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長箴專欄|你的片子為什麼缺乏故事感?

任長箴專欄|你的片子為什麼缺乏故事感?

任長箴專欄|你的片子為什麼缺乏故事感?

經常看到一些認知類的紀錄片,導演費了很多的筆墨寫解說詞,拍了很多的精美的畫面,但是最終做出來的片子,毫無故事感,一點兒不吸引人,可是卻怎麼破都破不了。

為什麼你的片子會缺乏故事感呢?什麼是故事感?

我先用“茶葉匠人”這個題目舉兩個例子看看:

A:有一個茶葉匠人,他的茶葉選料講究,每到清明節前夕,他都要選擇茶樹的嫩芽,進行嚴格的古法炒制,他製作的茶葉品質一流,他剛剛被選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B:清明節前,突如其來的倒春寒,讓茶樹上剛剛長出的嫩芽全部凍傷,一大半的茶青已經開始變黑腐爛,今天的明前茶,眼看就要顆粒無收,茶葉匠人已經開始失眠。

以上兩個關於茶葉匠人的描寫,很顯然,B具有故事感,而A沒有,但是A卻是我們在做片子的時候經常採取的講述方式,平鋪直敘,陳詞濫調,貌似正面的表揚,該寫的都寫了,內容卻沒有任何的感染力,顯得特別“水”。為什麼呢?B和A比起來,寫了什麼,就有了故事的感覺呢?

首先讓我們來看一下A的寫作目的,導演一定是想從正面介紹人物,於是,導演找到了三個正面的證據論述人物的卓越,1,選料講究 。2,古法炒制。3,非遺傳承人。於是導演開始就這三個方面展開,甚至添加了一些細節做實了這三個方面,但是,最終一個沒有任何起伏的8分鐘“水”片被剪了出來,人物如果不是做茶葉的,人物是做陶藝的也完全可以用相同的方式“水”出來。

再讓我們來看一下B的寫作目的,導演很明確地想找到人物的一次挫敗,從這個挫敗開始講述故事,因為清明節前,突如其來的倒春寒造成的災難,使人物陷入了不安,這個不安帶給他的有可能是一些列的問題,“腐爛,減產,失眠,虧損”,接下來主人公怎麼應對,茶葉的故事從此可以“順利”地講下去了。

很顯然B的寫作,導演找到了構成故事的核心“困難”,並且由“困難”引發了“失敗”和“痛苦”,雖然這個“痛苦”是主人公本人的,但是,請你注意,這個“痛苦”同時也是可以和觀眾共享的,故事於是從這裡開始,故事也必須從這裡開始。

故事就是從“失敗,痛苦,不安,失望”中走來的,因為,這個是唯一可以和觀眾共享的,也唯一可以和觀眾共情的部分,而像A一樣正面的表述恰恰不能共情,觀眾渴望從“痛苦”這個點出發繼續下去,繼續跟著人物尋找“解決之道,希望所在,最終抵達圓滿的結果”,於是,導演用故事帶著觀眾和主人公一同經歷戰勝困難的全過程,最後,主人公解決了問題,觀眾從中看到了他的智慧,勇氣和果敢。片子也達到了講故事,樹人物的最終目的。

故事感從哪裡開始?是從正面開始?還是從負面開始?A和B給了我們答案。

任長箴專欄|你的片子為什麼缺乏故事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