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這家高科技公司,突發踩雷!

導讀:在經濟下滑的大環境下,上市公司的管理層如果頭腦發熱、逆勢擴張、不懂得收縮戰線,將很可能把企業帶入絕境!

當今,連財大氣粗的王首富都在賣掉重資產斷尾求生,那些實力更不濟的企業家更應當擦亮眼睛、謹慎決策,千萬不要一失足成千古恨!

陸金所出大事了!陸金所違約了!陸金所…這兩天,關於互聯網金融巨頭陸金所的消息滿天飛。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事情是這樣的,陸金所為山西大同證券代銷了一款資產管理產品,名為同吉9號集合計劃。

這個產品主要投資於中海信託發行的一款信託計劃,而這個信託計劃的資金,用在了給上市公司龍力生物發放信託貸款上。

這筆貸款的具體情況如下:

2016年11月10日,出於流動資金需求,龍力生物與中海信託簽署了信託貸款合同,實際借款金額22,656萬元。

各期借款期限均為12個月,其中第一期13,759萬元借款在2017年12月7日到期,餘下的第二期8,897萬元將於2018年2月9日到期。借款由龍力生物大股東、實際控制人程少博承擔連帶責任保證。

中海信託借款資金的背後,是大同證券管理的資金集合計劃,第一期取名“同吉9號”,放在陸金所平臺上代銷,百萬起投,年化6.7%,共118名投資人投資了該產品。

然而,在2017年12月7日第一期借款到期之時,龍力生物並沒有清償,出現了債務違約。

所以歸根到底,陸金所的逾期,其實就是龍力生物的債務違約。

本來,陸金所只是一個代銷機構,在“龍力生物——中海信託——大同證券——陸金所”這四方當中責任最輕,但陸金所做了個不太聰明的事,把VIP投資人的微信群解散了。

剛剛,這家高科技公司,突發踩雷!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陸金所之所以解散微信群,是因為微信群給自己帶來過10000點的傷害。

在這之前的7月份,陸金所出現過一起把投資人嚇得“倉皇出逃”的風波,史稱“720陸金所風波”,這場風波一度讓陸金所一度處於輿論的風口浪尖。

所以,為了讓輿情得到控制,陸金所情急之下解散了微信群。

讓陸金所沒想到的是,解散微信群捅了一個更大的馬蜂窩,由此網上關於陸金所的各種傳言迅速擴散…

言歸正傳,今天要講的公司並非陸金所,而是違約的真正主人公——龍力生物。

掛“生物”名字的上市公司,大多為生物醫藥類企業,但龍力生物不同,它的主營業務是大健康產業,主要以玉米芯、玉米為原料,採用現代生物工程技術生產功能糖、澱粉及澱粉糖等產品,並循環利用功能糖生產中產生的玉米芯廢渣生產第2代燃料乙醇等新能源產品。

查看龍力生物的個股資料,作者發現這家公司還挺輝煌的:

2010年1月,公司被山東省循環經濟促進會評為"山東省優秀循環經濟企業","纖維素燃料乙醇"技術被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等單位列為2009年度最受關注的低碳項目(技術/產品),"木糖廢渣生產纖維乙醇"技術於2010年1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評為山東省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公司在行業內具有較高知名度,是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生物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骨幹企業。

剛剛,這家高科技公司,突發踩雷!

綠色、環保、循環又健康,單單從行業來看,龍力生物似乎前途無量。

看一家公司,光看外表不行,還得看內在。剖析龍力生物債務違約的原因,還得從它的財務報表說起。

龍力生物債務違約,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問公司賬上是不是沒錢了?

查看龍力生物的資產負債表,可以看出,公司在三季度末的貨幣資金一欄還有9.36億的資金。

剛剛,這家高科技公司,突發踩雷!

按理說,賬上9個多億的資金覆蓋掉1個多億的負債,這是綽綽有餘的。但是,龍力生物為什麼就偏偏違約了呢?是不是因為除了這筆1億多的借款之外,還有別的借款呢?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查看龍力生物的負債表,2016年,龍力生物的長期負債高達6.71億,比2015年的1.10億高出了6倍還多!

剛剛,這家高科技公司,突發踩雷!

那麼2016年,龍力生物發生了什麼樣的長期借款呢?

作者查到,2016年龍力生物共分5次向方正東亞信託取得長期借款,每次借款期限自提款日起2年,由龍力生物董事長、實控人程少博和其配偶朱立新共同承擔連帶擔保責任。截至2016年末,龍力生物向東亞信託取得的借款餘額約為2億元。

而龍力生物發生違約的這筆來自中海信託的借款,直到龍力生物18日晚間發出披露公告,我們才真正知道了借款的具體情況。

實際上,其借款共有兩期,第一期1.3759億元借款期限為2016年12月7日至2017年12月7日;第二期0.8897億元借款期限為2017年2月10日至2018年2月9日。

除了長期借款之外,今年上半年末,龍力生物還發生了1.65億元的短期借款(作者注:在會計準則中,長期借款為1年以上,短期借款為1年以內),其中有8000萬元在11月份到期,其他有3筆借款均在9月份之前到期。

