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王擴張之路:從開“大店”到“小店”,地方連鎖門店願陪跑?

近日,孩子王CEO徐偉宏在峰會上披露稱,2018年孩子王全渠道會員破2400萬,銷售額突破100億元,其中服務收入佔比已經達到毛利40%。但隻字不提運營支出成本和全年盈利虧損情況,讓行業費解。

孩子王擴張之路:從開“大店”到“小店”,地方連鎖門店願陪跑?


相信在資本寒冬面前,在實體經濟的競爭當下,一切的幻象數字概念和偽盈利對行業來說都是“耍流氓”。尤其是孩子王的大店模式和Shopping mall“商品+社交+服務”一站式平臺商業模式,到底能否改變母嬰行業的零售無差價和服務無桎梏模式?值得我們深思。

在地方城市謀劃開小店,還有孩子王的機會嗎?

據孩子王官方數據顯示:孩子王門店覆蓋全國(含籌建店)一共270家。店均面積3500平方米,其中近60家大型數字化門店。除了開大店,孩子王計劃在2019年聚焦華東、上海、浙江、福建、深圳、重慶等規模較大的城市,新開100家(300-500平左右)小店。

從以上描述可以得出,孩子王除了佔領一二線城市根據地外,還要攻佔三四線城市,以“大小店”組合的方式,做到“強龍地頭蛇”全壟斷。

孩子王擴張之路:從開“大店”到“小店”,地方連鎖門店願陪跑?


那孩子王的大店運營成本到底有多燒錢?眾所周知,服務體系的搭建和運營成本,以及店鋪的租金,這些都是高昂的成本。即使單店產生的裝修、人工、運營等待攤費用都均攤到未來3-5年後能產生盈利。但看孩子王的擴散路徑也不容樂觀,因為單店盈利速度顯然趕不上其擴張速度,整體盈利就遙遙無期,這還不包括在擴張路上的實體連鎖夾擊阻礙。如此一來,高昂的擴張成本也只有資本願意為此買單,於是佔據消費者流量做值錢是孩子王當前緊要的任務。否則資本永遠是“只會錦上添花,不會雪中送炭”。

但也有專家表示:目前孩子王還是相對“輕資產”模式,因為他們採用的是“大賣場”模式,這跟創始人的背景和專家思維有關係。

據公開資料顯示,孩子王創始人為原五星電器實控人汪建國,後來五星電器賣給了美國零售巨頭百思買。2009年汪建國創立了孩子王,他從一開始就參考了萬達、銀泰等大型商場經營模式,用3000-5000平米的面積將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吃、穿、用、玩融合在一起。

據悉,孩子王旗下的大面積門店自營區域只佔到了20%-30%,其他的區域則採用和商家採用外包提點或者聯營集採的形式進行合作。那這裡就產生一個問題思考:會員的流量數據能否成為孩子王獨一家核心資產數據,能否做成一家值錢的公司,還值得商榷。

除卻以上思考,孩子王近期在重慶開啟了300-500平方的小店,這對地方實體連鎖的小平米門店是否有衝擊呢?

孩子王擴張之路:從開“大店”到“小店”,地方連鎖門店願陪跑?


對此,一位行業資深母嬰人表示:三四線城市的地方連鎖把守嚴謹,消費者都進行了重度教育,外加當地的人文風情限制,孩子王想開小店能否紮營是個問題。就比如江蘇的樂茵母嬰連鎖,在孩子王到來之前,江陰市場佔有率已經達到80%,孩子王面對強敵只能關店重新選址。現在大店開不成,開小店更難,每個區域的小店已經經歷過洗牌,孩子王的品牌影響力並沒有深入到當地消費者心智,而商業本質已經不是“外敵入侵,嚴防把守”了,這是一場狙擊戰:瞄上,必須“當頭一擊”。

孩子王的會員營銷系統能否和地方連鎖共享?

