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析城山賦

大析城山賦

——成 仙

邑以水名,典稱濩澤①。邑以狀名,美冠鳳凰②。邑以文名, 位列三城③。邑以山名,史謂析城④。晉邑陽城,中華龍根⑤。

神異之析城寶地,遠古謂之崑崙(hǔnlún)⑥;絕非北疆之崑崙山脈,邑人呼為聖王。今北疆之崑崙雖亦名山,其名出自漢皇。意本“河所出山”矣,騫使西域始聞⑦。吾陽之崑崙(hǔnlún),春秋前盛名遠揚。莊子(《知北海》)、列子(《周穆王·穆天子傳》)、楚辭(《離騷·天問》),典籍煌煌⑧。今之崑崙山,司馬公(《史記·大宛列傳》)始見有聞。“昆”讀“渾”之正音,奧妙深藏。“昆”是混沌不分,“侖”乃倫理有常。雄踞境之西南,遠勝人間天堂。“崑崙”之為大丘,見證世事滄桑。上窮悠遠無極,於今邃密深藏。下空虛,頂空曠,謂地之中,地之龍,皆有出處⑨;對應穹天北斗,璇璣玉衡,見之典章⑩。

山置四方之門,舉世何曾有聞?曠虛邃谷之靈,遍被華林無雙。山叫城,山即城,獨立遺世⑪;“誠應侯”“嘉潤公”,敕封浩蕩⑫。天賜棠梨三神樹,名列八景惜無存⑬。廣淵殿毀於兵燹,黑龍洞玄機深藏。肖虯龍應照天龍,順天理吾華圖騰。龍乃神靈祥物之寄託,有興雲吐霧之能。騰起於宇宙之間,潛伏于波濤巨浪。偉哉中華先祖,巨眼識得佳壤;吾祖有大智慧者,創世文明由此誕生。

壯哉崑崙懸圃,胭粉花芳絕天下,龍鬚草綠似海洋。堪與玉皇比肩,祭天台直指藍天,娘娘池碧波盪漾。喀斯特地貌奇偉,獨龍窩遍佈昆崗。燧人氏鑽木於斯,伏羲氏稱帝稱王⑭。西王母出神入化,析城山遺蹟尚存。盤古開天裂地,聖山盤亭列嶂⑮。女媧煉石補天,桑園五彩繽紛⑯。莽莽山巒之野,遍地豹鹿麋獐;浩浩水澤之濱,無數魚鱉蝦章。壑間壁上多穴洞,人祖居所議事場。人猿揖別棲存地,先民植糜此昆崗。拋卻歷史紛爭,涵蓋五帝三皇。史前三千年以降,煌煌帝都屹崑崙。聖山也,群峰拱衛,東有可樂、華陽,南有王屋屏障;北有牛頭、仙翁,西有云夢蔽藏。控中原,望大河;戰蚩尤,拓土疆。續黃帝,賡商湯;建帝國,統炎黃,至於今,世無雙。

吾祖伏羲真神聖,普天之下誰比倫:扶六峜以察天象⑰,祀天地祈福蒼生。考日出,察日影,授民以時;識五穀,務稼穡,勃興農耕。制八卦推演日月,布四時賡續八荒。創文字肇始文明,啟教化民族永昌。立綱常倫理有序,奠帝國禮儀家邦。堯舜禮讓成佳話,商湯禱雨寫悲愴⑱。龍文化一脈因襲,八千載中華龍騰。

屈子重華曾遊懸圃乎?青虯何在?古聖先賢曾食英華乎?驂螭何存⑲?神話史實紛爭不息乎?古籍難追;崑崙文化論之鑿鑿矣,亟待發揚。中華文明何其浩浩乎,源遠流長。吾籍析城何其幸運哉,中華龍根⑳!

生於斯地,長於斯城,我的故鄉。我的故鄉,中華崑崙,何其煌煌。

注 ①陽城縣西漢置縣,古稱濩澤。②唐遷今址,狀若鳳凰。③清以文名,與陝西韓城 、安徽桐城列為三鼎。④析城代指陽城。⑤2012年全國先秦文化研究會在陽召開,並確定陽城縣為中華龍文化發源地。⑥此為古地名,音hǔnlún,分讀三聲、二聲。⑦今之崑崙山是張騫出使西域時才發現的,彙報給漢武帝之後,漢武帝命其名為崑崙山,以產玉名世,司馬遷《史記·大宛列傳》有記載。⑧在上列典籍中,就明確記載有位於陽城西南的崑崙丘,即今之析城山。⑨見華仁葵教授《析城山在遠古文化中的地位》。⑩同⑨,意指根據美國上世紀六十年代衛星雲圖,析城山的地貌酷似一條地龍,與8000年前的北斗星上下照應,璇璣玉衡皆為星宿。⑪“有座城叫山,有座山叫城”,指析城山“山在城裡,城在山中”舉世所無。⑫皆為宋時皇封。“誠應侯”為宋神宗嘉敕,“嘉潤公”為宋徽宗賜名,並將析城山之土地廟封為“廣淵之廟”。⑬“析城喬木”陽城縣古八景之一,言廣袤的析城草甸之上罕有的三棵棠梨樹,根深幹壯,樹冠接天蔽日。早已無跡。⑭非僅伏羲氏,從遠古至於夏商之間,凡3000年中國古代百餘代帝王皆生於斯地,葬於此山。⑮“盤亭列嶂”亦為陽城縣古八景之一,即指“十八羅漢山”,傳為盤古開天闢地,地殼遠動遺存。⑯盤亭河下游為桑園河,多五彩石,傳為女媧補天所遺。⑰今有遺蹟,為伏羲氏察天觀象搭建的石臺,陽城縣為開發析城山旅遊景區,已經完成復建。⑱湯王禱雨桑林的故事久為流傳,其祭天地即在析城山上“娘娘池”南之旗杆嶺,現仍可見到召豎建木和插布旗幟的四方形中間鑿有凹形的石礎。⑲典出楚辭《九歌▪河伯》,重華即屈原字。⑳2012年陽城被確定為中華龍文化發源地。

2012年4月草成 2018年 6月28日修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