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上,你喜歡釣魚嗎?

課堂上,你喜歡釣魚嗎?

11月中旬,我們一行五六十人到杭州進行了為期一週的渭南市臨渭區骨幹教師高級研修班(第二期)的研修活動。本次研修活動內容豐富,給我們參訓者很多啟發。弱水三千,且取一瓢飲。

培訓第二日,浙江大學教育學院孫文濤教授在自己的報告中提出了諸多問題引人深思,其中有一個問題是:課堂上,你喜歡“釣魚”嗎?

釣魚?釣學生的魚!在我們的預設中,早已有了唯一的答案,把魚鉤甩出去,等學生來上鉤。“魚有時候並不上鉤,釣者沒有辦法,而師者卻有辦法。”孫教授風趣地說,並信手舉了一個案例——一位老師在執教《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一課時問學生:“這兩棵樟樹留給你什麼樣的感受?”一個學生站起來說:“好看。”“還有嗎?”“長得鬱鬱蔥蔥,香氣能驅蟲。”“除了這些還有什麼呢?比如和宋慶齡的關係……”“宋慶齡愛它們。”“是呀,因為它們的美與作用,正像宋慶齡的品質。”

仔細想來,我們的課堂上時不時也有這樣的現象發生:學生啟而不發,回答不到老師預設的答案上,於是,老師便會把話遞到學生嘴邊,甚至完全自己轉個彎把學生的話接過來。

孫教授還給我們羅列了課堂上的另一種現象:教師叫第一個學生回答問題,希望他沒答對;另叫一個學生回答,希望他能答對一點;再叫第三個學生回答,希望他答得完美。這種現象在以前我認為是好得不能再好的課堂呈現,如今被拿來剖析卻覺得完全變了味。試想:三生連問,表面上看去像是完美的課堂遞進,但如果第一次叫的就是第三個學生,是不是就沒有這種遞進了?或者說,如果第一個學生回答的就是第三個學生的話,這個問題解決的進程是不是太快太簡單而不那麼完美了?老師想“釣魚”,想讓大家看到自己“釣”到了“魚”,這個過程想起來還真是有些滑稽。

認真琢磨一下,這應該是一個課堂有效提問及正確引導的話題。我們在課堂上所提的問題應該是真正有效的,進行的引導也應該有針對性;課堂上用真正帶有誘餌的“魚鉤”,根據學情進行調整,才能“釣”好學生這條“大魚”。

回過頭我們再來看《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一文,針對老師問“這兩棵樟樹留給你什麼樣的感受”的問題,思考一:這個問題真正有效嗎?有效,這是對寫作手法或人物品質深入感悟的一個開放問題。思考二:這個引導有針對性嗎?沒有,老師的一連串追問並沒有達到預想的結果。這時,老師應該怎麼做呢?我覺得,經過引導學生還不知道時,老師應該適時加入宋慶齡同志的事蹟,再去讓學生與樟樹對比,進而體會作者的用意和宋慶齡的品質。如果學生尚沒有接觸過“借物喻人”的寫法,根據課標、學生特點等視情況予以點明。

那麼,三生連問現象呢?從學習者角度講,如果叫的學生本是學習差、中、良程度的三名學生,那麼學生的水平呈現和老師自身的引導便沒有太大的關係,更多隻是一種表演。然而,老師們往往比較喜歡上述那樣去叫學生回答——因為那樣的話就不用老師“下水”去掛學生“上鉤”,學生也不需要什麼“誘餌”就上了“鉤”。我覺得,課堂上的提問要避免這種表演式的“三連問”,並對學生的回答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設計。培訓中,另一位專家莫銀火老師講的他的課堂提問技巧倒是給了我一些啟發:他讓第一個學生回答“文章給了你什麼啟示”,第二個學生“補充他沒說到的”,第三個學生“評價前兩個同學所說的”……莫老師的這種追問,讓每個學生思維都能夠高度集中,他們的回答要聽取別人的答案,又要有自己的新思想。這種“釣學生的魚”的做法才更顯得老師有智慧。

在實際教學中,或許我們還會碰到各種各樣“釣魚”的問題,要努力避免假的、無效的問題和引導,使教學中的“釣魚”更具智慧性和啟發性。

刊於2018年12月23日《教師報》,作者:趙鳳婷 ,原標題:“課堂上,你喜歡釣魚嗎?”——參加區級中小學骨幹教師高級研修有感


更多陝西教育資訊,請瀏覽陝西教育新聞網http://www.sxjybk.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