除了門店擴張,孩子王也把目標瞄準了地方連鎖門店的會員數據。據悉,目前孩子王的業務在全國各地的四五線城市說服當地的實體連鎖老闆啟用他們的會員運營系統,讓會員用戶真正做到“四步曲”:拉新、促活、留存、復購。

這樣的會員共享模式,地方實體連鎖老闆能否買單呢?

華東地區某連鎖老闆對母嬰前沿表示:“孩子王的大店像豺狼一樣襲擊我的地盤,它的會員軟件我敢用?”

孩子王擴張之路:從開“大店”到“小店”,地方連鎖門店願陪跑?


也有部分連鎖老闆對孩子王的數據安全和商業模式提出了質疑:“我們在當地有300多家直營加盟門店,我們很關注數據的安全問題。獲取會員的流量和成本是息息相關的,業務系統和管理系統,包括會員的精準營銷系統是我們母嬰連鎖的命脈。畢竟孩子王在全國瘋狂的擴張,用孩子王的會員系統就意味著我們的會員數據要面臨一個安全經營的風險。就算這個系統再好,我們都不能去使用。我相對同行說下,即使孩子王的系統對運營效率和人效的提升有很大幫助,也不能病急亂投醫。”

對於孩子王的會員數據共享思維,部分實體連鎖老闆表示:相信未來會有巨頭平臺出現,但目前孩子王還達不到這個體量。不可否認,平臺化思維是未來的趨勢,是通過資源整合和置換,讓所有的人加入並真正能做到利益共享。而會員工具的應用共享只是淺層次的合作,是買賣思維,這種思維我們不會為此買單。

孩子王服務毛利高達40%,卻為何遲遲不盈利?

據悉,2018年的人口出生不到1500萬。這是自清朝中期以來,出生人口最少的一年。更有專家預計在2027年我國將提前進入人口負增長時代,也就是說8年之後就可以看到人口不斷減少的情況。

孩子王擴張之路:從開“大店”到“小店”,地方連鎖門店願陪跑?


以前我們通過政策來控制出生人口數,而如今放開二孩後,出生人口數卻年年減少。人口紅利在消失,存量市場的深挖是當下零售業的突破口。但是新零售就會摒棄價格差而大踏步向服務轉型嗎?雖然孩子王官方數據顯示全年銷售額將突破100億元,其中服務收入佔比已經達到毛利40%,那服務佔比和產品銷售毛利以及整體佔比情況卻不披露呢?

據相關數據顯示,孩子王2014年至2016年營收分別為15.6億元、27.6億元、44.5億元;營收雖為亮眼,但與此同時虧損幅度卻在逐年增加,近三年分別虧損8854.50萬元、1.38億元和1.44億元。

2018年2月,孩子王還在新三板掛牌的時候曾發佈了2017年業績快報,實現營收59.67億元,同比增長33.95%,淨利潤為1.36億元。在此,終於實現了盈利。

孩子王擴張之路:從開“大店”到“小店”,地方連鎖門店願陪跑?


但在2018年3月孩子王就在新三板退市,儘管當時估值已經達到167億。

退一步講,即便孩子王在2017年中期盈利了,但就目前孩子王所走的商業模式能夠實現持續性盈利嗎?如果服務毛利高達40%,並達到佔比50%以上的話,它的盈利會非常樂觀。但從上市前的三年財報來看,孩子王近三年產品銷售佔比營收均在90%以上,由此可見,到目前為止,孩子王依然是個以產品銷售為主的“賣貨”公司。大店的庫存壓力和消費者的SKU多樣化需求都會讓孩子王的產品銷售成為一種桎梏。對此孩子王也在進行內部完善整改,比如小程序觸達,線下活動促銷和數字化“SKU”標籤,把同質化的、週轉效率低的商品全部清走。這意味著:依靠商品進銷差價賺錢、堅守零售本質是孩子王會員模式不可撼動的基石。

那孩子王CEO徐偉宏多次強調的“商品+服務+社交”的商業模式能否在未來全面實現?筆者認為:“夢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就目前看來還為時尚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