此外,龍力生物還於2016年7月取得中糧信託委託中信銀行質押借款1億元,借款專項則用於食品保健品GMP項目建設。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GMP項目在2014年就被龍力生物提出要投資建設,當時預計的總投資是4.8億元。但是在3年之後的今年上半年,這個項目工程累計投入佔預算的比例僅僅為6%。由此可見,項目建設的進展是多麼緩慢。

欠了錢,債主自然不會饒過你。在龍力生物違約之後,相關債權人已啟動訴前保全程序,對公司部分銀行賬戶進行了凍結。

經核查,龍力生物四個銀行合計八個賬戶被凍結,申請凍結金額分別為農業銀行禹城支行9,167萬元、工商銀行禹城支行9,167萬元,建設銀行禹城支行9,167萬元,中國銀行禹城支行23,218.75萬元,共計超5億元。

別看申請凍結資金超過5個億,但是,目前實際凍結金額僅僅為441萬元。這下,龍力生物的債主非得急白了頭不可!

回顧龍力生物的歷史,在高新技術企業光環的表面背後,高度依賴政府補貼似乎才是其賴以生存的“正道”。

從下表可以看出,2014年時,龍力生物的淨利潤為8590萬元,但到了2015年,淨利潤大幅下滑為4931萬元。

剛剛,這家高科技公司,突發踩雷!

但與此同時,龍力生物收到的政府補貼由2014年的5500萬元下滑到了2015年的2700萬元。

在會計準則中,企業如果收到政府補貼,一律要計入營業外收入當中,進而計入到淨利潤當中。

所以龍力生物如果減掉政府補貼,2014年的淨利潤為3090萬元,2015年僅有2230萬左右。

業績越來越滑坡,政府的補貼又大幅下滑,於是龍力生物開始想辦法轉型。

2015年底,龍力生物收購快雲科技和兆榮聯合這兩家做數字營銷和數字內容公司100%的股權,一舉殺進了互聯網行業。

在一年之後的2016年年度報表中,互聯網板塊的收入佔到了2.31億元,貢獻的利潤則超過了9000萬。

剛剛,這家高科技公司,突發踩雷!

可以說,互聯網這塊業務挽救了龍力生物,如果沒有互聯網的業務,龍力生物在2016年的業績將會很難看。

互聯網業務貢獻的利潤不少,原本主營業務之一的乙醇項目在2016年卻虧損了1600多萬。

所以客觀地說,龍力生物的這個轉型目前看來還是正確的。

其實,主營的乙醇項目下滑並不是龍力生物最致命的問題,現金流問題才是最致命的。

從現金流量上看,2014年至2017年前三季度,龍力生物在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數據均為負,分別為-4.87億元、-6.86億元、-6.91億元以及-0.89億元,這說明公司把大量的資金投入到了項目擴張上。

在項目擴張之後,又是債務違約,又是現金流高度緊張,這引發了深交所的關注。12月19日,深交所中小板公司管理部對龍力生物發出關注函,要求其說明公司債務違約、資金鍊是否緊張等情況。

龍力生物的回覆是,為滿足木糖市場日益增長的需求,相應增加各環節的儲備;同時加大觀賞林木的投入,導致存貨佔用資金增加,報告期存貨餘額7980.03萬元較上年增加3271.32萬元,使得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較上期增長38.68%。

在2017年三季報中,龍力生物的存貨較年初大幅增加了248.38%,也印證了龍力生物的回覆。

存貨量的大增,意味著現金流被高度擠壓,再加上項目投入資金過大,龍力生物的資金鍊自然就愈發緊繃,到了最後,借新還舊實在是倒騰不開,於是債務違約的地雷被引爆。

其實,龍力生物的債務違約非常值得每一個企業家去反思,那就是在經濟下滑的大環境下,到底該不該逆勢擴張。

在經濟下滑期,企業普遍經營不景氣,銀行為了規避金融風險,不僅會謹慎放貸,更是有可能會“背後捅刀”,在企業困難時候抽貸,從而讓企業陷入到更大的麻煩當中。

作者在12月15日的原創文章《違約、造假、被抽貸、被罰款、被證監會盯上,這家公司最近麻煩大了!》中,就寫過這樣一段話:

保千里被證監會處罰之後,匯豐銀行、平安銀行馬上凍結其資金,這就導致了保千里先是債券無法按時付息,然後各種債務逾期也曝光出來。

當初,保千里的“殼”中達股份的衰落,就是資金鍊緊張引起的,到了今年,保千里也重蹈覆轍。如今,龍力生物又因為資金鍊緊張而債務逾期,引發網絡的高度關注。

可以說,現金流問題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上市公司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在經濟下滑的大環境下,上市公司的管理層如果頭腦發熱、逆勢擴張、不懂得收縮戰線,將很可能把企業帶入絕境!

當今,連財大氣粗的王首富都在賣掉重資產斷尾求生,那些實力更不濟的企業家更應當擦亮眼睛、謹慎決策,千萬不要一失足成千古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