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農產品銷售渠道大集合!

導讀

從上世紀 80 年代開始,我國開始對統購統銷的農產品銷售模式進行改革,不斷創建新的農產品銷售渠道,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多種銷售渠道共存的銷售格局。但整個農產品渠道體系中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完善農產品銷售渠道,對於提高農民收入,縮短農村和城市差距,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起到重要的作用。


參考|農產品銷售渠道大集合!


正確的農產品銷售渠道

1 、現有農產品銷售渠道的基本模式

1.1 農戶直接銷售

指農產品的生產者,通過農貿市場,將農產品直接賣給消費者的銷售模式,即“農戶 + 消費者”的模式。這種銷售模式生產者與消費者直接進行交易,省去了中間環節,從而可以獲得比中間商參與更高的經濟利潤。但是這種銷售模式需要農戶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並存在供需不平衡的風險。

1.2 多層中間商的銷售模式

指農產品的生產者通過中間商將農產品進行銷售的模式。即“農戶 + 批發商”的模式。這種銷售模式主要適用於農產品相對集中的地區。中間商為獲得高額利潤,往往會壓低農產品的收購價格,從而降低農民的經濟利潤。同時,農戶不瞭解消費者的真正需求,會造成生產的盲目性,增加生產風險。

1.3 以“加工 + 銷售”為主的農產品銷售模式

指農產品的生產者將農產品賣給農產品加工企業,再有加工企業把農產品生產成其他商品,進行銷售的模式。這種銷售模式可以增加農產品的增值利潤,變向增加農民收入,同時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帶動地區經濟的發展。

2 、農產品銷售渠道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受經營和銷售方式的影響,農戶獲得的市場利潤較少

目前我國農產品的生產經營方式主要為小農戶的分散經營,在這種經營方式下,相對於規模實力較大的中間商來說,農戶在獲取信息能力和談判能力上往往處於弱勢地位,並且由於信息的嚴重不對稱導致農戶在農產品銷售上對中間商存在較大的依賴性,往往成為價格的被動接受者,很難在農產品的交易過程中獲得較大的市場利潤。

2.2 農產品營銷渠道體系煩瑣,影響農戶生產積極性

目前我國農產品銷售渠道採取最多的為多層中間商的銷售模式。這種銷售模式中間銷售層次太多,必然會帶來很多問題。一是中間流通環節太多,阻礙了消費者需求信息的快速傳遞,導致農戶的盲目生產,造成農產品的積壓,從而給農戶帶來經濟損失;二是流通環節太多,導致成本費用增加,變相提高農產品價格,導致銷量較低,從而影響農戶生產積極性。

2.3 農產品營銷渠道交易方式落後,營銷渠道效率低下

無論是農戶直接營銷,還是農戶通過中間商將農產品賣給消費者,這些銷售模式都擺脫不了傳統營銷模式的約束。雖然,越來越多的現代營銷模式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如網絡營銷,但由於受傳統觀念、農村基礎網絡設施不健全、農民計算機操作水平較低等因素的影響,現代農產品銷售方式在實際操作中仍實施較少。

3 、農產品銷售渠道的優化對策

3.1 引進新品種,發展特色農業

由於大多數農產品品種單一、產品檔次不高,造成農產品需求較低,銷量不好。所以,農戶在選擇農產品種植時,應考慮引進投入少、產量高,評價好、銷量高的新型品種,一方面滿足廣大消費者多樣的需求,另一方面降低種植成本,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同時農戶可以依據地區氣候優勢考慮種植紅提、草莓、蘑菇、紅花、琵琶等經濟收入高的特色農產品,發展特色農業。

3.2 開展網絡營銷渠道,拓寬銷售渠道

網絡營銷是指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宣傳和傳遞產品信息,以實現產品交易的新型營銷活動。網絡營銷能使信息有效的在農戶和消費者之間有效傳遞,同時可以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使農戶和消費者獲得切實利益。建立網絡營銷渠道可以採取以下有效措施:一是需要普及農村互聯網的應用,使農戶能夠發佈農產品信息,實施網絡交易。二是政府需要提供技術培訓,使農民掌握開展網絡營銷的技術方法,促使網絡交易的達成。

3.3 縮短營銷渠道,走超市化和企業化的道路

我國目前主要的農產品交易方式為通過農貿市場進行農產品銷售,但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農貿市場被取締是一種必然趨勢。超市相對農貿市場來說 , 人流量大,需求量也較多,利潤空間較大。同時,可以集中資源優勢,建立農產品銷售企業,農產品經收購、篩選、清洗、包裝後,統一產品名稱對外銷售,形成品牌效益。

3.4 利用媒體宣傳,打造旅遊 + 觀光 + 採摘新型銷售模式

近年來,為了緩解快速的生活節奏帶來的工作生活壓力,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選擇農業觀光旅遊。這種新型的旅遊模式不僅可以讓消費者享受田園樂趣,還可以提高廣大農民群眾收入。觀光農業旅遊項目就地取材,建設週期短,建設費用小,能夠迅速產生經濟效益。同時,可以縮短農產品的中間流通環節,減少運輸和銷售費用,提高農民的淨收益。開展農業觀光旅遊項目,可以藉助電視、報紙、互聯網、微信等媒體中介,宣傳推廣農業觀光旅遊項目信息,擴大影響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