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湖南綠行三湘》湖南古鎮之寧鄉溈山鎮

—真實記錄我省自然人文地理風貌,為歷史留下完整的視覺檔案

溈山鎮,地處寧鄉西部,東與祖塔鄉連壤,南和巷子口鎮毗鄰,西跟安化縣交界,北同黃材鎮相接,距縣城92公里。區域面積為42.8平方公里,共11327人。境內屬高山小盆地地貌,形成四面八方均溈山的景觀。山間常年雲霧繚繞,故有“千山萬山朝溈山,人在溈山不見山”之說。

《大美湖南綠行三湘》湖南古鎮之寧鄉溈山鎮

溈山,又名大溈山,溈水的發源地,“ 周圍百四十里”,為雪峰山餘脈,最高峰瓦子寨,海拔1070米。在海拔800米上下的崇山之中,隱匿著一塊長達幾里的盆地,明末舉人陶汝鼐《遊溈山記》稱:

平疇修曲,農世其阡,意乃坦然,夾澗林木,且蓊蔚。境幽人淳,雞犬桑麻,如一小桃花源。

《讀史方輿紀要》稱“四面水流深瀾,故曰大溈。”四周雲氣相匯於斯,攪動旋轉,漫山升騰,故有“四面爬坡上溈山”之說。誠如王闓運《遊溈山》所云:

平沙修竹望溈西,行近靈山路轉迷。

疊翠幾重飛黛色,盤蛇一道引丹梯。

飛橋彷彿過靈隱,結社相將到虎溪。

更向南崖尋瀑布,淨瓶公案與新提。

《大美湖南綠行三湘》湖南古鎮之寧鄉溈山鎮

溈山鎮內密印寺(溈仰宗發祥地),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佔地為38.64畝,由靈祜禪師於唐憲宗元和元年(806)開始建造。居宣宗大中年間(847- -859),曾任過相國的裴休被貶到湖南作潭州觀察使,因他酷愛佛法,自願拜作靈祜祖師的弟子,同時把自己的兒子也送到溈山出家。他奏請皇帝正式題賜這座寺叫密印禪寺,併為寺院捐飯僧田1000多畝。

寺院內現存具有唐宋建築特點的山門、萬佛殿、專修淨業、藏經段、祖堂、五觀堂、選佛場、兵馬房、僧人住房及其他房屋等19棟,建築面積為8107平方米,寺宇規模宏偉,中軸線上有山門、寒山殿、萬佛殿、毗廬殿,東西輔以禪、齋等堂。萬佛殿內牆壁嵌磚雕貼金佛像12812尊,金碧輝煌,蔚然大觀。香火鼎盛時期,住寺和尚多達1500多人。寺院內尚存靈祜祖師親手所植的,高近30米、樹幹周長達7米的兩棵千年銀杏。“藏經閣” 匾牌為唐相國裴休所書。2002年4月原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赴樸初為密印寺題寫了“密印禪寺”、“萬佛殿”兩塊匾牌。2002 年5月中國佛教協會長、溈仰宗弟子一誠大師前來密印寺考察。前來參觀密印寺的人員絡繹不絕,且每年從日本等地均有人前來密印寺尋根問祖。密印寺是弘揚佛教文化、深入發掘慧寂祖師“溈仰宗”教旨的重要基地。山門門聯雲:法雨來衡嶽,宗風啟仰山。

《大美湖南綠行三湘》湖南古鎮之寧鄉溈山鎮

位於溈山鄉清溪村端山山腰的裴休墓,亦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距溈山鎮約3.5公里。

裴休,字公美,唐代孟州濟源(今河南)人,曾任監察御史、兵部侍郎、湖南觀察使。卒於唐大中年間,終年74歲,其妻陳氏葬於端山附近,史稱陳夫人塔。端山古木參天,四周有燈盞峰、長香峰,俯視即為碧波盪漾的黃材水庫。裴休墓規模宏大,坐西北朝東南,面積約為30平方米,其墓碑、墓圍、墓冢等保存良好。

溈山下有靈祜禪師的肉身寺。有晚唐詩僧齊己藏修遺址—齊已庵。南面官山,有南宋抗金宰相張浚及其子張栻的墓葬。往西南至巷子口是南宋狀元、禮部尚書易祓的故里,附近有易尚書墓。

溈山境內另有仙人獻寶、蘆花泉、迴心橋、應聲泉、接龍橋、油鹽石等自然、人文景觀。

《大美湖南綠行三湘》湖南古鎮之寧鄉溈山鎮

溈山毛尖茶自宋代始為皇家貢品,歲貢20斤。今日茶樹的栽植面積達近1000畝,茶葉內富含硒、鋅等有益於人們身心健康的微量元素,有防癌抗癌作用。溈山鎮政府計劃把溈山建設成為旅遊型小城鎮。以千年古剎密印寺為龍頭,集名寺、名山、名人、名泉、名產於一體,展示出巨大的潛力和美好的前景。

溈山一帶屢屢出土精妙絕倫的商周青銅器,給這個古老的小鎮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為何這麼多精緻的商周青銅器集中出現在大溈山一帶?果真是舜及其兒子“溈”在此開發嗎?或是商周某部落某諸侯的祭祀地點?或是某種文化中心所在?這些疑問又為溈山古鎮增添了另一種神秘之美。

《大美湖南綠行三湘》湖南古鎮之寧鄉溈山鎮

注:文章來源於《湖南古村鎮》李漁村 李仕銘 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