到了 1.4 億元。對於一部來自好萊塢投資 2200 萬美元的電影來說,其最終獲得的 5.5 億元分賬票房是一個巨大的成功。

兩年後,同樣是寵物題材的“姐妹篇”《一條狗的回家路》也正式上映了。然而和之前相比,這部電影就沒有那麼好的運氣了。上映首日,它的分賬票房僅為 660 餘萬元,在排片達到 11.2% 的情況下,票房佔比僅為 6.4% 。在評分不及同期的《大黃蜂》《大人物》《白蛇》等影片的情況下,《一條狗的回家路》要完成逆襲,看上去要困難得多。

儘管這兩部電影都是根據同一位作家威廉·布魯斯·卡梅隆創作的小說改編的,但是他們其實分屬不同的電影公司。前者由斯皮爾伯格的安倍林影業製作,在中國的發行宣傳則由阿里影業負責。後者則是索尼影業的項目,參與的中國投資方是博納影業。

從時間上來看,後者更像是一個跟風之作。2017 年初《一條狗的使命》在全球上映,獲得了超過 2 億美元的全球票房,是一個典型的以小博大的成功之作。電影上映後 4 個月,卡梅隆發佈了新作《一條狗的回家路》,並在當年 10 月正式由索尼影業啟動拍攝。從立項到上映,整個過程一氣呵成。

索尼似乎也挺希望電影能夠延續之前的成功。 Deadline 的報道稱索尼在北美光是廣告營銷費用就達到了 1880 萬美元,這個數字已經高於電影大約 1800 萬美元的製作成本。

不過,寵物題材電影可能是所有電影類型中最為套路的一種。要打動觀看的人類觀眾,目力所及就只有講述寵物與人類之間深厚情感這一種方式。從 1987 年的日版《忠犬八公物語》到 2009 年美國翻拍的《忠犬八公的故事》,再到這兩年的《一條狗》系列,無一不是帶著人類的自我投射,幻想著一個寵物能夠永遠陪伴在自己的身邊。

「票房」宠物不是挡箭牌,《一条狗的回家路》的套路没成功

事實上,正是因為寵物題材的創作空間極其有限,它根本就稱不上是一個完整的電影類型。在 BoxOfficeMojo 網站上,確實有一個分類被冠以“狗”的名字,但其中大部分電影的核心類型都並非寵物。票房最高的《史酷比》其實是一部冒險電影,排名第二的《馬利和我》也更多與家庭、愛情相關。甚至,該網站將《極速特攻》也列為狗電影,而狗在這部影片的一開頭就被殺害,並因此促成了基努·裡維斯扮演的主角的瘋狂復仇。

新的創意永遠是推動觀眾進入電影院的核心要素。《死侍》開創了超級英雄 R 級化的風潮,並因此成為歷史上最成功的 R 級片之一。然而,當《死侍 2》重複前作的套路時,觀眾也會表現出保留意見,續作的票房就比前作少了近 4000 萬美元。

寵物題材自然也是如此。觀眾已經不是第一次見識寵物題材電影的煽情之處。《一條狗的回家路》要重複前作的套路,只會有更多的人選擇不再買帳。貓眼的熱門評論中有吐槽劇情完全不如《一條狗的使命》完整的。而豆瓣上的批評則主要集中在影片過於賣慘之上。

最直接的可能是,在劇情模式、甚至是表現手法都大致相當的情況下,看過《一條狗的使命》的人又有多少會願意再去看一部大致雷同的《一條狗的回家路》呢?

製圖 / 馮秀霞

題圖 / A Dog's Way Hom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